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学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消毒学历史回顾

消毒实践活动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无法考证,但至少在远古人类懂得用水来清洁自己身体时,消毒实践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在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后,热力消毒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人类的消毒实践活动非常悠久漫长,而真正意义上的消毒学快速发展却是在发现微生物以后才产生的。

一、古代时期(公元1840年以前)

10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发明制作了陶釜,如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夹砂陶釜,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煮食炊器。用陶釜中煮沸的水来烹煮食物,是湿热应用的肇始。从消毒学的观点来看,与火焰形式的干热相比,湿热作用的温度低、时间短,而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强、效果好。陶釜的使用是人类使用热力形式的第一次质变,是热力消毒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公元前67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发明制作了陶鼎,如河南裴李岗文化乳钉纹红陶鼎。

公元前41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发明了陶甑,如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甑。陶甑的发明和使用,表明中国已经采用“蒸法”,即采用流通蒸汽这种更高级的热力形式来烹煮食物。流通蒸汽比沸腾的水温度更高,其冷凝释放出潜热并形成局部负压,所以它穿透力更强,加工食物更快、消毒效果更好。流通蒸汽的使用是人类利用热力形式的又一次质变,是热力消毒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公元前1675年至公元前1029年,中国商朝时期利用干热和湿热的实践活动已经上升为文化层次,如中国的甲骨文中已有“火”“鼎”“鬲”“甗”等字。

公元前1553年至公元前1085年,埃及新王国时期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尸体防腐保存技术趋于成熟。

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诗人荷马(Homer)在其著作《奥德赛》中报道了目前已知的人类使用的第一个消毒剂硫黄(sulfur)。

公元前334年,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指导他的学生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军队煮沸饮用水和掩埋粪便。亚历山大懂得防腐保存法,他下令在用于建桥的木材上涂抹橄榄油以防止其腐败。

公元前186年,中国西汉已使用硫化汞作为防腐剂处理保存尸体,采用烟熏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如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遗体保存得非常好,保存遗体的棺液沉淀物中以硫化汞为最多,其出土时香炉炉盘内还盛有香茅、高良姜、辛夷和藁本等香草和香木。可见,那时人们就常以焚香木、香草来烟熏居室消毒空气,以达到去除臭秽、清新空气、洁净环境、防病治病以及陶冶性情的作用。

公元前134年,中国东汉出现了“消毒”一词。如宋代赵令畤编著的《侯鲭录》中提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雪不封陵,弭害消毒而已。”不过,此处的消毒,指的是消除毒害社会的那些因素,这与近代学者把西医中的“disinfect”概念翻译而成“消毒”,两者的含义完全不同,后者也许是借用而来。

公元208年,中国东汉末年的华佗认识到了结核病的传染性。如华佗的《中藏经·传尸》描述为“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

公元500年左右,印度医生苏斯鲁塔(Susruta)指导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后清洁和烟熏手术室。

公元533年,中国北魏使用中药茱萸消毒井水。北魏贾思勰的《齐名要术》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温病。”又曰:“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

公元752年,中国唐朝王焘提出结核病是由微小生物“肺虫”引起。如王焘《外台密要》指出:“肺痨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提出“肺虫”致病说。这是目前查阅到的有文字记载的传染病是由致病的微小生物“虫”引起的最早记录。

公元1363年,法国肖利亚克(Guy de Chauliac)将白兰地酒用于军队敷料消毒。

公元1438年,意大利威尼斯市创设健康指导局(Magistry of Health)来负责烟熏消毒船上的货物,因为他们观察到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沿着贸易路线传播。由于邮件路线与贸易路线恰巧吻合,他们怀疑这些疾病可以通过邮件传播,因此,邮件要用烟熏或香薰来清洁和消毒。

公元1546年,意大利弗拉卡斯托罗(Girolamo Fracastoro)提出传染病的发生与能够自我增殖的“微小生物体(minute bodies)”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关。他发现了传染病传播的三种途径,包括单独接触、通过媒介物(fomites)和通过空气,并首次提出了通过媒介物传播的观点。

公元1590年,中国明朝李时珍编辑的《本草纲目》记载:“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服,于甄上蒸过,则一家不染。”这是中国记载“(流通)蒸汽消毒法”防制传染病传播的最早文献。

公元1673年,荷兰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微动物(animalcules)”,即微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了微生物。

公元1676年,荷兰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发现,胡椒粉可以迅速杀死“小动物(little animals)”,即微生物。酒和/或醋与微生物接触后,也立即杀死了微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察到化学物质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列文虎克是消毒学检验的第一位实践者和开拓者。

公元1693年,英国埃德蒙·金(Edmund King)研究了硫酸、酒石酸钠、盐、糖、酒、血液和墨水对微生物的影响,包括死亡率、动力和形态,发现除用盐处理后的微生物可以在吸收水后恢复外,其他物质均会杀死微生物。

公元1750年,英国普林格尔(John Pringle)比较了不同物质对腐败的抵抗力,并首次将那些物质称为“抗毒剂(antiseptics)”。他用普通的海盐作为标准,设立了一系列盐系数。

公元1757年,英国林德(James Lind)建议皇家海军用沙和木炭过滤海水,船上的病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以及外科医生需要穿特定服装。

公元1774年,瑞典舍勒(Scheele)发现氯(chlorine)。

公元1776年,意大利斯帕兰扎尼(Lazzaro Spallanzani)通过实验反驳了疾病的自然发生说,指出热力能杀死培养基中的微生物。

公元1778年,美国海军官方药典中收录了“酸化水(acidulated water)”,它是由酒或者苹果醋、酒石酸氢钾和水制成的,作为当时一种常用的防保剂。

公元1789年,法国贝尔托莱(Berthollet)发现了次氯酸盐具有抵消有害臭味(noxious odors)的显著特性和预防腐败的作用。

公元1792年,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指出了鼠、鼠疫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公元1810年,法国阿佩尔(Nicolas Appert)创造了食品煮沸后密封保存的罐藏法(canning)。

公元1825年,法国拉巴腊克(Labarraque)报道用次氯酸钙处理太平间、下水道、厕所、马厩、医院病房、船舱和监狱等环境;他还报道巴黎的外科医生用浸有1∶8的次氯酸盐水溶液的敷料覆盖伤口,成功治愈痈、医源性坏疽、溃疡和烧伤的患者。

公元1827年,英国阿尔科克(Alcock)推荐用氯来净化饮水。用漂白粉作为除臭味剂(deodorant)和消毒剂。

公元1829年,法国卢戈(Lugol)用碘/碘化物来处理瘰疬性皮肤结核造成的皮肤损伤。

公元1830年,美国药典收录碘酊。

公元1836年,意大利巴希(Agostino Bassi)第一次清楚阐述动物疾病的微生物起源,发展了传染病源于“活的寄生生物(living parasites)”的理论,建议使用酒精、酸、碱、氯或硫黄等杀菌剂。

公元1837年,德国施万(Theodore Schwann)通过实验证实发酵和腐败源于微生物。他还通过实验证伪了发酵和腐败的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

二、近代时期(公元1840—1949年)

公元1843年,美国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首次提出产褥热是通过医生、护士的手和衣物在病人之间传播的,医生用次氯酸钙洗手后再接触病人可以避免产褥热的发生。

公元1847年,奥地利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得出了与美国的霍尔姆斯相同的结论,他在维也纳医院使用漂白粉消毒来减少和控制产褥热的发生,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公元1855年,英国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通过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做好清洁卫生、隔离传染病患者、病房通风等措施,极大地降低战争伤员的死亡率(从42%降至2%)。她开启了护士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先河。

公元1858年,英国理查德森(B.W.Richardson)发现过氧化氢具有中和恶臭的作用,建议将其用作一种消毒剂。

公元1860年,德国屈兴迈斯特(Kuchenmeister)用纯苯酚溶液作伤口涂剂。

公元1862年,美国内战时期碘酊成功地用于处理战伤。

公元1865年,英国李斯特(Sir Joseph Lister)采用石炭酸消毒防止手术后感染,大大降低了复合骨折的病死率。他开创了“抗毒(菌)外科学(antiseptic surgery)”。

公元1875年,德国布克霍尔茨(Buchholtz)首次对酒精的抗微生物作用做了科学分析。

公元1876年,英国丁达尔(John Tyndall)证明了过滤产生无菌状态,发现了间歇灭菌法(分段灭菌法或丁达尔灭菌法)的益处。

公元1877年,德国伯格曼(Bergmann)用升汞(氯化汞)进行消毒。

公元1878年,英国李斯特推荐150℉(66℃)加热2h来灭菌玻璃器材。法国巴斯德(Louis Pasteur)运用无菌技术预防手术感染。

公元1879年,法国张伯伦(Chamberland)发明压力蒸汽灭菌器。

公元1881年,德国科赫(Robert Koch)发表论文《论消毒》(OnDisinfection),他研究了超过70种化学物质在不同浓度、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下,杀灭炭疽杆菌芽孢的能力,发现杀灭效果最好的是氯、溴、碘、氯化汞、高锰酸钾、锇酸,其次是盐酸、氯化铁、砷、次氯酸钙、硫化铵、甲酸、氯化苦、奎宁、松节油,3%以上浓度的苯酚才能够杀死芽孢。科赫还发布了热作为灭菌因子时,热空气和水蒸气的相对值。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现过热蒸汽的灭菌效果。

公元1884年,法国产出用于液体过滤的巴斯德张伯伦(Pasteur-Chamberland)牌陶瓷细菌滤器。

公元1886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发布报告,赞成将次氯酸盐用作消毒剂。

公元1887年,法国张伯伦对精油抗菌性进行了研究。

公元1889年,美国豪斯泰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把灭菌后的橡胶手套引入外科手术中让医生和护士使用。

公元1891年,英国产出伯克菲尔德牌硅藻土过滤器(Berkefeld candle)。

公元1893年,英国沃德(H.MarshallWard)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颜色的光,发现昏暗的蓝色光杀菌效果比更明亮的橘黄色光强得多。

公元1895年,德国伦琴(Roentgen)发现X射线。

公元1896年,英国汉金(Ernest Hankin)观察到了印度的河水中一种未知原因物有杀灭霍乱弧菌的活性,21年后这种有抗菌活性的未知原因物被法裔加拿大代列耳(Félix d′Herelle)证明是噬菌体(bacteriophage)。

公元1897年,英国克罗尼克(Kronig)和保罗(Paul)研究发现细菌杀灭速率与消毒剂浓度、作用温度有关。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准确比较消毒剂效果,即消毒剂处理的细菌数量相同;一定数量的细菌仅与消毒剂接触,无其他有机物质的干扰;消毒剂作用一段时间后必须终止反应;将反应结束后剩余的细菌置于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最后平板计数。

公元1902年,美国弗里尔(Freer)和诺维(Novy)报道了过氧乙酸的杀菌性能,指出它可以作为杀菌剂和冷灭菌剂。

公元1903年,英国睿迪安(Rideal)和沃克(Walker)应用克罗尼克(Kronig)和保罗(Paul)研究发现的细菌杀灭速率与消毒剂的浓度、作用的温度有关而建立的准则,研究出了酚系数法检测消毒剂。美国的哈灵顿(Harrington)和沃克(Walker)发现60%~70%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但是没有合适浓度的酒精能够杀死芽孢。

公元1906年,德国比奇荷尔德(Bechhold)和埃尔利希(Ehrlich)研制出了β-萘酚和多卤化酚,可用作酚类消毒剂。

公元1908年,英国奇克(Chick)和马丁(Martin)改进了英国的睿迪安和沃克建立的酚系数法检测消毒剂的方法,在消毒液中加入有机干扰物来更加严格地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为后来消毒剂检测的流程奠定了基础。

公元1915年,英国特沃特(Frederick W.Twort)发现了噬菌体。两年后,加拿大的代列耳(Félix d′Herelle)也独立发现了噬菌体。

公元1916年,英国雅各布斯(Jacobs)等人研究了季铵盐类化合物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其抗微生物活性。

公元1922年,英国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证实了溶菌因子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溶菌酶。他还是青霉素的发现者。

公元1941年,中国缪召予编译了日本高等针灸学讲义《诊断学 消毒学》。

公元1944年,美国尼亚加拉瀑布城水厂率先使用二氧化氯处理饮用水。

三、现代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公元1950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集团的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氯己定。

公元1951年,中国姚龙编撰《细菌寄生虫及消毒法》,该书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制委员会教材。

公元1953年,中国尹文明编著《简明消毒方法的理论与实际》。美国爱惜康公司(Ethicon)使用β射线灭菌。

公元1956年,中国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消毒学讲义》。

公元1958年,中国陈淑坚等编著《消毒与灭菌》。中国大连医学院翻译了苏联的教学用书《消毒学》。

公元1960年,英国药典收录了氯己定。

公元1966年,美国布洛克(Seymour S.Block)主编《消毒、灭菌与防保法》(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andPreservation)。

公元1968年,美国目梨(Menashi)等证实卤素类气体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公元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氯己定。

公元1980年,中国刘育京等编写《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的“第一篇 消毒”。

公元1982年,英国拉塞尔(A.D.Russell)等主编《消毒、防保与灭菌法的原理与实践》(PrinciplesandPracticeofDisinfectionPreservationandSterilization)。

公元1984年,中国刘育京等创办《消毒与灭菌》杂志,后改名为《中国消毒学杂志》,此为中国第一本消毒学杂志。

公元1985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北京举办第6次国际消毒学术会议。美国批准二氧化氯用于食品加工设备消毒。

公元1986年,中国卫生部成立消毒专家咨询委员会。薛广波主编《实用消毒学》。

公元1987年,中国卫生部颁布《消毒管理办法》,这是中国的第一部消毒专业法规,开启了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卫生许可评审制度。

公元1988年,中国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成立。

公元1989年,中国刘育京等主编《医用消毒学简明教程》。中国建立紫外线杀菌灯的审批制度。

公元1991年,中国顾德鸿等编写《医用消毒学》。

公元1992年,中国首次将“消毒学”(代码33017)列为一级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代码330)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中国批准二氧化氯用于鱼类加工过程消毒。刘育京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消毒、杀虫、灭鼠分卷>》。

公元1993年,中国薛广波主编《灭菌·消毒·防腐·保藏》。

公元1995年,中国袁洽劻等起草《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

公元1996年,中国将二氧化氯列入食品防保剂。

公元2001年,中国杨华明等主编《现代医院消毒学》。

公元2002年,中国张文福主编《医学消毒学》,薛广波主编《现代消毒学》,袁洽劻主编《实用消毒灭菌技术》。

公元2003年,中国张朝武等起草《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193-2003)。

公元2005年,中国张朝武等主编《现代卫生检验》,这是国内第一本有专篇“第十四篇消毒药械及医疗卫生用品检验”论及“消毒学检验”内容的专著。

公元2010年,中国陈昭斌主编《消毒学与医院感染学英汉汉英词典》。

公元2012年,中国薛广波主编《现代消毒学进展》(第一卷)。李六亿等起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公元2013年,中国张文福主编《现代消毒学新技术与应用》。

公元2014年,中国薛广波主编英文版DisinfectionGuideforInfectiousDisease

公元2015年,中国张流波等主编《医学消毒学最新进展》,魏秋华主编《医院消毒管理和整体技术指南》。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消毒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

公元2017年,中国陈昭斌主编《消毒学检验》,这是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供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消毒学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公元2019年,中国陈昭斌主编的《消毒剂》是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消毒剂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