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源性传染病(介水传染病)
水源性传染病(wate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介水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流行原因有二: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和贮存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地面水和浅井水都极易受病原体污染而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该类传染病往往具有波及范围广、感染人数多、病原体种类多,且常呈现暴发流行等特点。
一、水源性传染病类型
目前常见的水源性传染病包括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性肉芽肿。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轻者可为轻微的自限性发热;重者可出现急性炎症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症状如黄疸、出血、尿毒症等,也可出现脑膜的炎性症状如神志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病人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二、水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据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的研究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已经有大约2 100年以上的历史。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6亿人口受血吸虫感染威胁,约2亿人受感染。2004年疫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血吸虫病病人数为84.2万,其中晚期病人为2.8万人。人群对日本血吸虫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在我国已发现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病人或带菌动物,其中以广东、四川较为严重。在热带地区全年都可能有病例发生,国内大部分流行区主要于7~10月发病,其中8、9月为高峰。在多数情况下,人接触被染有钩端螺旋体的疫水是传染本病的重要方式。与疫水接触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的机会也愈多。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多为农民,也有在流行地区疫水中游泳或沟溪中洗澡、涉水而感染的病例。从婴儿到老年只要有机会接触病原体都可能得病,之所以有好发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受感染机会的多少所致。从外地进入疫区的人员,由于缺乏免疫力,往往比本地人易感。
三、水源性传染病诊断
水源性传染病须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如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加以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同时粪便检出活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循环抗原检测阳性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而其他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均表示已感染过血吸虫,但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特征,易感者在最近28d内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患者可有急性发热、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与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并发肺出血、黄疸、肾损害、脑膜脑炎,或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等临床表现。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学检测阳性可明确诊断。血清学检查包括显微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前者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后者近年被国外较广泛应用,主要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钩体IgM,特别在鉴别原因不同脑膜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水源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水源性传染病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源性传染病,具体内容略有不同。
日本血吸虫病:在控制传染源方面,应每年对流行区病人和病畜进行普查普治。在切断传染源方面,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水源保护和改善用水。在保护易感人群方面,严禁在疫水中游泳和戏水,接触疫水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或口服预防药等。
钩端螺旋体病:在控制传染源方面,因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疫区应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尽力消灭田间鼠类,同时也要消灭家舍鼠类;此外需要加强对猪、犬的管理,开展圈猪积肥,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水沟、池塘和稻田,消灭野犬和拴养家犬。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加强疫源地改造(如开沟排水和消灭死水,兴修水利,防止洪水泛滥),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不要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的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减少不必要的疫区接触。在保护易感人群方面,首先需要在常年流行地区加强多价钩体病疫苗的接种(对易感人群在钩体病流行前1个月内完成疫苗接种,一般是4月底或5月初,接种后1个月左右产生免疫力,并持续1年左右);其次可对进入疫区短期工作的高危人群给予多西环素预防,对于高度怀疑已受钩体感染但尚无明显症状者,可经验性给予青霉素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