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开启全国农村合作医疗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疫病流行,群众迫切希望疾病得到及时救治,1955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农村保健医疗机构——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在山西省高平市诞生。保健站成立后,第一任站长毕维忠采取了互济互助、就近医疗的政策,实行了联合保健制度,即每个社员每年只出保健费5角,便可享受预防保健服务和免除挂号、诊断、注射、小手术处置费,形成了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

一人有病大家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山西高平市委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带领农民群众和医生通力合作,在米山、南朱庄、下冯庄三个乡成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保健站——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不起病。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就采取“有粮的出粮,没粮的出工”的办法,形成了当农民生病到保健院看病时,自己少出一部分钱,大部分费用由保健站负担的“一人有病大家帮”的互济互助就医模式,真正地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在实践中,毕维忠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他发现实行这种联合保健医疗制度,无论是农民、农村干部,还是医生,都比较满意。

保健站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引起了中央和省地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被誉为“农村基础保健组织的发展方向”。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后,这种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米山乡联合保健站成立伊始,即实行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为农业社社员提供免费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疾病普查、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等。第二,农业社社员就诊时的出诊费和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手术等费用,一律免收,只收药费,保健站的药费利润保持较低水平;而非农业社社员就诊时,药费诊费都自出,药费利润与卫生所相同。第三,对因公负伤者和鳏寡孤独以及特别贫困的社员,其医药费由农业社公益金支付;需要转诊卫生院、卫生所的,医药费用则由患者本人负担,若经济力量不足,视情况由农业社合理解决。

“取之于社员、用之于社员”是保健站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在自愿的原则下,农业社社员每人每年出保健费5角,其中3角由农业社公积金统一支付,另外2角折合为劳动工分(二分九厘七)在社员个人全年劳动工分中扣除。

保健站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采取记工分和支付现金两种办法支付。报酬的60%按月发给现金,各人的具体数额依据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工作成绩,每年民主评定一次,上报乡保健委员会批准后发放;其余的40%,以保证家庭生活稳定为前提,由保健站根据每个医生家庭劳动力的强弱和站内实际,分别记以工分,到秋后分给粮食。建立联合保健站后,医生由之前的“紧病慢大夫”变为“挨门逐户,田间、地边找病人”。

在工作方法上,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实行巡回医疗和责任区制度。除做好门诊外,保健站按地区划分卫生小组和责任地段,安排责任医生、保健员和接生员。各卫生区的责任医生,农闲时每3~7天要去责任区巡回一次;农忙时,除留一人在站内值班外,其余医生整日在田间、工地和责任区巡回。

保健站以社为单位,进行社员健康登记,印发保健证明,社员可凭保健证到联合保健站就诊或请求出诊,同时还与县卫生院建立了会诊、转院制度等。保健站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规定每月为社员检查一次身体。由于服务地区固定、对象固定,因此医务人员能够经常了解周围情况,及时发现疫病并予以治疗。保健站还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提高妇女健康,减少婴儿死亡。

据高平市医疗集团米山镇卫生院执行院长张晓明介绍,20世纪60年代,这一模式在全国农村得到普遍推广。这种在农民自愿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建立起来的互助互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赤脚医生”制度,成为农民(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矛盾,解决了广大农民无处看病、看不起病的难题。

群防群治巩固合作医疗

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随着高平市建制的改变,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先后更名为米山管理区医院和米山人民公社医院。米山人民公社医院在巩固队办合作医疗中,常遇到的矛盾是经费超支和药品不足。为此,米山人民公社医院通过发动群众,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正确处理治病和防病的关系,以防病为主。公社医院不仅层层建立和健全了卫生保健组织,制定爱国卫生公约,采取按季节打针、服预防药等防病措施;而且医务人员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宣传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检查落实情况,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在防病和治病中,以新医疗法为主。

张晓明院长介绍,米山人民公社医院全体职工积极推广和普及新医疗法,大搞群防群治。这种办法,既省医省药,又提高疗效,是巩固和提高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当时公社不少大队的群众和干部能够自己动手用针灸治病。

据《米山中心卫生院志》记载:1969年春,公社卫生院为村办卫生所培训“赤脚医生”、接生员、卫生员151人,提高了他们的医疗水平;帮助生产大队开展“三土四自一新”活动。即:土医、土药、土方上马,中草药自采、自种、自制、自用创业,新医疗法开路。当年全社共种药材75亩,收入18 700元,自采药材折合3 000元,解决了缺医少药问题。全社21个生产大队中,有7个大队合作医疗实行了免费,14个大队实行了半免费,合作医疗逐步形成高潮。

米山人民公社医院在用药时,如果自制药品和外购药品有同样疗效,就坚决使用自制药品。因为自制药品成本低,群众的经济负担小,有利于巩固合作医疗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自制药品的作用和使用自制药品,医院革委会一方面积极协助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组织和发动群众,利用各种形式,种植和采集药材,解决药源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地办起社、队制药厂(室),生产医药器械和药品。同时还将一部分剩余药材卖出,换回自己所需药品,互通了有无,扩大了资金的积累。

当时的米山人民公社医院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坚持了预防为主,新医疗法为主,中草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主的办法,既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普遍降低了每人每年所摊的合作医疗费,不断巩固合作医疗制度。不少条件好的大队,社员治病已经实行了免费。

60余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如今,米山镇卫生院已由一个小小的保健站发展成一所医疗设施先进,医疗技术精湛,服务水平优良的一级甲等农村医疗单位,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的优质医疗资源。

(作者:山西省健康教育中心 崔志芳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 郝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