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心律失常
一、炙甘草汤(心房颤动二次射频消融术失败)
李某,男,65岁。
主诉:
心慌、气短发复发作2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
患者2015年9月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0个月心房颤动复发。于2016年9月再次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术后15天复发。患者诉当时主管医师告之2次射频消融术失败,不宜行第3次射频消融术,建议行外科迷宫术,但患者拒绝。采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即口服华法林抗凝,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后,心房颤动复发至今已持续9个月,多次复查心电图皆为心房颤动。
既往史:
2007年诊断为冠心病,前降支狭窄80%并置入支架1枚。
2017年6月19日首诊:
近半年患者心慌、气短伴有乏力,活动后尤甚,劳累后胸痛、胸闷,夜寐欠安,入睡困难,眠浅,多梦,纳谷尚可,大便1~2次/d,不成形,脉短滑、参伍不调,双寸脉弱,舌暗苔白稍腻。
西医诊断:
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支架置入术后。
中医辨证:
阴阳两虚,气陷血瘀证。
该患者老年男性,体形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气血运化失调,且工作劳累,思虑伤脾,过劳则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引发心悸;气虚升提无力,胸中大气下陷,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心失所养,扰乱心神,可见夜寐欠安;气虚四肢肌肉失养,可见周身倦怠乏力。舌暗苔白稍腻,脉短滑结代、参伍不调、双寸脉弱。故辨证为“阴阳两虚,气陷血瘀”证。
治法:
育阴逐痹,升陷祛瘀。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2017年6月26日二诊:
患者家住外地,路途遥远,服用7剂中药后自觉症状有减轻,按方抓药,又续服14剂后心慌症状显著好转,反复检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自诉“堪称奇迹”。患者仍稍觉乏力,睡眠欠佳,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胖大,苔白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沉细滑。效不更法,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益母草,加仙鹤草30g、秦皮10g、苍术15g。
随访4个月:
患者无心慌症状发作,复查心电图仍为窦性心律。
按:心房颤动是指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代替了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从而使心房无序地颤动,进一步失去了心房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心房颤动,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3%~11%。目前,西医治疗心房颤动的措施主要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药物复律及控制心室率、抗凝等。射频消融已作为一线疗法。短期及中期的随访结果均已证实,射频消融对于心房颤动的节律控制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尽管如此,导频消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一直并不理想,尤其在老年人远期疗效方面,复发率在50%~60%。中医药治疗侧重于整体气血、阴阳、升降调节。老年人心房颤动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缺血、纤维化、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单一的射频消融成功率低、复发率高。炙甘草汤育阴逐痹,燮理阴阳,可从整体调节,但对气陷血瘀,略难以顾及,故加以升陷祛瘀法往往可获佳效。况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射频消融每次费用昂贵,价格不菲,而中医中药简便廉验,不失为治疗心房颤动的又一选择。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针对阴阳两虚、心失所养之心悸。方中炙甘草、党参、大枣补中益气、化生气血而为血脉之源,鲜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滋养心阴、补益心血以充血脉,桂枝、生姜、黄酒温阳通脉。该方经后世发挥,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我遵仲景原意重用“生地黄一斤”,在临床中使用生地黄的用量需大于炙甘草量,起始30~60g,据病情需要,还可更大至80~150g,如有鲜地黄,则疗效更佳。另外,在煎煮过程中,原方为“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所以应酌加50~200ml黄酒泡煎,以利于有效成分溶解。服用亦应遵古法“日三服”,这样方药的疗效才能更好发挥。
心房颤动多有阴阳、气血、升降失调,复方合治奏效可更捷。当然,煎法、服法以及经方药量比例,更不可忽视,也谓“细节决定疗效”。
(顾焕 整理)
二、炙甘草汤(慢快综合征)
白某,女,61岁。
主诉:
心悸胸痛20年,加重1个月。
2011年12月26日首诊:
患者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余年,永久性心房颤动。因心悸胸痛加重而来诊。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扩大,二尖瓣中度狭窄,伴中等量反流。Holter提示房颤律,大于2.0秒的长间歇350次/24h,最长3.97秒,伴室性期前收缩。1个月前住院建议行二尖瓣换瓣手术及安置起搏器,但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拒绝,希望中药治疗。现心悸、胸痛、气短,乏力,步履维艰,纳呆,脉参伍不调、细短,苔薄白腻,舌质暗。
西医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永久性心房颤动,慢快综合征。
中医辨证:
阴阳两虚,气陷络阻。
治法:
育阴逐痹,升陷祛瘀。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后胸痛未作,诸症皆减,偶自觉心悸,劳累后心悸气短明显。脉细短弱、参伍不调,苔薄质淡暗、有齿痕。考虑气短、乏力、难于行走等大气下陷证候明显改善,仍偶有心悸发作。于2012年3月25日后仍以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益气养血复脉、升陷活血祛瘀。
守前方微作加减服半年,患者胸痛未作,偶心悸,程度较前减轻,乏力明显改善,可处理日常部分工作。脉细缓,参伍不调。炙甘草加至30g,干姜易炮姜,加西洋参10g,另加黄酒100ml入煎。
连续治疗近1年,患者乏力、自汗减,感左胸部憋闷、不适感加重,轻度盗汗,便溏。脉细微,苔腻微黄。上方去火麻仁,炮姜加至8g以温脾胃止泻,加瓜蒌30g、薤白30g、半夏30g宽胸散结。
改服上方后盗汗减,左胸痛、不适感消除,偶感胸中懊,莫可名状,偶心悸。脉细微,苔薄腻质暗。原方巩固,加栀子豉汤(栀子15g,淡豆豉4g)以清热除烦。
14剂后懊止,去栀子豉汤,守原方继服。
2013年2月25日二十六诊时诸症缓解。胸痛未作,阵发心悸明显减少,乏力改善(原举步维艰,出行需坐轮椅,现可步行1km,平时可处理部分家庭事务及工作)。复查Holter示房颤律,部分伴差传,室性期前收缩0次,大于2.0秒的长间歇共0次。
随访8年,患者间断服用汤药,目前可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未再发作胸痛,心悸症状不显。活动耐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
按:本案例为老年女性,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首诊时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多个大于2秒的长间歇(350次/24h,其中最长R-R间隔近4秒),西医用药颇为棘手,建议安置起搏器,否则有心跳骤停之虞;当时患者心悸、乏力症状俱显,甚至寸步难移,其证不可谓不急、不可谓不险。但经过14个月的中药治疗,不仅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心跳骤停,复查Holter提示心律平稳,长间歇消失,患者心悸、胸痛症状明显减轻,精力、体力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基本恢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炙甘草汤见于《伤寒论》原文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气血素虚,又感寒邪,正虚邪扰。心阴不足,则心失所养;心阳不振则鼓动无力,为心阴心阳两虚。后世发展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气短、虚劳失眠诸证。合用升陷祛瘀汤,调节升降、祛瘀通络,症状稳步改善。此患者患风心病20余年,之前未正规治疗,又因工作紧张繁忙、过度操劳,耗伤气血,虚疲至极而胸中大气下陷,以致心悸、胸痛、乏力诸症群生。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脉络瘀滞;气陷则血瘀益重,加用升陷祛瘀汤。另加香加皮祛风湿活血通脉、红景天益气化瘀。故患者服药数剂即感诸症减轻,体力改善。
其间,病情略有起伏,如患者曾因家事烦扰,觉胸闷痛、左胸不适,苔腻微黄,考虑患者有气郁痰阻之象,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主症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正符合患者新的病情波动,服数剂后胸部不适感消失。然又见胸中懊,莫可名状。“胸中懊”症状,《伤寒论》有两处述及,均治以栀子豉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条)可见此两证均因热邪扰动胸膈而致。观患者胸中痞塞已开,痰浊去其大半,而郁热未尽,故出现胸中懊,莫可名状,偶发心悸症状,给予栀子豉汤。
《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大方、小方、复方、奇方、偶方之分。本案虚实、升降、气血、寒热复杂,故以复方治疗。炙甘草汤是治脉结代、心动悸的基础常用方,对燮理阴阳、两益气血有余,但调节升降、祛瘀通络则略显不足,加之患者时有夹痰(瓜蒌薤白半夏汤证),时有夹热(栀子豉汤证),应随证化裁。
(贺琳 整理)
三、炙甘草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某女,56岁。
主诉:
心悸气短乏力4年。
2011年12月26日首诊:
患者近4年来心悸阵发,伴气短乏力,自汗。Holter显示24小时室性期前收缩7 000次,房性期前收缩10 000次。曾在国外服抗心律失常药(不详),效不显。
另头痛40年,平均每周发作1~3次。每次需服止痛片(2片)。失眠多年,每晚仅睡3小时左右。便秘,2~3日一行。血压120/80mmHg,脉沉细尺弱,苔薄质暗。
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
气阴两虚,络瘀脉阻。
治法:
育阴逐痹,升陷祛瘀。
予炙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2014年10月25日复诊:
心悸已罢,体力增加,气短消失。Holter显示24小时室性期前收缩51次,房性期前收缩89次。头痛发作次数显减,平均每月1次。头痛程度亦减轻,可不服止痛片。失眠大为改善,夜寐可达8h/d。便秘仍然。原方调整,加济川煎意巩固。
按: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本草经集注》言其“通经脉,利血气”,为本方君药。大量炙甘草在本案消除心悸、控制期前收缩方面可见到明显疗效。本案持续用药数年,但并未见浮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不过在用药前应排除高血压或体质不合者(如痰湿蕴中等)。炙甘草汤与升陷祛瘀汤两方组合意在气阴兼顾,复脉通络。另,该案既有瘀血、痰凝、癥积伴病理改变,亦有络脉虚陷的病理生理基础。虚陷可有整体水平,亦有脏腑(器官)水平,经脉水平(当然亦属器官);甚至微观、细胞、分子水平,如能量代谢、神经递质、信号传导等。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侧重于整体气血、阴阳、升降调节。与现行4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精准作用于动作电位靶点、通路相比,更着重整体辨证施治,且其确切有效而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深入观察。抗心律失常药多有不良反应,且本身又往往是致心律失常的因素,应予关注。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张某,男,49岁。
主诉:
头晕、黑蒙3天。
现病史:
患者于2014年1月3日由坐位改为立位时出现头晕、黑蒙,持续3秒后自行缓解,无视物旋转、晕厥及意识障碍,自测血压130/70mmHg,心率38次/min左右。遂于1月6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行心电图示心率36次/min,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传导),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医师建议行起搏器治疗,患者拒绝。1月6日门诊予桂枝甘草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减。后收入院。
患者入院后,2014年1月8日Holter显示阵发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一天发作2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心率56次/min,最小心率37次/min。曾请心内科会诊,仍考虑其有器质性病变,建议行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签字拒绝。服桂枝甘草汤后,未再发作黑蒙,头晕症状减轻,但复查的Holter仍然有短阵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014年2月6日首诊:
患者发作性眩晕,活动后偶见胸闷憋气,有黑蒙,气短,乏力。夜寐欠安、梦多,大便3次/d。面色暗黑,脉细沉迟,或有结脉。舌苔白腻质紫。
西医诊断: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传导),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中医辨证:
晕厥。阳虚寒凝,气陷瘀阻。
治法:
温阳散寒,升陷祛瘀。
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升陷祛瘀汤加味:
2014年2月24日二诊:
药后诸症减,黑蒙未作。脉细弦、时有一止,苔薄白,舌质暗。原方合炙甘草汤加减:加炙甘草15g,鲜地黄20g,麦冬15g,火麻仁10g,炮姜10g。生黄芪加至60g。14剂。
2014年3月10日三诊:
患者症状减轻,自觉体力有所恢复。原方炙甘草加至30g,麻黄加至6g,附子加至15g,细辛加至5g。14剂。
2014年3月24日四诊:
诸症好转,原方生黄芪加至80g,细辛加至6g,加阿胶12g。14剂。
2014年4月10日五诊:
患者于4月2日复查Holter,显示恢复窦性心律,已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平均心率为75次/min,且无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脉细寸弱,苔薄质暗。仍有轻度气短乏力,于原方加党参15g巩固。
继续随访,病情无反复。
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电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固定,每隔1个或数个心动周期出现1个或数个心室漏搏,下传心动周期的PR间期可正常或延长。心室漏搏次数越多,心室率越慢,预后越差。虽然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导致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但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病因仍然是以心脏器质性病变为主。况且本例患者同时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因此整个心室传导系统有器质性病变作为病因,可以引起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以出现阿-斯综合征、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等。这也是心内科医师反复要求其行心脏起搏器手术的原因。对此,西医学除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及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缓解症状外,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临床上,本病可以出现各种证候,但脉迟是必具的。迟而无力为虚寒。《诸病源候论》曰:“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治疗上应紧紧抓住“虚寒”这个核心,虚则补之,寒则温之,以温阳散寒为基本治则。《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仲景治疗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少阴兼表证,即“脉微细、但欲寐”“脉沉者”的主要方剂。临床报道,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剂,且仍然以窦房结病变为主,而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鲜见。方中麻黄温经升阳,附子温里散寒,细辛温通散寒,三药相须为用。药理学研究也证实,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抗心律失常,增快心率,兴奋窦房结,增加传导功能等作用。本患者同时有胸闷憋气、黑蒙、气短、乏力、脉结代、舌质紫暗等气陷血瘀表现,因此非麻黄细辛附子汤单方可胜任,必须在气机升降调畅,活血化瘀之处着力,以符合《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因此需要合用升陷祛瘀汤以升阳举陷,以使气机升降平衡,气、血、水关系和谐。
综上所述,本案主诉头晕、黑蒙、胸闷、气短。脉沉细、迟、结,苔白质紫。面色暗黑。证属心肾阳虚,寒凝瘀阻。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可拘泥于“太少两感”。符合上述病机,多种杂病均有应用机会。尤其头、胸等上部病变,如《医贯》所载“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本方,不可不知”。然此案气陷血瘀,胸痹之证已显。故合用升陷祛瘀法,后期治疗从阴阳互根出发,合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强育阴逐痹、通阳复脉之意,以巩固善后为旨。
本患者未行起搏器安装,而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传导阻滞)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治疗副作用大且几乎无效,因此也未应用。纯以中医治疗显效。尤其本案患者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心功能也改善,值得探索。
(柳翼 整理)
五、小柴胡汤(心房颤动、便秘)
张某,女,81岁。
主诉:
心悸胸闷,便秘10年。
现病史:
患者2005年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外院诊断为冠心病、阵发性心房颤动,伴有顽固便秘,大便平均4~6日一行,近日更重,干结难解,排便时常虚坐努责,甚至引起胸闷不适。曾因便秘遍尝麻子仁丸、补中益气汤、济川煎等方及成药若干,均无效。
既往史: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015年5月14日首诊:
头晕心悸阵发,心房颤动平均每周发作1次,发作时持续1~2小时可自行转复。近日便秘反复且加重,5~6日一行,大便干结难解,胸闷胁胀,尿频,反酸,血压110/60mmHg,脉细弦、左尺弱,苔薄腻质暗。
西医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
中医辨证:
表里不和,枢机不利。
治法:
疏少阳枢机,通阳气,和表里。
予小柴胡汤加味:
2015年6月1日复诊:
患者诉心房颤动发作减少,原每周1次,近1个月来仅5月8日发作1次,上次药后至来诊时(半个月)未发作。胸闷头晕、反酸、尿频等症状亦减。唯感乏力、视瞀。便秘好转,现2~3日排便1次,不费力。舌淡暗,苔薄微腻,脉细弦。效不更方,半夏加至30g,去蒲公英、浙贝母,加生白术60g、火麻仁10g。14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高体弱,罹患多种疾病,长期顽固便秘,当属虚人便秘,常法多从健脾补气、滋阴润燥、泄热通便着手。但数年间患者曾遍尝通便诸方而取效甚微。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经典方剂。在《伤寒论》中,涉及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17条;在《金匮要略》中,涉及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3条。小柴胡汤不仅出现在少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寒病、温病、妇人病篇均有涉及,因此不能将此方狭隘地解读为和解少阳专方。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以上两条,都涉及便秘症状(大便硬、不大便),其中156条为太阳病变证,既有汗出恶寒等表证,又有大便硬、心下满、脉沉等里证,表里不和,枢机不利,故予小柴胡汤以疏少阳枢机,使得阳气通达,表里相和,气血通畅,则诸症得解。不大便为阳邪郁结于内,胃肠有热而致,当胃肠积滞数日不大便,越发加重里热郁结,使阳气不能外达。故不大便的症状既为果,又为因。阳微结、里热郁轻者,疏利少阳、和解表里可愈,重者则内热郁结,需肠腑通利,方能使气机通畅、表里相和而解。230条为用和法治疗阳明少阳并病不大便。既有胁下硬满、呕吐等少阳证症状,又有阳明证症状不大便。但舌苔白,表明并非里实热证,故不应使用下法。本案患者老年女性,身患多种内科疾病,平素思虑较多,久而肝胆之气郁结,三焦不畅。其不大便为肝胆之气郁结、三焦不通所致。
小柴胡汤中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神农本草经》),能解表清里,畅利三焦。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神农本草经》),能清泄阳明邪热,特别是胸腹蕴热。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神农本草经》),既可助柴胡以清少阳寒热,又可降逆气,祛除三焦积聚的水饮痰浊之邪。人参“主补五脏……除邪气”(《神农本草经》),大枣“主心腹邪气……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神农本草经》),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神农本草经》),此三味药相配伍,能益胃气,补津液,以扶正祛邪。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能调和胃气,解表逐饮,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奏和解表里、通利三焦、益胃降逆之功。三焦通利,气机顺畅,津液得下,则大便随之而解。上焦气机通畅,气血调和,则心悸胸闷胁胀症状亦减,心房颤动发作较前明显减少。以调升降治心房颤动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整体观念,正是该案取效的关键。
(贺琳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