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学习目标
掌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熟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了解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案例4-6
患者,男性,40岁,因“脐周疼痛12h”来诊,12h前患者大量饮酒后出现全腹持续性胀痛,以脐周为主,无加重及缓解因素,伴呕吐,无发热、腹泻、皮疹、关节疼痛等。检查提示淀粉酶及脂肪酶明显增高,治疗过程中患者逐渐出现呼吸急促,全身大汗,烦躁,无发热、腹泻、皮疹、意识障碍,查血PaO250mmHg,血PaCO2 15mmHg。
思考:
1.患者基础疾病是什么?
2.患者出现气紧的原因是什么?
3.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标准有哪些?
4.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应给予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各种原因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强,可伴有肺不张、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窘迫,晚期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ARDS并不代表一种单一疾病,而代表着疾病动态演变过程。ARDS首次由Ashbauth于1972年提出;1994年美欧ARDS共识会议(AECC)提出ALI/ARDS(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2012年柏林会议上正式取消了ALI命名,将该病统一命名为ARDS。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以原发病为直接死因的病患有所减少,但ARDS的并发率升高。ARDS起病急、发展迅猛,ARDS严重程度越高,呼吸机使用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重症ARDS患者的ICU病死率在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