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浙江省历史上有9个市、54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流行血吸虫病(2016年有55个县流行血吸虫病,2017年由于宁波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江东区行政区划,因此为54个县流行血吸虫病;婺城区含金华开发区),流行区人口达945.94万,累计查出钉螺面积645km2,病人204万余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6.9万例),病牛13.3万头,是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血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浙江省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年通过国家四部委对浙江省“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的联合复评,血防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为进一步掌握全国钉螺分布情况,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开展全国钉螺调查工作,下发了调查方案和细则,组织技术培训和项目督导,开展数据资料审核和汇总,现将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覆盖范围

在现有浙江省9个市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开展钉螺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辖区内山丘型和水网型流行类型,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1.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调查对象:

对每处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进行登记,要求所有统计数据均细化至环境。

(2)调查方法:

查阅各县历年防治资料、统计年报、资料汇编、血防志等资料,掌握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相关情况,并结合现况调查结果进行补充。

(3)调查内容

1)环境基本信息:

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包括各钉螺孳生环境的历史和现有环境面积及有螺面积;根据环境自然特征分成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和其他等6种环境类型;根据植被分布特征分成杂草、芦苇、树林、水稻、旱地作物及其他等6种植被类型。

2)环境演变情况:

环境演变类型按照Ⅰ类环境,即现有钉螺环境(2014—2017年有螺环境);Ⅱ类环境,即孳生环境未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Ⅲ类环境,即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尚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Ⅳ类环境,即孳生环境被人为彻底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已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Ⅴ类环境,即仅用于可疑钉螺孳生环境。

3)环境编号:

对每个环境进行标准化编号,孳生环境编码为13位数。其中,第1~2位为省级国编码;第3~4位为市级国编码;第5~6位为县级国编码;第7~8位为乡镇级国编码;第9~10位为行政村编码,统一用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血吸虫病专报系统)中的行政村编码;第11~13位为环境顺序号。

2.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范围:

对54个县5 142个历史有螺村全部开展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螺情调查,另对毗邻历史有螺村的13个非历史有螺村开展可疑钉螺孳生环境螺情调查。

(2)调查方法

1)现场调查:

2016年开始启动项目调查,调查开始前2年(2014—2015年)及当年(2016或2017年)已经开展过钉螺调查的环境可用最近一年的螺情调查数据。对于不能满足此次全国钉螺普查基本需求或不符合规定抽样原则和布框原则的,如有螺环境只采用环境抽查调查法而未采取系统抽样法调查的、历史流行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调查框数少于500框或未采集地理信息数据的环境,需重新开展钉螺调查。

现有钉螺环境必须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如未查到钉螺再采用环境抽查法调查,查螺框数应为系统抽样框数的20%以上;历史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先采用环境抽查法调查,每个历史流行村调查框数不少于500框,查获钉螺后需按照现有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对于河道、沟渠、田埂等线形环境,沿水线在两岸每隔5m等距离设框。对洼地、水塘等环境,在沿周边每隔5m等距离设框。对田地、滩地等面状环境,每隔5m设置若干平行调查线,各调查线每间隔5m等距离设框。

对所有开展调查的环境,记录当时的环境类型、植被类型等信息,并对当前环境概貌拍一张数码照片,使用唯一环境编号命名照片文件。

2)实验室检测:

在实验室将所有查获的钉螺统一采用压碎镜检法,逐框解剖观察钉螺死活与感染情况。

钉螺死活鉴别:将钉螺洗净后放入盛20℃左右水的平皿或瓷盘中,观察2~3h,凡开厣活动,伸出软体组织,用针刺后有反应的为活螺;凡没有活动、针刺无反应的,需用敲击法鉴别死活,即用小锤逐个轻轻敲碎钉螺外壳,软体组织不收缩者为死螺。

感染性钉螺检测:采取压碎法。将钉螺置于载玻片上,另用一张较厚的玻片将钉螺轻轻压碎,然后在螺体上加一滴脱氯清水,将钉螺置于解剖镜下,用解剖针拔开外壳,依次撕碎软体组织,发现血吸虫尾蚴、子胞蚴即为感染性钉螺。感染早期的钉螺有时可检获母胞蚴。

3)信息登记:

将环境标准化编号、钉螺孳生环境基本信息及演变情况、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填写至统一表格中,并录入Excel数据库。

二、质量控制

1.培训

浙江省于2016年全面部署开展全省钉螺调查工作,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制订了《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并分别在余杭区和开化县举办了2期“全省钉螺调查工作现场技术培训班”,通过现场技术培训,使全省血防专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采集和查螺图账制图等操作技能,为钉螺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浙江省相继举办了“全省钉螺调查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审核培训会”和“全省钉螺调查工作推进会暨强化培训班”,通报阶段性工作进度,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狠抓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及时解决了钉螺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工作的完成。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成立数据审核组,分片区统一标准开展数据库和电子矢量地图的审核,定期通报数据审核进展,现已全部完成5 155个村63 567个调查条块的审查工作,做到“表、图、照片”三者齐全,数据资料对应。

各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中心也根据钉螺调查工作相关要求,对流行乡镇基层专业人员开展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图账电子化绘制、地理信息采集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现场定位等方面的培训,不仅促进了钉螺调查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信息化、标准化的血防专业技术队伍。

2.督导检查

2017年,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关于开展2017年上半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督导的通知》(中疾控寄疾便函〔2017〕96号)的要求,国家督导组对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和钉螺调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并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和宁波市余姚市开展现场督导,对全省钉螺调查的组织、实施和资料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为做好血防监测巩固工作,掌握全省血防工作和钉螺调查工作动态,2016—2017年期间,省卫生计生委每年联合省农水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和省血防中心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21个县开展血防工作督导检查,了解血防工作完成情况和钉螺调查工作推进情况,对部分有螺环境和环境改造区域进行实地察看,对工作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意见,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重点落实。

3.样本复核

各有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1个现有螺环境采集钉螺,逐框鉴定死活,并将200只活螺保存于75%浓度的乙醇溶液中。2016—2017年有螺县共有20个,共捕获活螺4 250只,均浸泡于75%浓度的乙醇溶液中,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三、结果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浙江省共有54个历史流行县473个流行乡5 142个历史有螺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645km2。其中,水网型流行县14个,流行村1 511个,历史累计钉螺面积220km2;山丘型流行县40个,流行村3 631个,历史累计钉螺面积425km2。本次也对另外13个非历史有螺村统一开展了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全省最早于1923年在嘉兴市南湖区发现钉螺,最晚为2016年在临安区高虹镇高桥村和崇阳村2个村新发有螺。首次发现感染性钉螺年份最早为1930年,最晚为1986年。最近一次查到钉螺年份最早为1951年,最晚为2017年;最近一次查到感染性钉螺年份最早为1952年,最晚是1987年在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衢江区浮石街道和常山县球川镇查到感染性钉螺。2014—2017年浙江省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处有63 567处,历史环境面积941 217 486m2。其中,水网型占47.81%(30 393处/63 567处),历史环境面积259 576 287m2;山丘型占52.19%(33 174处/63 567处),历史环境面积681 641 199m2。详见表1-1。

表1-1 浙江省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浙江省于2014—2017年,在21个县101个乡382个流行村查到钉螺,有螺村共有6 308处钉螺孳生环境。其中,5个水网型有螺村有158处环境,占2.50%;377个山丘型有螺村有6 150处环境,占97.50%。累计历史环境面积共136 607 545m2。其中,水网型有螺村历史环境3 985 563m2,占2.92%;山丘型有螺村历史环境132 621 982m2,占97.08%。历史累计有螺面积86 775 258m2。其中,水网型有螺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3 876 694m2,山丘型有螺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82 898 564m2,分别占4.47%和95.53%。详见表1-2。

表1-2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3.浙江省钉螺发现和防治史

浙江省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的发现史最早可以追溯自1923年。有文献记载,1923年美国学者福斯特(E.C.Faust)和梅伦奈(H.E.Meleney)在浙江省的嘉兴、嘉善、绍兴等地首次发现钉螺。首次发现有螺条块数、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年度有螺面积和灭螺面积等时间序列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在20世纪50年代(1952—1959年)、60年代中期(1964—1966年)和1970年出现过3次较为显著的螺情调查高峰,有78.59%(44 279 / 56 341)有螺条块在这3个时间段内首次发现,涉及历史累计钉螺面积79.48%(512 280 990m2/ 644 540 205m2)。1978—1995年首次发现的有螺条块呈下降趋势,新发有螺面积也较局限,但每年均能发现新发有螺村和新发条块。例如,新发有螺村各年度分布情况如下:1979年23个、1980年19个、1981年19个、1982年5个、1983年3个、1984年4个、1985年4个、1987年4个、1988年3个、1989年3个、1990年3个、1991年2个和1992年1个。1996年全省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以来,首次发现的有螺条块日趋减少,但每年仍能发现少量新发条块,甚至部分年份出现新发有螺村,从而导致新发有螺条块和面积的小高峰,如1998年(2个村)、1999年(8个村)、2002年(1个村)、2003年(2个村)、2004年(1个村)、2007年(1个村)、2011年(1个村)、2012年(1个村)和2016年(2个村)均出现新发有螺村。从最后一次查到钉螺的年份分布来看,1964—1966年、1970—1975年、1978—1987年和1992年均掀起了灭螺的高潮,各阶段彻底灭螺条块数显著增多,在1987年和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和传播阻断标准后的前5年内,有螺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灭螺条块数和面积随着全省螺情的上升而上升,2000年后随着钉螺面积维持在1km2左右,灭螺条块数也相对稳定。近年来,随着全国血防会议的召开和全国血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实施,灭螺工作力度加大,灭螺条块数和面积增加,螺情有所下降(图1-1~图1-5)。

浙江省系统的血吸虫病防病和查螺工作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55年是开展血防工作的准备时期——建立和整顿防治机构、开展试点探索防治经验、培训防治人员。1951年在浙江省诸暨县三环畈(现诸暨市次坞镇)设立了第一个省级防治血吸虫病实验区,1950—1954年在全省建立了嘉兴、衢州、绍兴3个血防所及17个防治站,实施试点乡23个,担负起各县血吸虫病防治任务,通过“两管一灭”(即管粪、管水、灭螺)工作,初步摸清了全省重点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和螺情分布范围。1956—1978年是全省血防工作从全面开展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8年,从中央到省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做出一系列指示,如1955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杭州研究农业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消灭血吸虫病的任务,并在1956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党中央发出了《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1958年7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写下《送瘟神》二首诗篇,在思想上、组织上进行了充分发动,全国血防工作迅速全面展开,掀起了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防治血吸虫病群众运动高潮。浙江省委也在1955年年底成立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省委、省政府专门就血防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通知、决议,1956年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1956年前重点调查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全面搜查钉螺,发动群众报螺,初步查明了全省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有螺面积分布,但在1958年形势影响下,由于对血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及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之后的血防查灭螺工作出现下滑和停滞。1964年以后,全省血防工作重整旗鼓,提出以灭螺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从试点乡镇到重点流行县全面铺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大查螺力度,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的消灭钉螺,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新查出有螺和消灭钉螺出现明显高峰,按照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查灭螺工作的进展,促进了螺情的控制和消灭。但从1966年下半年起,血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停顿了3年多。1969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继续抓好血防工作,消灭血吸虫病,1970年上半年党中央连续下发血防文件,掀起了“千军万马齐上阵,一鼓作气送瘟神”的群众性血防高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以生产大队(村)专业队为骨干,发动群众,于每年春秋两季,以图指导查螺,有的一年四季不停顿地搜索,查到钉螺就消灭,因此发现较多新发有螺环境,这一时期各地重视环境改造,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保护和开发,结合钉螺控制要求统一规划,综合实施,相继完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水利灭螺工程,由于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加之土埋加药物灭螺的方法,灭螺效果显著提高,螺情得到大范围的压缩和控制。1979—1987年是全省血防工作巩固提高,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阶段。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针对当时查灭螺工作放松导致的疫情回升现象,浙江省总结经验,提出了“主攻钉螺,积极查病治病,结合管粪管水”的消灭血吸虫病策略,经过努力,突破了螺情长期徘徊的状态,逐年稳步减少,特别是一些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县,继续狠抓查灭螺工作,消灭残存钉螺,有效防止反复,向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推进了一大步。1987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之后提出了实施分类指导,采取查灭螺、查治病为主的防治策略,但由于思想松懈、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螺情明显回升。1992年,随着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浙江省提出在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进一步加大了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力度,查清、消灭残存钉螺,钉螺面积得到有效压缩,螺情呈现快速下降。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由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结束,防治经费大幅减少,以及干部群众对消灭血吸虫后血防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的下降,钉螺面积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并长期维持在1km2左右。随着2004年全国血防会议的召开和全国血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实施,浙江省提出了“以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螺情抽样调查,加大查灭螺力度,摸清螺情分布,同时在省委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一批有螺难点地带开展了环境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有螺面积徘徊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由于实有钉螺面积计算方法发生改变,“消灭钉螺面积”定义由“当年环境或药物灭螺面积”更改为“在原有螺环境中,以环境改造或其他方法灭螺后连续2年及以上查不到钉螺的面积”,导致实有钉螺面积人为增加(若按照既往的计算方法,钉螺面积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图1-1 浙江省历史有螺条块和累计有螺面积首发年份分布图

图1-2 浙江省1978—2016年首发历史有螺条块和累计有螺面积分布图

图1-3 浙江省1950—2017年有螺面积和灭螺面积分布图

图1-4 浙江省1978—2017年有螺面积和灭螺面积分布图

图1-5 浙江省最近一次发现钉螺条块数年度分布图

4.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1)全省Ⅰ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浙江省Ⅰ类(现有钉螺环境)钉螺孳生环境数为1 315处,占382个现有螺村条块的20.85%(1 315处/6 308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40.53%(533处/1 315处)、塘堰2.21%(29处/1 315处)、水田43.27%(569处/1 315处)、旱地11.63%(153处/1 315处)、滩地1.22%(16处/1 315处)和其他1.14%(15处/1 315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沟渠和旱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41.90%(551处/1 315处)、塘堰2.89%(38处/1 315处)、水田22.66%(298处/1 315处)、旱地25.93%(341处/1 315处)、滩地1.83%(24处/1 315处)和其他4.79%(63处/1 315处),现有环境以沟渠最多,旱地和水田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269.68,P<0.001)。历史环境类型中,水田环境变化较大,有48.33%(275处/569处)的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和其他等类型,其中水改旱(水田转变为旱地)最多,占33.57%(191处/569处);其余5种历史环境类型和现在环境类型相比变化不大(W=5.00,P=0.544)。Ⅰ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16 822 805m2和10 143 105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72.12%(12 133 226m2/16 822 805m2)和66.25%(6 719 711m2/10 143 105m2)。详见表1-3。

表1-3 浙江省Ⅰ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2)全省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浙江省Ⅱ类(孳生环境未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孳生环境数为30 950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23.10%(7 149处/30 950处)、塘堰22.37%(6 924处/30 950处)、水田30.69%(9 500处/30 950处)、旱地4.59%(1 419处/30 950处)、滩地0.44%(136处/30 950处)和其他18.81%(5 822处/30 950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沟渠和塘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23.08%(7 143处/30 950处)、塘堰25.17%(7 789处/30 950处)、水田21.18%(6 554处/30 950处)、旱地9.76%(3 022处/30 950处)、滩地0.40%(125处/30 950处)和其他20.41%(6 317处/30 950处),现有环境以塘堰最多,沟渠和水田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2 958.44,P<0.001)。历史环境类型中水田变化较大,有31.80%(3 021处/9 500处)的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和塘堰等类型,其中水改旱(转变为旱地)最多,占16.97%(1 612处/9 500处)。Ⅱ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468 030 796m2和323 728 492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64.58%(302 243 979m2/468 030 796m2)和58.82%(190 401 053m2/323 728 492m2)。详见表1-4。

表1-4 浙江省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3)2014—2017年有螺村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共计有Ⅱ类(孳生环境未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钉螺孳生环境3 754处,占全部有螺村条块的59.51%(3 754处/6 308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1.30%(1 175处/3 754处)、塘堰7.83%(294处/3 754处)、水田48.83%(1 833处/3 754处)、旱地10.18%(382处/3 754处)、滩地0.16%(6处/3 754处)和其他1.70%(64处/3 754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沟渠和旱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1.14%(1 169处/3 754处)、塘堰9.43%(354处/3 754处)、水田35.61%(1 337处/3 754处)、旱地19.87%(746处/3 754处)、滩地0.27%(10处/3 754处)和其他3.68%(138处/3 754处),现有环境以水田最多,沟渠和旱地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499.84,P<0.001)。历史环境类型中水田变化较大,有27.66%(507处/1 833处)的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和塘堰等类型,其中水改旱最多,占20.29%(372处/1 833处)。Ⅱ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90 670 130m2和61 125 869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75.66%(68 604 382m2/90 670 130m2)和76.74%(46 905 948m2/61 125 869m2)。详见表1-5。

表1-5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4)全省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浙江省Ⅲ类(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尚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钉螺孳生环境数为15 471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7.02%(5 728处/15 471处)、塘堰21.86%(3 382处/15 471处)、水田24.05%(3 721处/15 471处)、旱地4.64%(718处/15 471处)、滩地2.33%(360处/15 471处)和其他10.10%(1 562处/15 471处),历史环境以沟渠居多,水田和塘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4.92%(5 403处/15 471处)、塘堰21.60%(3 342处/15 471处)、水田7.94%(1 228处/15 471处)、旱地18.01%(2 787处/15 471处)、滩地2.75%(425处/15 471处)和其他14.78%(2 286处/15 471处),现有环境以沟渠最多,塘堰和旱地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2 856.22,P<0.001)。历史环境类型水田变化较大,有72.83%(2 710处/3 721处)的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和其他类型,其中水改旱最多,占44.42%(1 653处/3 721处)。Ⅲ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160 418 998m2和124 225 484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59.50%(95 449 225m2/160 418 998m2)和59.77%(74 247 663m2/124 225 484m2)。详见表1-6。

表1-6 浙江省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5)2014—2017年有螺村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共计有Ⅲ类(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尚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钉螺孳生环境数609处,占全部有螺村条块的9.65%(609处/6 308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1.69%(193处/609处)、塘堰5.91%(36处/609处)、水田42.03%(256处/609处)、旱地10.51%(64处/609处)、滩地4.93%(30处/609处)和其他4.93%(30处/609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沟渠和旱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3.99%(207处/609处)、塘堰4.11%(25处/609处)、水田7.39%(45处/609处)、旱地43.02%(262处/609处)、滩地1.97%(12处/609处)和其他9.52%(58处/609处),现有环境以旱地最多,沟渠和其他类型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252.82,P<0.001)。历史环境类型中水田变化较大,有86.33%(221处/256处)的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沟渠和塘堰等类型,其中水改旱最多,占65.63%(168处/256处)。Ⅲ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15 048 695m2和10 502 254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69.83%(10 508 530m2/15 048 695m2)和67.76%(6 906 141m2/10 502 254m2)。详见表1-7。

(6)全省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浙江省Ⅳ类(孳生环境被人为彻底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已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钉螺孳生环境数8 601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29.46%(2 534处/8 601处)、塘堰13.80%(1 187处/8 601处)、水田41.74%(3 590处/8 601处)、旱地5.30%(456处/8 601处)、滩地1.30%(112处/8 601处)和其他8.40%(722处/8 601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沟渠和塘堰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12.42%(1 068处/8 601处)、塘堰4.75%(409处/8 601处)、水田4.05%(348处/8 601处)、旱地8.24%(709处/8 601处)、滩地0.19%(16处/8 601处)和其他70.35%(6 051处/8 601处),现有环境以彻底环境改造后的其他环境类型最多。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5 989.96,P<0.001)。通过环境改造等措施,各类型历史环境均较大幅度转变为现在其他环境类型,占67.91%(5 351处/7 879处)。Ⅳ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266 265 357m2和186 443 125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69.87%(186 031 539m2/266 265 357m2)和68.85%(128 371 596m2/186 443 125m2)。详见表1-8。

表1-7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1-8 浙江省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7)2014—2017年有螺村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共计有Ⅳ类(孳生环境被人为彻底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已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钉螺孳生环境数(191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20.42%(39处/191处)、塘堰6.28%(12处/191处)、水田33.51%(64处/191处)、旱地12.56%(24处/191处)、滩地4.19%(8处/191处)和其他23.04%(44处/191处),历史环境以水田居多,其他类型和沟渠次之。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5.76%(11处/191处)、塘堰3.14%(6处/191处)、水田5.24%(10处/191处)、旱地10.47%(20处/191处)、滩地0.52%(1处/191处)和其他74.87%(143处/191处),现有环境以其他类型最多,旱地和沟渠次之。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19.5,P<0.001)。历史环境均变化较大,原有沟渠、塘堰、水田、旱地和滩地等环境有68.03%(100处/147处)转变为其他类型,其中滩地、旱地和水田分别有87.50%(7处/8处)、83.33%(20处/24处)和73.44%(47处/64处)转换为其他类型。Ⅳ类钉螺孳生环境历史环境面积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为7 799 724m2和5 004 030m2,其中水田面积最多,分别占71.45%(5 572 837m2/7 799 724m2)和65.16%(3 260 479m2/5 004 030m2)。详见表1-9。

表1-9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8)全省和2014—2017年有螺村Ⅴ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浙江省Ⅴ类(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钉螺孳生环境数为7 230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4.07%(2 463处/7 230处)、塘堰33.54%(2 425处/7 230处)、水田15.06%(1 089处/7 230处)、旱地4.21%(304处/7 230处)、滩地0.26%(19处/7 230处)和其他12.86%(930处/7 230处),以沟渠和塘堰为主。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34.21%(2 473处/7 230处)、塘堰34.70%(2 509处/7 230处)、水田12.39%(896处/7 230处)、旱地5.63%(407处/7 230处)、滩地0.22%(16处/7 230处)和其他12.85%(929处/7 230处),以沟渠和塘堰为主。经Bowker检验,历史环境类型与现在环境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206.10,P<0.001)。历史环境类型水田变化较大,变化比例为18.46%(201处/1 089处)。

2014—2017年,对382个有螺村进行调查,发现Ⅴ类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439处,按历史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14.35%(63处/439处)、塘堰15.95%(70处/439处)、水田51.48%(226处/439处)、旱地16.17%(71处/439处)、滩地0.46%(2处/439处)和其他1.59%(7处/439处)。按现有环境类型分类占比分别为沟渠14.58%(64处/439处)、塘堰21.41%(94处/439处)、水田41.69%(183处/439处)、旱地18.00%(79处/439处)和其他4.33%(19处/439处),水田环境为主。

综上所述,浙江省历史有螺环境(Ⅰ~Ⅳ类环境)的历史环境类型以水田、沟渠和塘堰为主,这三类环境有螺处数分别占总有螺环境处数的30.85%(17 380处/56 337处)、28.30%(15 944处/56 337处)和20.45%(11 522处/56 337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分别占62.02%(399 740 023m2/644 540 205m2)、13.79%(88 892 490m2/644 540 205m2)和4.76%(30 660 634m2/644 540 205m2)。历史有螺水田环境由于水改旱、苗木种植、土地抛荒和环境改造等原因,数量大幅度减少,转变为现在的旱地和其他环境。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1)调查基本情况:

对浙江省54个历史流行县473个流行乡5 142个历史有螺村和13个非历史有螺村开展钉螺分布调查,调查环境数63 567处,现在环境面积650 352 734m2,山丘型占86.71%(563 948 560m2/650 352 734m2);对重点历史有螺环境(Ⅰ~Ⅲ类环境)现况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共调查环境数47 736处,现在环境面积501km2;2014—2017年在21个县101个乡382个流行村查到有螺,有螺村条块6 308处,现环境面积123 728 214m2,山丘型流行村为主,调查条块数和现环境面积分别占97.50%(6 150处/6 308处)和99.46%(123 056 384m2/123 728 214m2);发现1 315个有螺条块,有螺面积968 514m2,其中以山丘型流行类型为主,共在377个山丘型流行村发现有螺条块1 303个,占99.09%(1 303/1 315),有螺面积960 584m2,占99.18%(960 584m2/968 514m2),在5个水网型流行村发现有螺条块12个,有螺面积7 930m2,未发现感染性有螺环境。详表1-10、表1-11。在长兴、安吉、新昌、嵊州、婺城、金东、兰溪、衢江、柯城、常山、开化和江山等12个重点县查到有螺村359个,占有螺村数的93.98%(359/382),有螺条块1 194个,占有螺条块的90.80%(1 194/1 315),有螺面积906 870m2,占93.64%(906 870m2/968 514m2)。

表1-10 浙江省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1-11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不同植被类型钉螺分布情况:

浙江省螺情调查按植被类型分类包括杂草、芦苇、树林、水稻、旱地作物及其他植被,调查环境处数63 567处,杂草植被环境数最多,占58.83%(37 399处/63 567处),其他植被和水稻次之,分别占18.22%(11 580处/63 567处)和9.51%(6 048处/63 567处);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共调查环境6 308处,其中杂草植被环境数最多,占36.72%(2 316处/6 308处),水稻和其他植被次之,分别占21.72%(1 370处/6 308处)和17.99%(1 135处/6 308处);有螺环境数1 315处,杂草植被类型最多,占44.41%(584处/1 315处),树林和其他次之,分别占14.98%(197处/1 315处)和14.14%(186处/1 315处)。此次螺情调查环境面积650 352 734m2,植被类型水稻占最多,占30.68%(199 558 982m2/650 352 734m2),其他和杂草次之,分别占23.37%(152 013 853m2/650 352 734m2)和19.39%(126 071 530m2/650 352 734m2);382个有螺村调查环境面积123 728 214m2,其中植被类型水稻最多,占45.06%(55 756 594m2/123 728 214m2),其他和杂草次之,分别占15.77%(19 513 709m2/123 728 214m2)和15.39%(19 037 690m2/123 728 214m2);现有螺面积968 514m2,杂草植被类型为主,占41.19%(398 934m2/968 514m2),树林和水稻次之,分别占17.05%(165 110m2/968 514m2)和15.48%(149 960m2/968 514m2)。详见表1-12、表1-13。

表1-12 浙江省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1-13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3)不同环境类型钉螺分布情况:

浙江省此次螺情调查按现环境类型分类包括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及其他环境类型,此次螺情调查环境处数63 567处,沟渠类型最多,占26.17%(16 638处/63 567处),其他和塘堰次之,占24.61%(15 646处/63 567处)和22.16%(14 087处/63 567处);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6 308处环境中,沟渠类型最多,占31.74%(2 002处/6 308处),水田和旱地次之,分别占29.69%(1 873处/6 308处)和22.95%(1 448处/6 308处);有螺环境1 315处,沟渠类型最多,占41.90%(551处/1 315处),旱地和水田次之,分别占25.93%(341处/1 315处)和22.66%(298处/1 315处)。此次螺情调查现环境面积以水田环境占最多,占45.10%(293 325 015m2/650 352 734m2),其他和旱地次之,占22.21%(144 453 398m2/650 352 734m2)和20.67%(134 410 910m2/650 352 734m2);382个有螺村现环境面积以水田环境最多,占58.35%(72 200 939m2/123 728 214m2),旱地和沟渠次之,分别占25.12%(31 077 668m2/123 728 214m2)和7.26%(8 986 143m2/123 728 214m2);现有螺面积以沟渠环境为主,占37.13%(359 645m2/968 514m2),旱地和水田次之,占28.69%(277 875m2/968 514m2)和24.15%(233 935m2/968 514m2)。详见表1-14、表1-15。

表1-14 浙江省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1-15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1)现场调查基本情况:

浙江省此次钉螺调查结果,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调查框数分别为22 094 604框和48 303 621框,山丘型流行村分别占58.80%(12 992 396框/22 094 604框)和59.97%(28 967 777框/48 303 621框),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调查框数分别为3 559 067框和7 356 498框,其中山丘型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调查框数为3 460 700框和7 160 028框,分别占97.24%和97.33%。活螺框数32 043框和31 502框,活螺框数山丘型流行村占99.48%(31 875框/32 043框)和99.00%(31 188框/31 502框),捕获螺数85 645只和93 147只,活螺数85 017只和92 020只,活螺数山丘型流行村占97.99%(83 308只/85 017只)和96.33%(88 645只/92 020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详见表1-16、表1-17。

表1-16 浙江省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1-17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2)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浙江省此次钉螺调查按不同植被类型分类,结果显示,杂草植被类型设框查螺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33.48%(7 398 163框/22 094 604框)和32.89%(15 886 931框/48 303 621框);水稻次之,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25.79%(5 697 144框/22 094 604框)和24.71%(11 935 015框/48 303 621框)。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按不同植被类型分类钉螺调查结果显示,水稻植被类型查螺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35.31%(1 256 739框/3 559 067框)和34.60%(2 545 209框/7 356 498框);旱地作物植被类型次之,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22.16%(788 646框/3 559 067框)和21.37%(1 572 358框/7 356 498框)。杂草植被类型发现的活螺框数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活螺框数的33.65%(10 783框/32 043框)和34.14%(10 755框/31 502框);树林次之,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活螺框数的19.02%(6 093框/32 043框)和30.63%(9 649框/31 502框)。杂草植被类型捕获活螺数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捕获活螺数的39.07%(33 219只/85 017只)和39.45%(36 302只/92 020只);树林次之,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捕获活螺数的17.63%(14 988只/85 017只)和26.30%(24 202只/92 020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见表1-18、表1-19。

表1-18 浙江省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1-19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3)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浙江省此次钉螺调查按不同现环境类型分类显示,水田环境设框查螺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38.16%(8 430 922框/22 094 604框)和37.63%(18 175 084框/48 303 621框);其他环境次之,分别占24.06%(5 314 993框/22 094 604框)和23.33%(11 267 507框/48 303 621框)。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按不同环境类型分类钉螺调查结果显示,水田环境查螺框数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39.57%(1 408 352框/3 559 067框)和39.58%(2 911 905框/7 356 498框);旱地环境次之,查螺框数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查螺框数的28.65%(1 019 684框/3 559 067框)和29.10%(2 140 665框/7 356 498框)。旱地环境发现的活螺框数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活螺框数的31.97%(10 243框/32 043框)和39.09%(12 314框/31 502框);沟渠次之,分别占30.93%(9 911框/32 043框)和32.32%(10 183框/31 502框)。沟渠环境捕获活螺数最多,分别占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捕获活螺数的37.78%(32 117只/85 017只)和38.42%(35 354只/92 020只);旱地次之,分别占30.14%(25 628只/85 017只)和34.87%(32 085只/92 020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详见表1-20、表1-21。

(4)系统抽样全省不同流行类型螺情统计:

浙江省此次螺情调查按不同流行类型系统抽样调查结果统计,全省活螺密度算术均数0.015 2只/0.1m2,最大值24.440 0只/0.1m2,最小值0只/0.1m2,其中水网型流行村活螺密度算术均数小于山丘型,但最大值大于山丘型。全省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0.497 6%,最大值100%,最小值0,山丘型流行村有螺框出现率算数均数和最大值均大于水网型(表1-22)。经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流行类型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山丘型流行村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显著高于水网型流行村。

表1-20 浙江省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表1-21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表1-22 浙江省不同流行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5)系统抽样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螺情统计:

对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显示,全省有螺村活螺密度算术均数0.135 7只/0.1m2,最大值24.440 0只/0.1m2,最小值0只/0.1m2,其中水网型有螺村活螺密度算术均数和最大值均高于山丘型。有螺村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4.428 8%,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山丘型有螺村有螺框出现率算数均数和最大值均高于水网型(表1-23)。经Mann-Whitney U检验,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网型有螺村活螺密度高于山丘型有螺村,而有螺框出现率则是山丘型有螺村高于水网型。

表1-23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流行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6)系统抽样全省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统计:

浙江省此次螺情调查按不同植被类型系统抽样调查结果统计,植被类型树林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大,杂草活螺密度最大值最大(表1-24)。经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植被类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树林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余5种植被类型(P<0.001),旱地作物次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低于树林,但均显著高于其余4种植被类型(P<0.001或P=0.001),杂草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显著低于水稻和其他(P<0.001)。

表1-24 浙江省不同植被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7)系统抽样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统计:

对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显示,有螺村植被类型树林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高,杂草活螺密度最大值最高(表1-25)。经Kruskal-Wallis检验,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树林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余5种植被类型(P<0.001),杂草植被次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低于树林,但高于旱地作物、水稻及其他植被类型(P<0.001),旱地作物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显著高于水稻植被类型(P<0.001)。。

表1-25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植被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8)系统抽样全省不同环境类型环境螺情统计:

浙江省此次螺情调查按不同现有环境类型系统抽样调查结果统计,旱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大,沟渠环境活螺密度最大值最大(表1-26)。经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现有环境类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旱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其余5种环境类型(P<0.001),其他和塘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显著低于其余4种环境类型(P<0.001),沟渠、水田和滩地环境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26 浙江省不同环境类型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9)系统抽样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环境类型环境螺情统计:

对2014—2017年382个有螺村不同环境类型环境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显示,有螺村滩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大,沟渠环境活螺密度最大值最大(表1-27)。经Kruskal-Wallis检验,有螺村不同现有环境类型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滩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其余5种环境类型(P<0.01),沟渠和旱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环境类型(P<0.001),水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高于塘堰(P=0.003)。

表1-27 浙江省2014—2017年有螺村不同环境类型系统抽样螺情统计指标

(三)复核样本报送情况

采集2016—2017年浙江省有螺县的钉螺样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进行复核,共采集20个有螺县的4 250只钉螺样本送检,其中水网型流行县3个,山丘型流行县17个,见表1-28。

表1-28 浙江省钉螺复核样本报送情况统计表

(四)地理信息采集情况

对54个县5 155个村63 567个调查条块完成了电子矢量图地理信息采集工作,对每个条块添加说明,说明内容包括条块小地名、环境演变类型、历史有螺面积、末次有螺时间和有螺面积等。

四、结论

1.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类型分为水网型和山丘型两种。水网型流行区所辖范围较山丘型流行区小,不到全省历史流行村数的30%;但历史螺情较为严重,历史累计钉螺面积超过全省的1 / 3,因此杭嘉湖水网地区历史血吸虫病疫情也较为严重,俗称“条条河浜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

2.纵观浙江省钉螺的发现史和防治史,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消灭血吸虫病和控制钉螺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血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曾出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结合抓”的局面,并协调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等部门密切合作,依靠疫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把山、水、田、林、路改造与消灭钉螺科学的有机结合,加快了防治进程。

3.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钉螺防控进程,已基本查清全省钉螺分布范围,但钉螺的孳生和扩散是随着自然和社会因素变化而动态变化的,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物流通的日趋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钉螺扩散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对毗邻有螺区的非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消灭有螺环境,防止钉螺大规模扩散和蔓延。

4.浙江省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水网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历史有螺环境以水田和沟渠为主,流行区内河道纵横,塘堰环境数众多,钉螺孳生在河道两岸,因此历史累计钉螺面积不大,人畜主要通过农业生产生活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

5.目前浙江省有螺条块和面积主要分布在山丘型流行区的沟渠及其相毗邻的田地环境中,此结果与2004年浙江省第三次螺情抽样调查结果一致。山丘型流行村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均高于水网型流行村,是浙江省当前主要的流行类型。

6.随着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土地抛荒和环境改造,传统水田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苗木等旱地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业逐步兴起。“水改旱”后,历史上曾是水田的环境逐步形成了新的钉螺孳生环境类型。

7.浙江省Ⅲ类(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的历史有螺环境,尚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历史有螺环境以沟渠、水田和塘堰为主,部分环境特别是沟渠、塘堰等环境通过水泥“三面光”硬化改造后减少了钉螺孳生范围,使螺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持续维护,沟渠塘堰出现破损、淤泥堆积、青苔杂草生长,导致该类环境重新成为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所以针对改造后多年的沟渠塘堰环境,仍应加强常规的螺情监测。

8.近年来,浙江省有螺区域主要集中在21个县近400个流行村中,其中12个重点县查到有螺村、有螺条块和有螺面积均占总数的90%以上,这是浙江省螺情监测和控制的重点。

9.浙江省当前有螺环境植被类型以杂草和树林为主,发现的活螺框数和捕获的活螺数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但由于杂草环境调查条块数量最多,从全省统计数据来看,杂草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较低,是明显被低估的。根据382个有螺村数据统计,杂草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仅次于树林,且杂草活螺密度最大值在所有植被类型里是最大的,因此杂草是当前浙江省有螺环境中主要的植被类型,说明草本植被是钉螺孳生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树林植被的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大,显著高于其余5种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说明现在随着水改旱和苗木种植的增加,树林和旱地作物植被类型也成为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类型。

10.全省旱地和沟渠环境发现的活螺框数和捕获的活螺数较多,旱地环境活螺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算术均数最大,沟渠环境活螺密度最大值最大,说明随着苗木种植产业的兴起和植树绿化增加,苗木旱地及其周围的沟渠非常适宜钉螺孳生,而且由于落叶覆盖等原因,苗木地环境清理困难,灭螺效果不易保持,因此苗木地逐步成为浙江省螺情较复杂、防治难度较大的环境植被类型。

五、发现的问题

(一)历史流行区范围广,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工作质量存在差异

浙江省54个县历史流行血吸虫病,有5 142个村历史上有钉螺分布,流行县数居全国第四,有水网型和山丘型两种血吸虫病流行类型,14个水网型流行县历史血吸虫病疫情严重,俗称“条条河浜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流行区内河道纵横,历史有螺面积分布广,40个山丘型流行县分布范围大,环境复杂,历史有螺条块众多,因此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本次钉螺调查结合历史螺情资料开展地理信息采集,制作电子矢量图,这项工作对浙江省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来讲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人员培训、技术储备、设备更新、历史资料梳理和现场地图绘制等工作都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完善,因此历史有螺条块的梳理和地图绘制质量各地存在差异。

(二)历史资料缺失导致部分村和条块历史螺情不清

血防工作历史悠久,由于机构更迭、房屋搬迁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部分地区历史血吸虫病防治资料缺失,这是本次钉螺调查工作中的最大困难,增加了螺情历史资料梳理的难度,使部分数据资料填报和地图绘制存在数据缺失或不准确。

(三)数据和电子地图的实用化尚需探索和加快

本次钉螺调查工作经过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认真梳理了全省现有钉螺、历史有螺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的情况,并绘制了直观的电子地图,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开展螺情控制、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改造灭螺提供了工具。因此,如何用好数据和地图,提高钉螺控制效率,需要下一阶段继续探索和应用。

六、建议

(一)加快钉螺调查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的实用化进程

建议国家建立统一标准、方便检索、快速响应的应用平台,加强数据资料和电子地图的管理和使用,探索与有关部门的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促进螺情控制和有螺地带环境改造力度。

(二)建立有螺电子地图制作更新的长效机制

本次钉螺调查是一个横断面调查,对历史螺情资料和现有螺环境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而钉螺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建议建立一项有螺条块纵向监测的长效机制,每年对当年有螺区域有螺条块进行更新,有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直观了解本辖区螺情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螺情控制措施。

张剑锋 闻礼永 严晓岚 俞丽玲 杜海娟 杨明瑾 顾生风

杭州医学院(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