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2020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行委员、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材料构建微环境与组织再生”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12—2020,连续3期)负责人,全军“十二五”和“十三五”战创伤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军“十三五”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战创伤外科学”首席科学家。担任《解放军医学杂志》总主编,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SCI收录期刊)主编和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等20余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
长期从事创伤和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在战创伤医学、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和生物治疗学三大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成绩,具体涉及火器伤与创伤弹道学、生长因子与材料生物学、干细胞诱导分化与组织再生、严重创伤重要内脏缺血性损伤的主动修复与再生以及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控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等。1986—1988年,曾先后4次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战伤救治与战伤调查,经受了战争考验并获得宝贵的战伤救治经验。1991年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学术专著,1998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首先报道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的多中心治疗结果,推动了我国基因工程生长因子类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被英国广播公司(BBC)以“把牛的激素变成了治疗烧伤药物”进行高度评价,成果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再次在Lancet首先报道了表皮细胞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根据,被国际同行以“相关研究对细胞去分化给予了精彩的总结”和“是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第四种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肯定,部分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利用自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为解决严重创烧伤患者后期的出汗难题提供了基础,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里程碑式的研究”。2008年发现并在国际上首先报道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的新特征,推动了中国慢性难愈合创面创新防控体系的建立并取得显著效果,被国际同行以“向东方看”进行了高度评价,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新一代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牵头组织召开了5次以“再生医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和6次有关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双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牵头成立了以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为代表的8个与创伤、烧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创面治疗和康复等有关的全国二级学会;牵头或参与制订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全军有关战创伤、再生医学与转化医学的国家科技规划;牵头撰写了向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进一步重视加强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的重大建议,对国家2015年开放干细胞临床研究(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双备案)起到了重要作用;牵头撰写了有关重视我国创伤防控和在我国重要战略发展区域构建能够应对重大灾难事故和重大安全事件的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重大建议,其中部分重大建议已获得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并开始实施;作为发起人和牵头人,提出在中国医院建立针对体表难愈合创面的专科——创面修复科,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同意建设,为我国外科学领域新增一个三级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相关工作对从整体上推动中国战创伤医学、严重战创伤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与生物治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编出版《中华战创伤学》、《中华创伤医学》、《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再生医学:转化和应用》、《现代创伤修复学》、《创伤、烧伤与再生医学》(研究生教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军队转化医学艺术》以及英文版Advanced Trauma and Surgery等大型学术专著28部,参编30余部。在Lancet、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Biomaterial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2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中国医学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工程院“光华”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和国际创伤修复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和2018年分别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作为“时代先锋”和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报道。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等80余人。
Nicholas A.Peppas,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雅典学院(希腊)和得克萨斯学院院士。1971年获得雅典国立技术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7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拥有根特大学、帕尔马大学、雅典大学、卢布尔雅那大学、帕特拉斯大学和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的荣誉博士研究生学位,担任四川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荣誉教授。指导了110多名博士研究生、180多名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研究。
现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生物材料、药物输送和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科克雷尔家族董事会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儿科、外科和药剂科系主席教授。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IChE)、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生物材料协会(Society for Biomaterial,SFB)、生物医学工程协会(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BMES)、美国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AIMBE)、美国药物科学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AAPS)、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ASEE)会士。曾任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工程分会主席、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席理事会主席、美国生物材料协会(Society for Biomaterial,SFB)主席和控释协会主席。
Peppas教授是生物材料、药物递送系统和生物纳米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42年来,他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发现了生物医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建立了理性设计方法,开发设计了新一代用于患者治疗的医疗系统和设备,开发了控释装置和生物组织中药物和蛋白质扩散的模型。2012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创始人奖,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对该领域的最高等级奖项。
先后获得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IChE)创始人奖、William Walker奖和Jay Bailey奖等奖项,并于2008年被评为当代百名化学工程师。曾荣获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杰出科学家奖、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Galletti奖、美国生物材料学创始人奖、Clemson奖和Hall奖等众多奖项。
顾晓松,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学会创会会员、Curr Stem Cell Res Ther副主编、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人体解剖学国家教学团队学术带头人,培育了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创新团队。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①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②研制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③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85%。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进入产品注册证书的申报。④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cm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⑤创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的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Science杂志撰文称“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完成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的开拓者(translational pioneer)”。
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面向2035的我国再生医学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收录期刊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论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引用和评述,他引4000多次;研究成果被载入68部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多次应邀在香山科学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医疗器械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等大会作特邀报告;主编/副主编专著与教材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省部级一、二等成果奖3项。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