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内庭
内庭,因位于厉兑(“兑”《易经》为口,为门)之内,犹在门庭之内而得名;是足阳明之脉所溜为荥的荥水穴;具有清降胃火、清宣阳明经气的作用;是主治胃火炽盛所致病证的常用穴。对于胃火炽盛、阳明热炽循经上扰的头面、咽喉、口齿、鼻疾患,可收辨证取穴清降胃火和循经取穴清宣阳明经气的双重效果。
基于本穴的功能及主治,临床多用泻法,少用或不用艾灸。
【治疗范围】
1.同胃热有关的脏腑病以及头面病
胃与肠、心、肺、肝、脾、胆、膈之间,有着经络的直接联系,因此,胃火炽盛引起的头、面、口、唇病证和同胃热有关的心、肺、胆、肠、膈的病证或伴有胃热的症状,都属本穴的主治范围。
温病中的气分证候,如热盛伤津型和伤寒邪热入里转属阳明经证者,都可取治本穴。
2.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依其针感的走向、经脉的循行,内庭治疗足阳明经脉、经别循行处的头额、面颊、咽喉、口齿、鼻及下肢疾患。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泻法(或配透天凉),清胃火,泄里热。类似石膏、竹叶、知母、栀子、黄连、大黄(酒制)、寒水石、大青叶、黄芩、白芷、芦根、葛根等药的功效。
2.循经取穴
用泻法,清宣阳明经气。
3.局部取穴
用泻法,有祛邪散滞之功。
【主治】
头痛、三叉神经痛、齿痛、齿衄、鼻衄、吐血、口臭、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消渴、呃逆、呕吐、胃痛、疳证、便秘、泄泻、痢疾、咳嗽、痿证、肠伤寒、秋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哮证、肺炎、百日咳、失眠、心烦、耳鸣、耳聋、狂证、癔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疟疾、伤寒(白虎汤证)、流行性出血热。
亦治失音、面神经麻痹、痄腮、急性乳腺炎、暑病、热痹、痉病、脚气等。
【临床应用】
1.头痛
取泻本穴,清泄胃火和清降阳明经热邪。因胃热炽盛,循经上攻,热扰清空之阳明头痛,伴有口臭咽干、烦渴引饮、大便干秘,舌苔黄或薄黄,脉数或洪数。针泻本穴(配透天凉),清泄胃火和清降阳明经热邪,可收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的双重效果,配泻解溪和患野腧穴或阿是穴,共奏清降胃火、通络止痛之效。
2.齿痛
(1)因胃火炽盛,循经上攻的胃火齿痛,针泻本穴或配透天凉,清泻胃火以治其本,配泻患野腧穴或阿是穴,共奏清泄胃火、散热止痛之效。
(2)肾阴不足,伴有胃火上攻的齿痛,针补复溜,泻内庭,补肾阴,泻胃热,类似玉女煎之效。
(3)胃热炽盛之齿痛,兼见齿龈红肿溃烂或出血,口臭舌红,脉数等,针泻内庭、三阴交,清胃凉血,类似清胃散之效。
3.齿衄
阳明热炽,循经上扰,热伤齿络,络损血溢所致。证见齿龈红肿,出血量多,口气臭秽,齿痛喜凉,口渴引饮,苔黄而干,脉象滑数者,针泻内庭、合谷,清胃泻火;或针泻内庭、三阴交,清胃凉血。
4.消渴
取泻本穴,清胃以治上消和中消。
上消,由于胃火熏灼,肺燥津伤所致者,治宜润其肺兼清其胃,针泻内庭、鱼际,补复溜;中消,由于胃火炽盛,阴液不足所致者,治宜清其胃兼滋其肾,针泻内庭清其胃,补复溜以滋其肾。属于阳明燥热里实者,针泻内庭、足三里,清胃泻火。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是阳明热盛伤津之故,可泻内庭清阳明内热,补复溜养阴生津,共奏清热生津之效。
5.呃逆、呕吐
取泻本穴,治疗胃火上逆型呃逆和胃火上炎型呕吐。
(1)胃火上逆型呃逆:
证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烦渴引饮,口臭舌燥,便难溲赤,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配泻公孙、中脘,清泄胃火,降逆平呃。若大便秘结者,加泻天枢通利大肠。
(2)胃火上炎型呕吐:
证见食入即吐,吐势凶猛,吐出物酸苦热臭,口渴口臭,喜凉恶热,便秘溲赤,舌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配泻足三里、中脘,清泄胃火,降逆止呕。
6.便秘
本病属于大肠传导和排泄功能失常的病证。取胃经的内庭穴,主治胃肠积热,耗伤津液,燥热内结的热秘。证见大便干秘,小便短赤,面赤身热,口臭唇疮,烦躁口渴,脘腹闷胀,舌苔黄燥,脉象滑实。配泻上巨虚、支沟,清热通便,或配泻天枢、支沟,清腑热通大便。
7.咳嗽
针泻本穴,治疗燥热伤肺,肺失清润所致之咳嗽。配泻尺泽,补复溜,清肺润燥,类似清燥救肺汤之效。
8.痿证
取泻本穴,治疗因温邪犯肺,肺受热烁,高源化绝,水亏火旺,筋脉失润之痿证。证见肢体痿软不用,呛咳喉干,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热疼,舌红苔黄,脉象细数。配泻尺泽,补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类似清燥救肺汤之效。或上方与取刺患野腧穴交替施治。属于《素问·痿论》篇所说的:“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痿证,针泻内庭、合谷、阿是穴,清热益胃,舒筋调络;或泻内庭,补复溜,清胃养阴,配补阿是穴,壮筋补虚。
9.肠伤寒
气分湿盛,证见壮热汗出而黏,口臭口苦,渴不欲饮,脘闷呕恶,面赤垢腻,小便黄浊,便秘或溏,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数。针泻内庭、合谷,清气分之热,配泻阴陵泉,以利湿。
10.流行性乙型脑炎
针泻本穴,治疗暑热壅盛,邪入阳明者。证见高热或恶寒,烦躁口渴,头痛呕吐,谵语,便秘,抽搐,面赤气粗,舌质红,脉洪数。配泻合谷,点刺曲泽出血,清热解表透邪,类似白虎汤加味之效。若抽搐频作,加泻太冲。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在卫气(卫气同病型):
配泻合谷、尺泽,曲泽放血,清热疏表解毒。
(2)病在气营(气营两燔型):
证见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头疼呕吐,神昏谵语,或有抽搐,斑疹增多而显露,面色灰暗或紫红,舌质红绛,舌苔黄干,脉象滑数或洪大。配泻合谷以清气分热,加泻神门或大陵,曲泽放血,清营解毒,共奏清气凉营解毒之效。
12.哮证、肺炎、百日咳、失眠、心烦、耳鸣、耳聋、狂证、癔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取泻本穴配泻丰隆,具有清降痰热的作用。
(1)痰热犯肺,气道不利之哮证,加泻尺泽宣肺清热,化痰降逆。
(2)痰热壅肺,肺失宣降型肺炎,加泻尺泽清热宣肺,化痰降逆;痰热壅肺,内陷心包型肺炎,加泻尺泽、神门,清热化痰,宣肺开窍。
(3)胃失和降,痰火上扰型失眠,加泻中脘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4)痰火上扰,心神不宁之心烦,加泻神门或心俞清降痰火,宁心安神除烦。
(5)肝火夹痰,上扰心神之狂证,加泻行间、神门清肝泻火,镇心涤痰。
(6)痰火上升,壅阻耳窍之耳鸣、耳聋,加泻听会、听宫或耳门清降痰火,宣畅耳窍。
(7)气郁化火,痰火上扰,清窍被蒙之癔病,属于精神型者,加泻内关或间使清降痰火,理气安神。
(8)痰火上扰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加泻神门清降痰火,宁心安神。
13.伤寒(白虎汤证)
(1)伤寒阳明经证: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象洪大,舌苔黄燥等,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合于胃中,消灼津液之故。阳明属胃及大肠,泻胃经的内庭和大肠经的合谷,清解里热,类似白虎汤之效。
(2)《伤寒论》224条,热邪充斥上下内外而见自汗,应独清阳明之热,可取泻内庭、合谷治之。
(3)《伤寒论》350条,是热深厥亦深之假象,无形之里热,宜清不宜下,里热清而厥逆自解,可取泻内庭、合谷治之。
14.流行性出血热
属气营两燔型者,证见壮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肌肤斑疹密布,成串成片,鼻衄或咯血,呕血或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取泻内庭、合谷、神门,清热凉营;或加泻三阴交,均配透天凉,共奏清气分热、清营凉血之效。可配合清瘟败毒饮加减,以求速效。
【病案举例】
例一:
沈某,男,68岁,住南阳县凓河公社王庄大队曲庄村。1973年10月3日初诊。
主诉:
胃脘闷塞,食道及咽部发热,复发已四个月。
现病史:
四个月前,因郁怒所伤而发病。胃脘痞塞,噫气不顺,食欲不振,食道灼热,咽部热痛,喉部干痛,胃内烦热嘈杂,甚则吐血,口苦口臭,口渴欲饮,溲黄便秘。胃脘闷塞,气逆上冲愈甚,则头晕热懵、前额头痛及下肢痿软沉困无力愈甚,中午天气愈闷或愈热,则头晕头懵也愈甚,左上腹及脐左侧跳动愈明显,病也愈重。面色潮红,舌绛苔黄,左脉数有力,右脉沉细数。患者1971年9月15日因患此病曾在本科针泻中脘、足三里、内庭,治疗两次痊愈。
辨证: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塞,气嗝不顺,食欲不振。肝郁化火,夹胃火上攻,故口苦口臭,咽喉热痛,食道灼热,面色潮红。气火上逆,上扰清阳,则头晕热懵、头痛。口渴欲饮,胃热嘈杂,溲黄便秘,舌绛苔黄等属于胃热炽盛之象。
治则:
清胃畅中,理气降逆。
取穴与效果:
初诊(3日)、二诊(5日),针泻内庭、足三里、中脘。二诊后头晕、胃内烦热嘈杂和口渴减轻,饮食增加。三诊(8日)取穴手法同上,配透天凉,其中脘穴凉感在局部,足三里和内庭穴凉困感循本经上行至腹部,在不断施用透天凉手法的同时,食道和咽部发凉,燥热消失,胃脘上下通畅。三诊后食道及咽部燥热感和口渴消失,胃腹上下通畅,左侧腹部跳动减轻。前一天始觉气短,心跳,时而头晕,脉象沉细,舌有瘀血点。四诊(10日)针补合谷,泻内庭配透天凉,其内庭穴凉困感循本经上行经腹部至中脘穴处,复从中脘上行至咽部,当时咽部及食道舒适,凉困感复从咽部达于舌部,最后头晕热懵消失,拔针后咽部仍有凉感。四诊后气短、头晕、心跳减轻,肠鸣,胃腑通畅,仅早晨咽及食道干燥发热,溲黄、口苦消失。五诊(12日)针泻内庭(配透天凉)、足三里,补合谷,其内庭穴凉感走向同三诊。
随访:
1973年11月28日回信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例二:
张某,男,2岁,住南阳市七一公社霍庄大队小王庄村。1968年元月3日初诊。
主诉(代述):
下肢发软两天。
现病史:
三天来发烧咳嗽,腹胀食少,便秘溲黄,干呕。昨天发现两下肢痿躄。舌苔薄黄,唇红,脉象濡数。
检查:
神志清楚,体温38.8℃,右肺似有管型音,腹软,肝脾不大,下肢肌张力差,腱反射阴性。胸部透视肺野清晰,心膈正常。
化验:
白细胞11.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1%,单核细胞百分比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血沉9mm/h。
内科诊断为“小儿麻痹”,转针灸治疗。
辨证:
病邪夹湿热,侵入肺胃,壅遏经络之痿证。
治则:
清利湿热。
取穴:
针泻内庭、合谷、阴陵泉。隔日针治一次。
效果:
二诊后下肢会触地行走数步;三诊后两下肢行走好转,兼有症状明显减轻;五诊痊愈。
例三:
江某,男,3岁。1967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代述):
患小儿麻痹已两个多月。
现病史:
始因发烧腹泻,腹胀食少,溲黄,治愈后出现两下肢痿软,不会站立和伸屈,左重于右。活动下肢无疼痛表情。近来食少腹胀,溲黄,面黄。曾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效果不佳。
治疗:
开始本科以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筋脉失养施治。一诊、二诊针补足三里、复溜、环跳,补益脾肾,强壮筋脉;二诊、四诊针补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补脾益血,强壮筋脉,均效果不好。详问病情,属湿热浸淫之痿证,采用先清利湿热,后壮筋补虚之法而治愈。
取穴:
一诊至七诊针泻内庭、合谷、阴陵泉,清利湿热;八诊、十诊、十二诊针补足三里、三阴交,壮筋补虚;九诊、十一诊针补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壮筋补虚。
效果:
一诊后溲不黄,饮食增加,下肢会站;三诊后能扶物行走数步;六诊后能扶床行走十数步;十一诊后两下肢行走有力;十二诊痊愈。
例四:
内得姆·埃尔叶台渥八德·莫尔克尔,女,37岁,法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职员。1979年5月21日初诊。
主诉:
患头痛已半年。
现病史:
去年12月开始出现持续性头痛,白重夜止,以前额及两颞部为主,伴有头晕眼花、身疲乏力、失眠健忘、心烦、耳鸣、下午手足心发热等症状,生气后头痛头晕加重。面色潮红,口渴。一年多来每因生气或劳累即心跳气短、手指震颤、失眠。心电图无异常改变。听诊心脏有期前收缩。
辨证:
肝阳上亢合阳明热炽循经上扰之头痛证候。
治则:
平肝潜阳,清宣阳明。
取穴:
一诊、二诊、八诊至十一诊针泻内庭、太冲,三诊至七诊上方加泻太阳。
效果:
五诊后头痛、烦渴、头晕均减轻,失眠明显减轻;七诊后头痛基本治愈;八诊至十一诊巩固疗效。
随访:
1979年6月20日至7月4日在此针治气短心跳、头晕乏力、手指震颤期间,头痛未复发。
【腧穴功能鉴别】
内庭与足三里功能比较
荥穴内庭偏于治疗胃经病;合穴足三里偏于治疗胃腑病。
【腧穴配伍】
1.针泻内庭、尺泽补复溜
类似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之功效。凡适用于此汤证者,均可取上穴或加减施治。如燥热化火,伤及肺阴之秋燥,肺金燥热型的肺结核,均可取施上方以治之。又如肺燥伤津型之失音,可上方加泻廉泉佐以开音;肺热熏灼型之痿证,亦可与患野取穴交替施治,标本兼顾。
2.针泻内庭、合谷
类似白虎汤(《伤寒论》方)之功效。凡适用白虎汤及其加味者,均可取此二穴或配加腧穴施治。如热盛伤津发痉的痉病,加补复溜,清热养阴救津;热痹,加泻患野腧穴佐以祛风胜湿通络;属于热多寒少的温疟,加泻大椎,共奏清热疏表、达邪截疟之效;属于但热不寒的温疟,加刺委中放血佐以清热截疟;暑入阳明,气津两伤的中暑,取此二穴清泄阳明,加补复溜佐以生津;邪传阳明,胃热壅盛的流行性腮腺炎,加泻翳风清热泻火,消壅散肿。
3.针泻内庭补复溜
养阴清热,类似玉女煎(《景岳全书》方)之功效。凡适用玉女煎及其加味治疗者,均可取泻二穴或配加腧穴施治。如胃火炽盛的鼻衄,加泻三阴交佐以凉血止血,或加泻足三里佐以清泻腑热;肠伤寒而见热邪内结,津液耗伤者,取此二穴清热养阴。
4.针泻内庭
配泻三阴交,类似清胃散(李东恒方)之功效;配泻合谷、三阴交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配泻丰隆、公孙,清泻胃火,降逆止呕平呃;配泻合谷(或曲池)、阴陵泉,发越水气,兼清内热,类似越婢汤(张仲景方)的功效。
5.内庭与丰隆配伍
详见丰隆一节【腧穴配伍】。
【讨论】
1.本穴针感
略向上方(陷谷方向)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的同时,其针感沿足阳明经逐渐上行,走至胫、股、腹部;少数病例,走至胃部;极少数病例走至咽、前额及面部。配透天凉,其凉感的循行走向同上,若走至前额,则前额热痛即刻消失或减轻;走至咽部,则咽干、口渴很快消失;走至面、齿,则面红发热、齿痛很快消失。
2.经旨浅识
(1)《灵枢·五禁》篇:“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热病之脉,本应洪大,反见沉静,是因邪盛正虚之故,热病汗出,病从汗解,脉应平静,反见脉盛而躁烦,是因汗出津伤,邪气反盛之故。前人虽有不宜针治之说,但若针泻内庭、合谷(或曲池)清热,补复溜养阴,可有向愈之机。
(2)《伤寒论》234条,宣泄阳热之邪,疏畅经络之闭郁。该条未言针刺腧穴,根据三阳合病症状,宜刺泻内庭清阳明邪热、刺泻大椎宣泄太阳肌表、刺泻外关或丘墟清宣少阳邪热。
(3)《素问·痿论》篇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痿证一般以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后人有凡是治疗痿证,都以独取阳明为治疗大法,或以调理脾胃为主,或以针取阳明经腧穴为主等。但痿证类型颇多,有肺热熏灼、湿热浸淫、肝肾亏虚、气血双亏等类型,必须根据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独取阳明”。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4)《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所说的:“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之温疟,可取泻合谷、内庭、大椎治之。脉如平而不甚弦,身无寒但热,时呕(邪热犯胃),应取泻合谷、内庭,类似白虎汤所主治;骨节疼烦为有表寒,可加泻大椎以解表寒而又截疟。
【歌括】
内庭荥穴次趾外,清泄胃火效实在,
清降阳明经气热,泻刺五分不灸艾,
大青芦葛竹膏石,芩连知栀芷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