出东北记:从东北书写到算法时代的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新东北作家群”的出场

“新东北作家群”出场的标志性事件,是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在《收获》杂志2015年第2期上的发表。在此之前,1972年出生的抚顺作家赵松在2009年通过独立出版的方式出版了《抚顺故事集》[1];1978年出生的哈尔滨作家贾行家以“阿莱夫”为名在2011年8月注册网易微博并开设“他们”专栏,以每篇163字为限的篇幅记录“他们,困苦地活着”[2]。这两位作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冷峻的片段式人物素描,也一定程度地预示了“新东北作家群”的美学风格。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则提供了这一美学风格的成熟典范,《收获》作为文学场域的核心刊物,宣告“新东北作家群”正式在文学界登场。“新东北作家群”中几位代表性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先后获得《收获》的承认。继2015年发表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后,《收获》2018年发表班宇的《逍遥游》,2019年发表郑执的《蒙地卡罗食人记》。其中班宇的《逍遥游》获得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一名,在双雪涛之后再次经由《收获》成名。

“新东北作家群”的几位作家,首先分享着其他青年作家类似的文坛成名方式,经由“名刊—名校—文学奖”这一系列文化体制获得文化资本。代表性的如双雪涛2015年在《收获》成名后,在同年9月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首届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3],并在2018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双雪涛非常受文学奖的青睐,按照时间顺序,其先后获得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2017年《南方人物周刊》年度青年力量奖、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2018年智族《GQ》年度作家奖、第十届辽宁文学奖特别奖、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等一系列奖项。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和以往的青年作家相比,这一批“新东北作家群”不同的出场方式:他们更多地受到市场化媒体的支持。双雪涛文学之路的较为特别之处,是从获得台湾的文学奖开始。上文提到,他在2011年初获得台湾主办的“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2012年获得第十四届台北文学奖。不过对于大陆作家而言,这种从台湾的文学奖开始的文学之路,从王小波到张怡微,也并不鲜见。然而到了比双雪涛年轻三岁的班宇这里,他首先选择的是网络,班宇以“坦克手贝吉塔”为ID,在2014年2月与“豆瓣阅读”签订专栏计划,当年2月12日发表第一篇《野烤玉米》,之后双周更新一篇专栏,合计十篇,结集为《铁西疯食录》;2015年2月班宇在“豆瓣阅读”上初次发表小说《铁西冠军》系列(含《铁西冠军》《车马炮》《我曾看见满天星斗》三个短篇);2016年10月发表《打你总在下雨天:工人村蓝调故事集》,含《古董》《鸳鸯》《云泥》《超度》四个短篇,《打你总在下雨天:工人村蓝调故事集》获得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喜剧故事组首奖。这四个短篇,加上《车马炮》一篇(经作者修改并更名为《破五》),五篇小说以《工人村》为名,收录在班宇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冬泳》中。此外班宇小说在普通读者层面上的传播,有赖明星易烊千玺2019年2月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了《冬泳》。

和双雪涛与班宇相比,贾行家与郑执的出场方式更为多样。贾行家在网易微博上的专栏渐受关注后,在2017年3月“一席”发表演讲《纸工厂》。“一席”创办于2012年8月,是近年来深受关注的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平台。在贾行家之后,“一席”在2017年4月邀请双雪涛演讲《冬天的骨头》,2019年1月邀请郑执演讲《面与乐园》。郑执则借助《鲤》发起的“匿名作家计划”成名。在传统的文学场域中,很难找到恰当的概念来描述“匿名作家计划”。这一计划的发起方《鲤》形似杂志,实则是以文学为主的“主题书”,由张悦然主编,周嘉宁担任文字总监,创办于2008年,基本每年出版两本,自2018年开始出品方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的品牌“理想国”(“理想国”也是双雪涛、班宇作品背后的出版方)。在创刊十周年之际,《鲤》于2018年4月出版《鲤·匿名作家》,宣布发起“匿名作家计划”。在宣言中直接提到这是一次“蒙面唱将”式短篇小说竞赛。《蒙面唱将》系江苏卫视一款火爆的音乐真人秀综艺节目,由歌手蒙面比赛。“匿名作家计划”以综艺节目的方式组织文学竞赛,最终郑执的《仙症》获得冠军。综艺节目的方式确实有助于“匿名作家计划”的广泛传播,也并没有损坏文学的品质。笔者阅读《仙症》深受触动,这篇小说堪为近年来短篇小说的杰作。

同时借助纯文学场域与市场的力量,是这一批“新东北作家群”的出场特征。笔者在上述梳理中还没有提到影视的力量,目前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即将上映,可以想象借助电影市场又将掀起一波热浪。与这批“新东北作家群”相比较,也有一批“80后”作家在纯文学场域中成长,一路就读于名校,任职名校名刊或各大作协,但缺乏市场的推动;另一批更早地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面向市场的“80后”作家,比如郭敬明也曾经试图借助纯文学的力量,在《收获》《人民文学》上先后发表作品,但并不成功。真正打通纯文学与市场边界的,在文学与社会两个层面上同时获得影响力的,是这一批年青的东北作家。尤有意味的是,不仅在文学场域“新东北作家群”展现出跨界性,在美学向度上同样如此:从李陀到王德威,不同美学立场的批评大家都著文肯定这一批作家的文学探索。

从东北出发,在上海成名,和19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相似,八十多年后的中国文学迎来“新东北作家群”。从双雪涛到班宇,一浪接续一浪,构成当代文坛这几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场不但包括文学而且包括电影、音乐在内的全方位的文艺复兴。当代电影自王兵《铁西区》(2003)以来,近年来表现泛东北的以“下岗”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基本上囊括了海内外的各类电影奖项,如张猛《钢的琴》(2011,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刁亦男《白日焰火》(2014,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等)、张大磊《八月》(2016,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在电视剧领域赵本山团队的《刘老根》(2002—2003)、《马大帅》(2004—2006)、《乡村爱情故事》(2006至今)等作品有长久的影响力与收视率;当代音乐也不遑多让,董宝石《野狼disco》以一场不断反讽、不断自我瓦解的“蹦迪”表现东北的失落与不甘,在2019年唱遍大江南北。而这一浪潮之间的不同文类亦彼此影响,双雪涛谈到过《平原上的摩西》受到《白日焰火》的影响[4],而董宝石坦陈他的音乐受到班宇小说的启发[5]。有意味的是,作为说唱歌手的董宝石体现出明确的文学史意识,他将这一浪潮称为“东北文艺复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