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幕后黑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力主削藩树大招风

那么,在朝中一些颇具见识的大臣眼里,武元衡和裴度同时遇刺这个案件——背后到底隐伏着什么样的深层原因呢?

在武元衡遇刺当天,太子左赞善大夫、大诗人白居易刚好也急着要赶去上朝,而且他当时就走在武元衡主仆的后面。惊睹武元衡被杀惨状、听闻其仆人大声哀叫的白居易义愤填膺,入朝后便紧急呈上奏折,极力主张尽快缉捕凶手。

事实上,宰相武元衡为人清廉正直,不仅是建中四年(783年)的进士状元和蜚声朝野的著名诗人,而且主政四川七年政绩斐然,自担任宰相以来更是竭心尽力,协助唐宪宗平定藩镇之乱,这样一位杰出政治家无端枉死,朝中正直的同僚岂能不为他痛心惋惜?

然而接下来朝廷对案件的跟进情形,却是让人觉得沉闷不已。自皇帝唐宪宗而下,以宰相韦贯之、张弘靖为首的满朝文武官员全都不约而同地保持着缄默。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以宰相韦贯之、张弘靖为首的一大班主和派官员,他们显然已经看清楚了行刺事件的根源所在:削藩!被行刺的武元衡和裴度都是朝内闻名的主战派,他俩一贯力主出兵平定藩镇割据。象武、裴两人这样的削藩强硬派,会遭遇到什么不测其实不难推想得出来。

作为中唐之后,帝国版图之内的一个大毒瘤——藩镇之乱其实由来已久。而之前历代皇帝的削藩努力,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为惨重的。让主和派官员记忆犹新的最惨烈的那一次,显然就是发生于唐代宗、唐德宗等皇帝在位期间的“泾原兵变”了。爆发于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直接导致长安城里众多皇族和官员被叛军所残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过惯了太平日子的主和派官员感到不寒而栗、避之唯恐不及!

这一场突发于皇都的惨案,让他们联想到朝廷中央军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却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的征讨淮西(一个割据的藩镇)之战。满朝文武大臣都隐隐察觉到了一点:武元衡和裴度的同时遇刺,肯定跟他俩一向力主削藩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而藩镇的暗黑势力这个时候敢于在皇城行刺重要官员,这就说明杀手团成员早已遍布了整个京城,所以眼下还是选择沉默、自求多福方为上策!

由于其时朝中主和派官员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人只求苟且偷安、不思有所作为,故而自李纯登基以来,大唐的朝堂上一直弥漫着一股诡异危险的气息。而宰相韦贯之、张弘靖之流其实对武元衡、裴度乃至白居易等人极力主张通过削藩以巩固朝廷统治的政见非常不满,所以“乐意”对这一桩突发的皇城行刺案袖手旁观、持隔岸观火的态度。

在朝中几乎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武元衡、裴度和白居易等主战派臣工,现如今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御史中丞裴度身受重伤,而幸存的白居易早前因为开罪主和派——已由翰林学士、左拾遗的官职降级为担任太子东宫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紧接着,这一位不识时务的大诗人进一步被排挤出京都长安,无可奈何地前往东都洛阳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