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反应模式的分类原则
Stiles经过反复思考、验证,总结出了语言反应模式分类的三个原则,阐述如下:
首先是话题的经验来源(source of experience),即是以来访者的经验还是治疗师的经验作为交流的话题。这里的“经验”包括:知识、想法、感受、观点、意图,甚至是有意的行为等。治疗师“提问”“反映”“解释”的语言反应模式关注的是来访者的经验,而治疗师“建议”“揭露”的语言反应模式则关注的是自身的经验。治疗师“沉默”的语言反应模式为特例,因其不包含任何一方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沉默”是为了给来访者提供个人空间,因此认为“沉默”关注的是治疗师的经验。
其次是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的选择,即以说话者自身或者另一方的立场或视角出发,此处的“另一方”,可以是谈话中的另一人,也可以是第三方。治疗师“反映”“沉默”的语言反应模式采用来访者为参照系,而治疗师的“建议”“揭露”“提问”“解释”则以自身为参照系。举例说明:“你为职称晋升而感到高兴”,此时治疗师运用“反映”的语言反应模式,试图以来访者的角度去表达来访者的体验——体会来访者的感受。“或许你反应过度了”,是治疗师运用“解释”的语言反应模式,谈论的是来访者的经验,但将其置于外部参照系中——治疗师自己或是某种心理学理论,为来访者提供新的视角。“我发现今天很难集中精神做事”,是治疗师运用“揭露”的语言反应模式,从自身立场出发表达自身的经验。
第三个原则,是否需要对另一方的经验作出假定。当话题聚焦于说话者自身时,不需要对他人的经验作出假定或推断,否则相反。对他人的经验作出假定,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经验所作的假定或推断。在运用“反映”“解释”“建议”的语言反应模式时,治疗师需要对来访者的经验做出假定或推断。例如:“你夸大了这件事的重要性”,治疗师运用“解释”的语言反应模式,假定知晓来访者的经验,而“这件事情对你有多重要?”属于“提问”的语言反应模式,则不需要预先假定来访者的经验。“跟我讲讲你的工作”属于“建议”的语言反应模式,治疗师假定知晓来访者应该怎么做(实际上等于指定一种经验)。
根据上述三个分类原则,Stiles将语言反应模式(VRM)分为8个类别:揭露(disclosure,D)、箴言(edification,E)、建议(advisement,A)、确认(confirmation,C)、提问(question,Q)、承认(acknowledgment,K)、解释(interpretation,I)、反映(reflection,R)。
治疗师“箴言”(edification)的语言反应模式,指的仅仅是陈述客观事实的行为,并不带有暗示性——接受它听者就会获得某一方面的提高,如同名言警句所起的作用——因此和汉语词典中的“箴言”含义不同。例如:“诊所就在人民路上”。“箴言”立足于治疗师自身的经验,但以来访者为参照系,同时又不需要对来访者的经验做出推断。以来访者为参照系,又不需要推断来访者的经验,这似乎是个悖论,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来访者的“参照系”并非为来访者独有,而是公认的、普遍的事实。此外,在情感上箴言不必是中立的,它可以带有感情色彩,如私密的、令人惊讶的或者尴尬的,如:“在我12岁那年我曾经偷过邻居家的东西”,因其描述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客观事实,且该事实理论上可以被一个客观的观察员来验证其真实性——假设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设备或手段。
治疗师“确认”(confirmation)的语言反应模式,也是与治疗师自身的经验相关,以来访者为参照系,但需要对来访者的经验做出假定或推断。通常是表达同意,分歧或一些共享的经验。例如,“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我们陷入了僵局”“我们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不同”,这些反应方式表达了治疗师的观点,并将其与来访者的观点相比较,治疗师需要推断来访者的经验才能做出比较。需要澄清的是,“确认”一词并不意味着积极性或一致性,不带有感情色彩,不涉及言语的内容,仅仅是一种反应模式,“我们不同意”开头的句式同样归为“确认”的反应模式。
由于“沉默”这一反应方式在分类上的不确定性,Stiles用“承认”(acknowledgment)取而代之。它是一些“嗯”“啊”“你好”“是”“不是”之类的话语,往往被治疗师大量使用,它以来访者为参照系,却不需要对来访者的经验做出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