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节 急性胃黏膜病变

一、概述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以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以急性黏膜糜烂病变为主者称急性糜烂性胃炎;以黏膜出血改变为主可称为急性出血性胃炎;发生于应激状态,以多发性溃疡为主者可称为应激性溃疡。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占20%~30%。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主要病因有:①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等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药物,可引起胃黏膜屏障的损伤,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侵入胃黏膜,造成黏膜糜烂、出血;②酒精:也是本病常见的原因,大量酗酒后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③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大手术、休克及精神高度紧张等应激状态时,由于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二、引起腹痛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由于本病急性起病,溃疡不侵及肌层,因此在临床上也很少引起疼痛。偶有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灼烧感、反酸等,其特点是:有服用有关药物、酗酒或可导致应激状态的疾病史;起病骤然,可出现在应激性病变之后数小时或数日。

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多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赖急诊内镜检查。急诊内镜检查(48小时内进行)可见胃黏膜局限性或广泛性糜烂和浅表性溃疡,常有簇状出血病灶,可遍布全胃或仅累及其一部分,最常见于胃底。病变常在48小时以后很快消失,不留瘢痕。X线钡餐检查常阴性,一般不宜做此检查。腹部X线片、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

1.急性单纯性胃炎

多由进食生冷食物或食物被细菌或毒素污染引起。腹痛为隐痛,伴饱胀感、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腹泻、脱水、休克等症状。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通常表现为充血、水肿、渗出。一些严重病例亦可出现出血或糜烂,此时不易与急性胃黏膜病变鉴别。

2.胃溃疡

疼痛部位在中上腹或剑突下,呈钝痛或烧灼痛,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孔。疼痛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缓解。多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结合病史和疼痛特点容易与急性胃黏膜病变鉴别,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3.十二指肠溃疡

疼痛部位在中上腹或肚脐上方偏右处,呈钝痛、烧灼痛或饥饿痛,有节律性。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发生,进食后缓解,呈周期性发作。多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4.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由于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引起血管栓塞,造成小肠和部分结肠缺血。临床表现有剧烈急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彩色B超多普勒检查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

5.急性阑尾炎

腹痛发作多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转移性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特点。呈持续性隐痛,进行性加重。在发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但程度较轻。多伴有发热。体征检查可在麦氏点有压痛和肌紧张。结合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及腹膜刺激征,可与急性胃黏膜病变鉴别。

四、治疗

本病的预防很关键,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对于黏膜损害严重、存在明显腹痛的患者,可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治疗,如西咪替丁(甲氰咪胍)200mg、每日4次或每日800~1 200mg分次静脉滴注,雷尼替丁(呋喃硝胺)15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可使胃内pH维持在4以上,有利于胃黏膜的愈合。

(窦维佳 秦 明 王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