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体会
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的出汗。一般健康之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汗腺的分泌都会增加,这是为了让上升的体温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较瘦者汗量多,体温容易上升,为了降低过高的体温,必须以多排汗来调节。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鼻尖、前额、阴部等,常伴有皮肤湿冷,易生冻疮。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临床上以自汗、盗汗多见,治疗也以此为主。自汗、盗汗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治疗当以固护卫外功能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若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止汗,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止汗,心血不足者补血养心止汗,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止汗,邪热郁蒸者清热化湿止汗。若汗证日久,可加固涩之品,并宜根据虚实夹杂而用药。笔者根据出汗尤以气虚为多见,结合多年临床体会,拟一通用方治疗汗证:
1.方名
黄芪止汗汤。
2.组成
黄芪 30g,白术 15g,防风 10g,麻黄根 10g,浮小麦 30g,五味子10g,桂枝 6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枣 15g,生晒参 15g,麦冬 10g,山茱萸 15g,红景天30g,绞股蓝30g,酸枣仁30g,甘草6g。
3.方歌
黄芪止汗桂枝汤,景天生脉绞股蓝,枣皮枣仁玉屏风,麻根浮麦又敛汗。
4.功效
培补正气,固表止汗。
5.主治
多种汗证,包括自汗、盗汗。
6.用法
以上述药物煎汤或熬成膏剂服用。
7.加减
若出汗甚者可以选加收敛固涩之品,如龙骨、牡蛎。笔者个人体会,若遇到患有颈椎病者,虽出汗多也不宜选用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因收敛之品会加重颈椎病的症状,导致诸如头昏头痛,颈部酸胀;盗汗甚者加地骨皮10g。
8.使用注意
使用收涩止汗之品时,不能收涩太过,尤其是夹有湿热者,不可单纯使用收敛之品以防恋邪。
9.体会
汗证虽有多种,但以自汗、盗汗为常见,多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对伴见于其他疾病的汗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以中医药论治,亦可明显改善症状。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所谓自汗者阳虚、盗汗者阴虚。
此方黄芪止汗汤将具有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同用,达到扶正固表,提高正气作用,方中所含桂枝汤(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调和营卫,红景天、绞股蓝补虚强身,生脉饮(生晒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益气敛汗,酸枣仁、山茱萸收敛止汗。全方并有强壮作用,当汗证病人服用以后会感觉精神状况逐渐好转,出汗慢慢减轻直至痊愈。
个人比较习用酸枣仁、山茱萸、玉屏风散、麻黄根、浮小麦等止汗,笔者认为山茱萸、酸枣仁配伍应用,止汗作用增强。对于收涩药物,笔者临床比较慎用,因为其容易恋邪,当然也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