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prokayotic microorganism)是一类无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或类似于细胞的简单组合结构的微生物。原核生物细胞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基因载体由无核膜而分散在细胞质中的双链DNA组成;②缺乏由单元膜隔开的细胞器;③核糖体为70S型,而不是真核生物的80S型。

一、原核生物的分类

对原核生物的分类,国际上细菌学家普遍接受和采用的分类手册是《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通过微生物的16S rRNA系统发育树对原核生物类群进行编排,将原核生物分为了2个域、25个门、35个纲。原核生物分为古菌和细菌两个域,其中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蓝细菌等。原核生物代谢方式和生理功能多样,可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能够产生能量的生境中。就消毒学而言,原核生物是最重要的一大类目标微生物。

二、原核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一)古菌域原核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古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结构与细菌类似。古菌大多生活在地球上的极端环境或生命初期自然环境中,能耐受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无氧状态。古菌的某些大分子结构和遗传特性都不同于细菌,而更靠近真核生物。大多数古菌营专性或兼性自养生活,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在其细胞壁中不含肽聚糖,细胞膜中的脂类也不同于其他任何生物,RNA聚合酶不同于原核生物而与真核生物相似。

(二)细菌域原核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1.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核蛋白体等。细菌最外层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肽。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根据胞壁成分的差异,用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有些细菌有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capsule)、鞭毛(flagellum)、菌毛(pilus)、芽孢(spore)。这些特殊结构与运动、致病性、遗传物质传递等有关,可用于细菌分型。其中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药品均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可在自然界存活多年,在消毒灭菌方面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呈分枝菌丝状生长、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放线菌因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放线菌具有原始核质,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核蛋白沉降系数70S,行分裂繁殖,对抗真菌药不敏感。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与一般细菌一样,多为腐生,少数寄生。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0.5~1μm。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前者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可产生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后者又称二级菌丝,分化出孢子丝(spore-bearing filament),并产生孢子(spore)。

3.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支原体是一类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有杆状、梨状、分枝或螺旋状长丝。支原体可通过除菌滤器,常污染培养的细胞,是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的微生物。支原体被吉姆萨染色呈淡紫色,但不被传统的细菌染料着色。培养它们须在培养基中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及10%的新鲜酵母浸液。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成“油煎蛋”样微小(0.1~1.0mm)菌落。

4.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衣原体是大小介于病毒和立克次体之间、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能通过除菌滤器,生活周期分为原体和网状体两相。衣原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原体呈紫红色。衣原体有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且所有衣原体均含有共同的脂多糖。衣原体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所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四环素敏感。

5.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

螺旋体是细长、弯曲、螺旋状卷曲,基本结构与细菌类似,有细胞壁、核质、脂多糖和胞壁酸的原核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螺旋体属包括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超微结构显示螺旋体的细胞由缠绕着一根或多根轴丝的原生质圆柱体组成,原生质圆柱体和轴丝都包以外包被。螺旋体运动活泼,有三种游动形式: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运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

6.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

立克次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呈微小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除少数外仅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原核微生物。立克次体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所致疾病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节肢动物为其储存宿主或传播媒介,啮齿类动物和少数家畜为其传播媒介;绝大多数立克次体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常用的培养方法是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三、常见卫生细菌

从广义上讲,卫生细菌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细菌,即容许细菌存在的生境中一切种群的细菌,包括对人致病和不致病、对人有害和有利的细菌;从狭义上讲,卫生细菌不包括引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菌。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多、检测范围广、标本类型多,从标本中直接检测目的病原微生物有一定难度,故常依靠某些带有指标性的微生物,依据这些指标性微生物的检查情况,判断样品被污染的程度。这些指标性微生物就被称为指标菌(indicator bacteria),包括一般卫生状况指标菌、粪便污染指标菌和其他指标菌。

1.一般卫生状况指标菌

主要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和酵母菌菌落总数,该指标反映样品被微生物污染的总体程度。

2.粪便污染指示菌

主要有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粪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大肠菌群(coliform organisms)或称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能在35~37℃条件下,24~48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可以反映样品被粪便污染的情况,但大肠菌群中包含的菌种有的也可在营养丰富的水体、土壤、腐败的植物等外环境检出,故要更精确地指示粪便污染状况,最好选择耐热大肠菌群作为指标。耐热大肠菌群(thermo-tolerant coliform group)或粪大肠菌群(faecal coliforms,FC)是指能在44~45℃发酵乳糖的大肠菌群,绝大多数是埃希菌属的成员,更能反映样品被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情况。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若在外环境出现,则被认为是由于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所致,因而被用于指示粪便污染。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属于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人及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在动物粪便中数量较高,故粪大肠菌群与粪链球菌的比值可以判断粪便污染的来源。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是人和动物,特别是食草动物肠道内的常居菌,检样中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检出而大肠菌群数很少时,表明检品曾受过粪便陈旧性污染。

3.特定细菌

在卫生微生物检验中,还有一些不得检出的特定菌,包括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常见不得检出的致病菌有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11种。

四、常见致病性细菌

相对于卫生细菌而言,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或病原菌是指那些能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细菌。在消毒过程中,更关注的是消毒因子能否杀灭致病菌。医学范畴内的致病菌种类繁多,按其主要引起的疾病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细菌

1.革兰氏阳性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中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链球菌最为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和动物机体局部、内脏器官的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全身感染;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食物还能引起急性食物中毒。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是感染率仅次于葡萄球菌属的化脓性感染病原菌,主要引起人体各种化脓性炎症;还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污染食品还可引起食物中毒。链球菌属中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发大叶性肺炎,并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因此也是较为重要的化脓性细菌。这几种细菌对消毒剂和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金葡菌抵抗力较强,在干燥脓汁、痰液中可存活3个月,加热60℃、1h或80℃、30min被杀死,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但近年来耐药金葡菌逐渐增多,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全球高度关注;链球菌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一般对青霉素、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敏感;肺炎链球菌对多数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3%苯酚或0.1%升汞溶液中1~2min即死亡,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2.革兰氏阴性球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中常见引起化脓性感染的有奈瑟菌属中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前者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后者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黏膜化脓性感染(淋病)。两菌在抵抗力上相似,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都较弱,对干燥、热力、消毒剂等敏感,1%苯酚、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均可使其迅速死亡。

3.革兰氏阴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常引起医院化脓性感染,尤其在烧伤、ICU、肿瘤病房和介入诊断治疗中,该菌感染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有些健康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甚至腐败食物中存在,在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引起感染。本菌抵抗力较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强,对紫外线不敏感,在潮湿环境中可长期生存,耐受多种抗生素。

肠杆菌科中的变形杆菌也是常见引起医院感染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包括4个菌种,其中的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这两个种与医学关系最为密切。变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土壤、腐败有机物和人与动物肠道中,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以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泌尿道感染,大量污染食品被食入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的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常见感染有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有时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等。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普遍存在,在临床治疗上需引起重视。

(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的细菌

1.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的大多数致病菌以及弧菌属的一些细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如肠杆菌科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等。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根据致病机制分为5个类型,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分泌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和热不稳定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引起细菌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引起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的肠道感染;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典型症状为血便、腹痛、低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人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造成多系统损伤,引起死亡;此外还有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和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孢菌强,在室温可存活数周,在土壤、水中存活数月,60℃、30min可灭活此菌,对漂白粉、酚、甲醛等较敏感。

志贺菌(shigella)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有A、B、C、D四个血清群。志贺菌具有侵袭力,通过菌毛黏附,随后穿入回肠和结肠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生长繁殖,在黏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溃疡。此外,还能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和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志贺毒素)。该菌对温度敏感,在日光下照射30min、60℃加热10min或100℃加热1min可杀灭;对常用消毒剂如苯扎溴胺、过氧乙酸、石灰乳和酚等均很敏感。

沙门菌(salmonella)血清型众多,分布广泛,能引起人或动物的肠道感染。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和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沙门菌还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型能产生肠毒素。该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存活1~2个月。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加热10~20min即被杀灭,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在5%苯酚溶液或1∶500氯化汞中5min可被杀灭,当饮用水中消毒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2.弧菌科细菌

弧菌属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弧菌属中的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弧菌根据菌体抗原不同,分为O1群和非O1群;根据生物学特征,O1群霍乱弧菌又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根据O抗原的不同,O1群霍乱弧菌的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分为小川、稻叶和彦岛3个血清型;埃尔托生物型又可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霍乱以每日多次大量水样便为特征,伴喷射状呕吐。由于频繁呕吐和腹泻引起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出现脱水、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传染源,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埃尔托生物型和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生物型强,在河水、井水及海水中可存活1~3周。该菌55℃、15min或100℃、1~2min或0.5ppm氯、15min被杀死。以1∶4比例加漂白粉处理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1h,可达到消毒目的。

弧菌属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该菌具有嗜盐性,常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而溶藻性弧菌不引起食物中毒;两种弧菌均可引起局限性感染。本菌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对氯、石碳酸、来苏儿(甲酚皂溶液)溶液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min被杀死;在淡水中生存时间短,但在海水中能长时间存活。对酸敏感,在2%冰醋酸或普通食醋中5min即死亡。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是引起人类肠道失调的病原菌,也是水(尤其是淡水)中的自然栖居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能引起人的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此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3.芽孢杆菌科细菌

芽孢杆菌属中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产生的肠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物质,分为致腹泻型肠毒素和致呕吐型肠毒素。致腹泻型肠毒素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致呕吐型肠毒素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头晕、四肢无力为主。本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等,当细菌在食品中的含量≥105CFU/g(mL)时,就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本菌对来苏儿及苯扎溴胺有较强抵抗力,对75%酒精(乙醇)也有很强抵抗力,2%碘酒对其有较强杀灭力,1min即可将该菌完全杀灭。

4.梭菌科细菌

肉毒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为典型的肉毒毒素中毒的神经麻痹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病死率较高。肉毒梭菌中毒的直接致病因素是肉毒毒素,该毒素是一种具有神经和细胞毒性的外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主要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和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以及自主神经末梢,阻碍胆碱能神经末梢介质释放,导致肌肉麻痹。本菌对酸的抵抗力较强,对碱较敏感。肉毒毒素在pH值3.5~6.8时稳定,在pH值10.0~11.0时减毒较快。

5.弯曲菌科细菌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是弯曲菌属的一个亚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人急性肠炎和食物中毒,并引发吉兰-巴雷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和肝炎等严重并发症。空肠弯曲菌感染的潜伏期一般是3~5d,短的1d,长的可达10d。大多数感染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腹泻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重症为血便。腹泻次数多,有腐臭味,伴有发热。空肠弯曲菌感染的局部并发症包括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和胃肠大出血;严重的并发症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培养物在0℃很快死亡,56℃ 5min即死亡,干燥环境中仅存活3h。

(三)引起其他疾病的细菌

1.耶尔森菌(Yersinia

包括11个菌种,其中的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和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对人致病。鼠疫耶尔森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引起人和动物肠道感染,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假结核耶尔森菌主要对啮齿类动物致病,人类感染较少,在感染部位形成结核样肉芽肿。鼠疫耶尔森菌在干燥条件下容易死亡,对高温敏感,煮沸数秒即死亡,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不强,氯化汞、苯酚、苯扎溴铵、甲醛消毒剂可以很好地杀灭该菌。

2.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 thracis

是炭疽的病原菌。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炭疽分为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后两者病死率较高。炭疽芽孢杆菌是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在氧气充分,25~35℃时易形成芽孢。炭疽芽孢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似,但芽孢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高压蒸汽121.3℃灭菌15min或干热140℃3h才能杀灭芽孢,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很强,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

3.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

属于厌氧芽孢杆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体、土壤、尘埃中,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创伤感染病原菌,也是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伤口引起气性坏疽,以组织坏死、水肿、胀气、全身中毒为特征,病死率高达30%;引起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腹泻,以A型菌为主;C型菌引起疾病少见,但症状严重,表现为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性坏死,引发坏死性肠炎,病死率高达40%。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抵抗力强,耐热型芽孢能耐受100℃高温1~6h,不耐热芽孢在80℃存活10min,100℃很快被杀死。

4.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 losis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人和动物结核病。结核病至今仍是全球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菌对物理及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一般细菌强,对乙醇敏感,在70%~75%的乙醇溶液中数分钟即被杀死。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在尘埃上可保持传染性8~10d,在干燥痰内可存活6~8个月。近年来结核杆菌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在临床治疗上需引起重视。

5.军团菌(legionella

最早于197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被发现,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被称为军团病。军团病以发热、咳嗽和肺部炎症为主,症状较重,初期表现为低热、头痛,1~2d后出现高热、干咳、呼吸困难、畏寒、胸痛等,重症患者可有肝功能改变,肾功能衰竭;轻型为庞蒂亚克热。本菌在自然界中存活时间久,在水中可存活1年左右,对苯酚、碘等化学消毒剂较敏感,对酸有抵抗力。

6.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

引起李斯特菌病,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单核细胞增多和胃肠炎等,潜伏期为3~70d,表现为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孕妇感染后可引发流产,严重者死亡,病死率达30%以上。最近几年由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报道也不断增多。本菌生存力较强,对热的耐受能力较一般无芽孢菌强,经巴氏消毒后仍有部分能存活,能耐受较高渗透压,在25%~30%的NaCl溶液中能生长,能抵抗反复冻融、阳光、紫外线的作用。

7.布鲁氏菌(brucella

引起人畜共患疾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人类布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人类布病潜伏期1~3周,平均2周,多数病例发病缓慢,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伴有多汗、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大关节痛。布鲁氏菌对低温干燥有较强抵抗力,在皮毛上可存活1~6个月,在鲜牛乳、肉制品内可存活15d至18个月。对湿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敏感,100℃1~2min,1%~2%苯酚1~5min即死亡。

8.气单胞菌(aerom onas

对人类是一种低毒的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关于该菌引起健康人腹泻的报道逐渐增多。气单胞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潜伏期1~2d,分为3个临床类型,包括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和外伤型或局灶感染型。

9.放线菌(actinom ycesbovis

引起人放线菌病,归属于放线菌目、放线菌科。放线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口腔及上呼吸道等部位,是口腔正常菌群之一,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以及大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时,易导致内源性放线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颈部慢性或亚急性的局部肉芽肿、坏死性脓疡以及多发性瘘管;此外,还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引起肺、胸部或腹部放线菌病。放线菌属细菌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60℃ 15min即可杀灭。对常用抗生素敏感,如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对甲氧氨苄嘧啶-磺胺甲基噁唑高度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

五、其他致病性原核生物

(一)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腔道黏膜上,寄居于人体的支原体现在发现的有16种,如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8种存在于人泌尿生殖道。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是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亦可伴多器官损伤,甚至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而仅有轻微肺部体征。解脲脲原体主要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等,还可导致尿路结石。有报道显示,其还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早产、流产、死胎及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并与不孕症有关。

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45℃15~30min或 55℃5~15min即被杀死。耐热,对干燥敏感,对渗透作用敏感,易被脂类溶剂、清洁剂、特异性抗体和补体等溶解,因无细胞壁,故对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蛋白质合成或作用于核蛋白体的抗生素敏感。

(二)衣原体

衣原体(chlamydia)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根据所致疾病和生物性状分为3个亚种:沙眼生物亚种(biovartrachoma)、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亚种(biovarlymphogranulomavenereum)和鼠亚种(biovarmouse),鼠亚种不引起人疾病。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主要寄生在人体,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中增殖并在胞浆内形成散在型、帽型、桑椹型或填塞型包涵体,引起局部炎症,即沙眼。沙眼主要由沙眼生物亚种A、B、Ba、C血清型引起,早期症状是流泪、有黏性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出现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等,严重的导致失明。包涵体结膜炎包括婴儿和成人两种,症状较轻。泌尿生殖道感染由沙眼生物亚种E、F、D、Ia、J、K血清型引起,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男性尿道炎、附睾炎等;女性则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不孕等。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通过直接性接触传播,侵犯男性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化脓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肉芽肿;侵犯女性会阴、肛门、直肠,引起会阴-肛门-直肠狭窄和梗阻。肺炎支原体主要寄生于人类呼吸道,主要经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和鼻窦炎。近年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慢性感染还与冠状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有关。

(三)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i)于1910年在斑疹伤寒病人的血液中发现,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是该病唯一的传染源,通过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寒冷的冬春季较易发生,潜伏期为5~21d,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实质内脏器官损害的症状。典型斑疹伤寒分为侵袭期、发疹期和恢复期,在病程第4~6d出现皮疹,数小时至1d内遍及全身。

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mooseri)是引起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以鼠蚤为传播媒介。莫氏立克次体分布在胞浆内,形态较为一致,呈类球形小棒状,短线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尼茨染色呈红色。人类鼠型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是啮齿动物,鼠蚤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人虱参与本病的传播。鼠型斑疹伤寒的症状、体征与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

恙虫病东方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是恙虫病病原体。恙虫病东方体在宿主细胞内呈圆形、椭圆形、短杆状、哑铃状等,以球杆状或短杆状为常见。恙虫病东方体抵抗力最弱,56℃数分钟即可死亡。

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burnetii)引起Q热,又称为Q热柯克斯体。Q热柯克斯体是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以不通过媒介节肢动物而经接触或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人类的病原体。本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腰痛等,重症病人可并发心内膜炎。抵抗力强,耐热,煮沸10min以上才能被杀灭,耐干燥,1%甲醛作用48h才能将其灭活。

(四)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aeta)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为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共3个属。疏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密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梅毒螺旋体和雅司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对人致病的是问号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引起人类梅毒。梅毒是性传播疾病中危害很大的一种,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梅毒螺旋体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条件适宜时,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进行繁殖;条件不利时,便以分芽方式繁殖。梅毒螺旋体离开人体后生活力及抵抗力极弱,在体外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对红霉素、青霉素或砷剂敏感,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钩体病,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人畜共患病,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钩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病例起病急,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增大;中期伴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随后进入恢复期。钩体对干燥很敏感,极易被稀盐酸、70%乙醇、漂白粉、来苏儿、苯酚、肥皂水和0.5%氯化汞杀灭;紫外线、50~55℃、30min均可杀灭钩体。

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莱姆病,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莱姆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损害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症状。

(汪川 编 陈昭斌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