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治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治疗体会

引起中风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人的饮食习惯、作息、工作有关。七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血黏、高血凝、高体脂)人群是中风的高发人群,所以平时饮食、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经常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中风之后会留下后遗症,采用中药治疗此病的原则,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应重在补气,同时还应滋阴潜阳、养血息风、活血通络、化痰镇肝。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乃是治疗此病的良方。

1.方名

补阳通络汤。

2.组成

生黄芪 50g、当归 15g、川芎 15g、赤芍 10g、白芍 15g、桃仁 10g、红花 10g、地龙 10g、水蛭 10g、半夏 15g、龟板 20g、鳖甲 20g、茯苓 15g、胆南星10g、丹参 15g、鸡血藤 30g、天麻 15g、钩藤 15g、菊花 15g,龟胶 15g。

3.方歌

补阳通络还五汤,龟鳖钩麻菊抑阳,通络丹参蛭血藤,苓夏胶星可化痰。

4.功效

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5.主治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证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亦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痰阻者。

6.用法

将上述药物熬制成膏滋,每次20ml,每日3次,饭后用开水冲服。若水煎剂则不用龟胶。

7.加减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横行肢节,通络止痛;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

8.使用注意

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间长,进展慢,需要耐心,短期内难见效果,所以将其制成膏剂服用较为合适。

9.体会

对于中风,前人有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的认识,中风的发生与虚(气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风(肝风、外风)、气(气逆、气滞)、血(血瘀)有关。瘀血阻滞脑络为其主要环节。致瘀的病机多样,如因精虚血不充、血少行迟为瘀;因气虚行血无力为瘀;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脉络为瘀;因痰生热,热盛生风,风助热,燔灼津血为瘀;因阴虚上亢,津液亏损,气血滞留为瘀;因生风生火,扰乱脑窍为瘀。瘀血之证贯穿于中风之始终。所以治疗中风后遗症以活血化瘀为通用之法。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一首著名方子,治疗中风后遗症其疗效确切,因人体阳气为十分,而偏瘫伤失五分,补气恢复另五分,故有还五之说。笔者设计的补阳通络汤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再加平抑肝阳,活血通络,化痰之品。因中风后遗症恢复较慢,为服用方便,熬制成膏滋便于坚持应用。

笔者在补阳还五汤中加重了活血祛瘀药的用量,同时配伍有平肝、化痰、滋阴、养血药。水蛭活血作用强,根据现在的认识,其能破坏血小板,具有抗凝血的作用,防止瘀血的形成,故治疗中风后遗症,笔者个人尤喜用之。

重用补气药与活血药相伍,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原则,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王清任有所谓“因虚致瘀”的认识,治当以补气活血为主。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根据王清任的经验,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尽管如此,临床却不可一见中风,便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之品,不可见标而只知治其标,忽略其病本的治疗与调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至中年,脏腑功能下降,元气先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流的正常运行,容易引起血流缓慢、瘀滞,乃至血瘀。因此,对于中老年群体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常有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存在,此时若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之品,而忽视气虚的本质,会出现不良后果。故补气为首务,以补阳通络汤共奏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滋阴平肝,化痰活络,使气血旺,血脉通,血压降,痰浊消,恢复肢体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