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毒性疫苗
一、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流感的特征是突发高热,伴有头痛、肌肉和关节痛、极度乏力等全身不适,常有咽痛、咳嗽(通常是干咳),可有鼻塞、鼻涕。 流感的平均潜伏期为2d,多数人在一周内症状消失康复,无须就医。 但流感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容易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流感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 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对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具有高度传染性。 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 和基质蛋白M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型,如甲、乙、丙型等。 甲型病毒根据其表面抗原(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分为很多亚型。 迄今为止,已发现18 种HA 和10 种NA,理论上二者可随机组合形成各种亚型流感病毒。
由于流感病毒复制酶的低保守性导致病毒基因容易发生突变。 流感病毒的变异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变异称为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抗原漂移通常只是流感病毒HA 和NA 调控基因组中出现一些小的变化(如点突变),有些变化几乎不会影响到HA 和NA 的抗原性,而有些变化可能会对HA 和NA 的抗原性产生较大影响。 但无论变化大小,这些毒株之间的抗原性都会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仍属于同一类型流感病毒。 另一类变异称之为抗原转换,抗原转换通常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中,抗原转换会产生新的HA 或NA 蛋白,形成新的流感病毒亚型。 抗原漂移是季节性流感逃避免疫,形成常年流行的基本手段;而抗原转换是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基础。
目前已有的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按照疫苗所含组分包括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根据生产工艺,又分为基于鸡胚培养、基于细胞培养和重组蛋白流感疫苗。 1936年由Wilson Smith 等人在鸡胚中制备了减毒活疫苗,而Thomas Francis 和Thomas Magill 等人制备了全病毒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于1941年在美国首次被批准使用。 之后人们又对灭活疫苗工艺加以改进,以各种裂解剂,如乙醚,聚山梨酸酯80,脱氧胆酸钠等对病毒粒子裂解,再经纯化工艺去除部分病毒杂质成分,此种疫苗也称为裂解疫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疫苗。 20 世纪70 ~80年代,科学家们又研制出主要含有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亚单位疫苗,又称表面抗原疫苗,之后,为增强在部分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又开发出各类佐剂疫苗。 目前在世界上批准和应用的减毒活疫苗有美国的FluMist 和俄罗斯的减毒活疫苗,普通三价流感疫苗中含甲型的A1、A3 株,以及一株B型病毒(根据流行监测情况,从BV 和BY 两系中选取一株),而四价流感病毒除A1、A3 株外,还分别包含BV 和BY 各一株,我国于2018年批准了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因此,2019—2020年的流感季节,我国应用的流感疫苗有三价和四价两种流感裂解疫苗。
流感疫苗是以WHO 提供的病毒株,接种鸡胚,经培养、收获病毒液、灭活病毒,裂解(裂解疫苗),浓缩和纯化后制成。 早期通过人工接种和收获病毒,现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自动化接种机和收获机来进行操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工艺不同,收获病毒后进行先灭活后纯化,或先纯化、裂解后再灭活。
流感疫苗的应用已有超过几十年的历史,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其中当前普遍使用的裂解疫苗在儿童和成人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一些国家使用的佐剂疫苗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免疫原性;在美国和俄罗斯使用的鼻喷流感疫苗(冷适应减毒活疫苗)也在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
流感疫苗的质量控制:病毒培养和收获的质量控制,病毒灭活的质量控制,病毒浓缩和纯化的质量控制,病毒裂解的质量控制,单价原液、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 流感疫苗成品检定包括多项指标,主要是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国内流感疫苗的质量标准要求达到国际水平,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国外标准。 其中,鉴别试验和血凝素含量能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国内外均标示15μg/(株·剂)。 在成品标准中,血凝素含量应为标示量的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