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南制定方法学
中国卒中学会为保证所制定的指南、专家共识、科学声明等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组织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编写了《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内部资料)。该指导手册在参考美国最新指南制定方法学[1-3]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卒中相关指南制定方法,并吸取既往中国卒中学会制定和发布相关指南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全面、科学、规范化的指南制定方法。本指南制定全过程均依照该手册规定的原则进行。在指南的撰写形式上,借鉴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卒中临床管理指南2017》[4]。
(一)指南制定过程简介
2017年6月,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会做出决议,以学会名义制定脑血管病系列指南,由徐安定副会长负责该项具体工作。随后王拥军、徐安定、王伊龙和刘丽萍以多种形式多次讨论指南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学会办公室将指南制定纳入重大日程。2017年9月,学会会长专项工作会(苏州)确定了指南制定方案、原则和组织框架。2017年11月,学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海)通过了会长专项工作会提交的指南制定方案、原则和组织框架,并确定指南名称为“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分成七个部分(卒中组织化管理、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脑出血临床管理、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和卒中康复管理)。七部分内容同时进行撰写,集中审稿修订,同步推出。
2017年12月在厦门召开第一次撰写工作委员会会议,正式启动指南撰写工作。2018年1月在北京召开编写组长及联络人会议,确定各章文献筛选方法、检索词、编写体例、撰写篇幅、编写规范、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及其他注意事项和分阶段任务。2018年5月,再次召开撰写工作委员会会议,各组汇报了文献检索及筛选情况、初步推荐意见、证据整理以及指南初稿的准备情况,同时对指南体例统一化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协调。
在各工作组通过内部会议不断自审修稿的基础上,指南七个部分的初稿于2018年8月底完成。撰写工作委员分别于2018年9月、12月在北京召开两次集中修稿会,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特别是对推荐意见、流程图和一致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审校。2019年2月,完成指南第三稿,并发给指南撰写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核修改。2019年3月,撰写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定稿会,根据学术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形成最终版本。
(二)指南制定的组织框架
1.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核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组成、指南框架、指南基本原则、撰写学术指导和最终审稿。
2.撰写工作委员会
撰写工作委员会按照指南七个部分分工,分设七个撰写工作组,由徐安定、王文志、王拥军、赵继宗、董强、曾进胜、张通分别任各撰写组组长。撰写工作委员会名单见编委会名单,分组名单列在每章末。
(三)文献检索及筛选
基于学术委员会确定的指南范围,根据各章目标人群、干预措施、对照及相关结局的信息,确定该章节的检索词和检索式。本指南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MEDLINE/PubMed、Cochrane图书馆。文献检索时间总体截止于2018年6月30日,但对此日期之后、指南正式定稿之前发表的可能改变临床指南的重要临床研究(大规模国际多中心研究),也酌情纳入本指南。特别强调,本指南要求高度重视中国研究的文献检索,特别是中文文献,以体现中国指南特点。各组首先完成文献检索和分析,对检索所得的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并向撰写工作委员会提交文献检索报告;再根据循证级别逐一列出各种检查、量表、药物、介入、干预、措施的证据分类及证据分级,并分类阐明理由及推荐分类。
(四)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
本指南采用《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指导手册》规定的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表1-1)。该推荐分类和证据级别方法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最新指南采用的体系一致[1]。
1.推荐分类
◆ Ⅰ类:有证据证实或普遍同意给予的操作或治疗是有效的。
◆ Ⅱ类:关于操作或治疗的有效性存在有争议的证据或有意见分歧。
● Ⅱa类:证据或意见的效力支持有效性。
● Ⅱb类:有效性还没有很好的证据。
◆ Ⅲ类:操作和治疗是无效的,并且在某些案例中是有害的。
2.证据级别
◆ A级证据:证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参考文献必须在推荐意见中提供和引用。
◆ B级证据:证据来源于单个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试验。参考文献必须在推荐意见中提供和引用。
◆ C级证据:证据仅包括专家观点、病例研究等。
(五)指南的偏倚、利益冲突及声明
中国卒中学会对“利益冲突”的定义:可能影响指南指导、编写、修改的社会团体的利益,或者与作者、评审成员相关的个人利益,包括且不限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利益、个人声誉等。为了尽量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指南制定过程中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国卒中学会承担。为尽可能防止偏倚,各撰写工作组均采用通过文献检索先获得证据,再进行推荐意见总结的形式。撰写工作委员会对有疑问、不同观点、不确定的推荐意见,采取集中分析文献证据级别,共同确定推荐意见的方式。同时所有指南内容在正式定稿前,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表1-1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分类及证据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