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卒中中心的发展和建设模式
(一)卒中中心的发展历史
建立卒中中心的目的是改善卒中医疗人员及设施等,使之适应卒中治疗的方法,从而提高卒中诊治水平[207]。美国健康机构认证项目(HFAP)将卒中中心归分为三个级别:CSC、PSC和可收治卒中的医院(stroke ready hospital)。早在2000年,BAC公布了发展PSC的提案,以提升全美的卒中诊治水平,进而改善卒中结局[208]。基于大量文献检索及联盟会员的协商,提案要求PSC应具备卒中团队、卒中中心、固定的操作规程、整合的急诊应急系统、24h的CT检查及影像解读、快速的实验室检查及强有力的行政支援。研究表明,和未使用程序化流程或是无卒中中心的医院相比,采用程序化流程的PSC显著改善了卒中患者结局[208]。2005年,BAC发起了第二个提案,对CSC进行了主要医疗类型的标准限定[209]。通过循证医学,BAC确定了以下关键步骤:配备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高级神经系统成像能力,如脑血管造影;手术和血管内操作技术,包括动脉瘤夹闭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溶栓治疗;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如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等。这些举措可能会改善复杂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基于循证医学基础和国内医疗环境现状,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卒中领域专家委员会就规范卒中救治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等问题,于2015年初步形成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的指南[31],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提供依据,为卒中患者提供合理、优化的治疗,总体提升了我国的卒中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二)卒中中心的建设模式
卒中中心通常包括PSC[208]和CSC[209]。
PSC指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化诊治,并达到卒中中心认证的初级标准。自从2000年美国PSC推荐指南首次发布以来,卒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10-213],通过优化卒中诊疗流程,显著地提升了医疗机构对于卒中的诊疗水平,减少了卒中诊疗各环节时间,提升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CSC指在PSC的基础上,具备更多人员、设备及技术资源的卒中中心。CSC应为大面积或复杂卒中、出血性卒中、需介入或手术等特殊治疗或多系统受累的患者提供诊治服务[214]。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兰治县采用了以CSC为中心的区域性卒中医疗组织模式,所形成的中心辐射模型可为300余万人提供服务。在这个模型中,直接被转运至CSC的患者,有25.1%接受了紧急再灌注治疗[215]。芬兰的卒中医疗系统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组织。一项为期7年,针对芬兰所有卒中患者的研究共纳入61 685例患者。结果显示,急性卒中医疗水平与患者的结局明确相关,CSC的病死率和严重致残率最低[216]。CSC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其他医疗机构(如PSC)的后盾,包括:派出专家对特殊性疾病进行诊治、对患者分诊进行指导、对首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当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继续教育。
推荐意见:
[1]应积极推进建立各级卒中中心,所有类型的急性卒中患者都应进入卒中中心进行诊治(Ⅰ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大面积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不明病因的卒中、需要特殊检查和治疗而PSC无法完成的卒中及需要多学科救治的卒中,推荐直接进入或转入CSC接受救治(Ⅰ类推荐,A级证据)。
[3]强烈推荐进行第三方卒中中心认证(Ⅰ类推荐,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