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基层医生诊疗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败血症又被分为早发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及晚发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EOS发病时间一般≤3日龄,LOS发病时间一般>7日龄。

一、危险因素

1.EOS

大多系母体病原菌垂直传播(产前或产时感染)。

(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

是EO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风险越大。

(2)胎膜早破≥18小时:

一方面,胎膜早破可能是母体绒毛膜羊膜炎的表现;另一方面或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3)羊膜腔内感染:

包括羊水、胎盘、绒毛膜感染,在临床上主要是指绒毛膜羊膜炎。绒毛膜羊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母亲发热,临床通常以母亲体温>38℃为基本诊断条件,且同时具备下述中的2项即可诊断:①母亲白细胞计数>15×109/L;②母亲心率>100次/min;③胎儿心动过速(>160次/min);④母亲子宫触痛,羊水浑浊或发臭。

2.LOS

系院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

是LOS首要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28周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接近30%。

(2)有创诊疗措施:

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都是LOS明确的危险因素,这些有创操作增加了细菌或真菌进入血液循环的可能性。

(3)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延长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增加LOS的风险。

(4)不恰当的新生儿处理:

如不洁处理脐带、挑“马牙”、挤痈疖等。

二、病原菌

(一)早发败血症

1.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

学名无乳链球菌,为需氧革兰氏阳性链球菌,正常寄居于阴道和直肠,属于条件致病菌。定植GBS母亲分娩的婴儿50%出生时有GBS定植,1%~2%可发展为侵袭性GBS疾病。建议对胎龄35~37周的孕妇进行GBS筛查(直肠和阴道拭纸),若证实GBS定植,孕妇使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明显减少新生儿GBS定植以及早发GBS疾病的风险。

2.大肠埃希氏菌和其他肠道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埃希氏菌是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人肠道及阴道,尿道中也常见。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EOS主要是由荚膜多糖K1型引起。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

3.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经常通过食用污染食物引起感染,此菌在免疫功能完整的人中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在免疫缺陷人群及孕妇、胎儿、新生儿中可引起严重疾病。氨苄西林敏感,对头孢菌素耐药。

(二)晚发败血症

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约1/2的LOS是由CONS引起。CONS(主要是指表皮葡萄球菌)是一组变异的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广泛存在于NICU患儿皮肤上,主要通过经皮中央置管引起菌血症。大多数CONS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在NICU中经验性治疗LOS使用万古霉素。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CONS的区别是产生凝固酶,有蛋白A,它是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可对IgG的Fc段有毒性作用以及阻断调理作用。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LOS死亡率高,常伴有严重的局部感染(软组织、骨、关节感染),特点是虽然使用抗生素但有持续菌血症。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AA)治疗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如萘夫西林或苯唑西林;耐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NICU中逐渐增加。MRSA感染对一般抗生素耐药,除了万古霉素。

3.肠球菌

这些细菌感染多与留置导管有关。肠球菌对头孢菌素耐药,对青霉素G及氨苄西林也通常耐药。治疗需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

4.革兰氏阴性菌

常见细菌有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长期静脉使用抗生素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LOS的危险因素。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于NICU的蓄水装置中(如水槽、呼吸装置)。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要联合2种敏感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质粒传染在肠道致病菌如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杆菌、黏质沙雷菌的传播逐渐增多。ESBL(+)的患儿可以用头孢吡肟或美罗培南治疗。

5.真菌感染

临床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常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由于预防性应用氟康唑增多,已经出现了耐氟康唑的真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与体内细菌种类、细菌数量和产生的毒素以及机体免疫力有关。且多为非特异。临床早期识别存在一定困难。

1.体温改变

如果体温低于36℃或高于37.8℃持续>1小时,应当考虑感染。另外,尽管体温正常,但如果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也应视为体温异常。

2.呼吸系统

①呼吸暂停:在早产儿,呼吸暂停是所有类型感染的早期表现;②呼吸急促:是败血症最先的非特异性症状。呼吸支持力度的增加也应考虑可能存在感染。

3.心血管系统

①心动过速:>160次/min是败血症最常见的早期表现;②外周低灌注表现:表现为皮肤晦暗、花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尿量减少,脉压减少。

4.神经系统

易激惹,嗜睡、淡漠,严重者可昏迷。

5.消化系统

表现为喂养困难、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等。

6.血液系统

出现黄疸或黄疸突然加重,是由于细菌内毒素对肝的影响,加上溶血增加所致。严重者可以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

7.代谢紊乱

低血糖或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

注:当婴儿出现疲软无力,苍白或花纹,烦躁或反应差,不想吃奶或吸吮差时,可能是败血症早期表现,要高度警惕,积极治疗。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培养

1.必须用抗菌剂溶液彻底清洁皮肤并干透以后(最好是在皮肤清洁后的30秒)在外周静脉抽取血标本用于培养。

2.对置管患儿同时做外周和导管血培养,血培养瓶需要至少0.5ml血(最好1ml),需用2个培养瓶,一个需氧,一个厌氧。但一般不建议采用,可能导致导管堵塞或血栓形成。

3.除无菌体液细菌培养(血液、尿液、脑脊液等)阳性外,没有任何一项单一的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败血症诊断。

4.细菌培养 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作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送L型细菌培养(注意:血培养阴性不排除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为4%~50%)。

5.大部分血培养在机体感染24~36小时内出现阳性结果。48小时后血培养无细菌生长,败血症可能性较小。李斯特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真菌是例外,它们需要较长时间生长。

6.血培养结果的解释 24~48小时内的纯生长通常提示败血症;如果是混杂微生物、极不寻常的微生物或直到72小时以后才生长的微生物,多提示污染。

附:导管相关性败血症:具备以下几点标准中的任意一点即可诊断:①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菌与外周血标本培养的病原菌一致;②导管尖端培养物进行血培养定量鉴别比外周血标本的菌数落明显增多;③临床和培养明确的败血症对抗生素治疗无效,去除导管后感染控制。

(二)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

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和大肠埃希氏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 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目前高通量技术监测体液内细菌DNA方法也逐渐用于临床,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较高。但这些方法都不能进行药敏实验。对指导抗生素应用存在缺陷。

(三)非特异性检查

联合应用WBC分类计数、C反应蛋白是败血症筛查最好的方法。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总数在提示败血症方面价值有限,因为在许多非感染性因素如颅内出血、惊厥、窒息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总数减少较增多更能预测是否存在败血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更有价值。多次随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有助于败血症评估。

(1)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PMN)为主:

白细胞总数≤3天者>25×109/L,>3天者>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0×109/L;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2)白细胞总数降低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

白细胞总数<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败血症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提示预后不良);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比(I/T比值)≥0.16,提示存在细菌感染。尤其是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较低的情况下,I/T≥0.16则更强烈提示感染。当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超过中性粒细胞总数的5%称为“核左移”现象。

(3)白细胞形态检查:

严重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伴有中毒颗粒、球形包涵体(Dohle小体)、空泡的出现。

(4)淋巴细胞数:

若一直低于1.5×109/L,必须进一步检查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

2.血小板计数(PLT)

PLT≤100×109/L或血小板下降≥30%有意义。但缺乏特异性,也不敏感,一般感染晚期才出现降低。一些病毒感染,无论是先天性(如风疹、CMV、疱疹)还是获得性(如肠病毒),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

3.C反应蛋白(CRP)

细菌或真菌感染时水平升高。

(1)是一种由炎症细胞因子(IL-6、IL-1β、TNF)介导的,在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在组织损伤及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时升高最显著。

(2)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升高的幅度最大,而在慢性炎症中呈中度升高,CRP≥10mg/L为异常;>40mg/L时,可预测存在严重感染或脓毒症。

(3)非细菌感染CRP水平升高:某些病毒感染(HSV脑炎、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或外伤后。

(4)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C反应蛋白在6小时即升高,在感染后36小时达到高峰。由于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只有19小时,当刺激因素有效消除后迅速下降,但目前没有证据支持CRP定期随访可用来评价抗生素疗效和抗生素的使用疗程。

(5)对于开始推测为细菌感染,但在抗生素治疗期间CRP持续增高,应该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性,以及耐药菌或出现并发症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脓肿形成的可能性。

(6)如CRP测定结果48小时内持续保持正常,且无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则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停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注:单次正常的CRP浓度并不能排除感染,因为该标本的采取时间可能在CRP上升之前,因此有必要进行连续检测(间隔24~48小时)。

4.血清降钙素原(PCT)

新生儿生后2天内PCT生理性增高(可达10ng/ml),出生72小时后(早产儿96小时)降至成年人水平(<0.5ng/ml),若考虑细菌感染,建议96小时后行PCT检查。

(1)PCT的代谢动力学:

①快速:感染开始后3小时即可测得,6~12小时后达高峰值;②峰值最高可达1 000ng/L;③半衰期:接近24小时;④不受肾脏功能状态的影响,体内外性状稳定。

(2)PCT是细菌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很好检测指标:

PCT<0.5ng/ml,可排除脓毒症;PCT>0.5ng/ml提示局部细菌感染;PCT>2.0ng/ml提示脓毒症。

(3)非细菌性PCT水平升高:

一些严重的创伤性的情况,虽无任何细菌感染病灶,如在较大型的腹部手术、严重的腹部外伤、需要大量儿茶酚胺的严重的全身性微循环障碍、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胰腺炎或重症肝损伤。对于重症监护室的病程较长的患儿,如果在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则应考虑真菌感染可能,典型的诊断上限值为5.5ng/ml。

(4)PCT评估抗生素疗效:

如果PCT水平在治疗首72小时内下降(一般较前一天下降30%以上,每24小时重复检测PCT直至降至0.5ng/ml),那么一般提示该治疗有效,应该继续使用选定的抗生素。

(5)PCT与CRP的比较:

PCT能区别感染和炎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后PCT出现较CRP早,有效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迅速降低,因此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5.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是体内介导炎性反应的主导因子,是全身性感染的“早期报警”指标,感染开始后1小时即可测得。IL-6以60.00pm/ml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IL-8以220.53pm/ml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72.48%,特异度为80.57%。在炎症早期IL-6、IL-8较PCT、CRP等升高迅速,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监测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对败血症的预后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附:一般来说,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CRP及PCT升高明显,若是严重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偏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CRP及PCT升高不明显,常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四)脑脊液检查指征

1.腰椎穿刺指征(下列3项任意1项) ①血培养阳性(23%的血培养阳性患儿合并脑膜炎);②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示脓毒血症者(高热超过2天,CRP>40mg/L或PCT>2ng/ml);③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2.取脑脊液后2小时内完成检验,否则糖浓度和白细胞计数会下降。通常多数足月正常新生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0×106/L,蛋白<1.7g/L及糖>2.2mmol/L(或>当时血糖的40%)。

(五)尿液涂片及培养

需采用清洁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取尿液标本,仅用于LOS的病原学诊断。非穿刺尿白细胞需>0.2×109/L,细菌数>108/L才能诊断尿路感染。

(六)其他

1.内毒素检测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菌体裂解释出内毒素。

2.G试验

1,3-β-D葡聚糖为真菌细胞壁成分,用于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

3.血气分析

重症感染患儿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一旦BE<-8mmol/L,不仅提示脓毒症,还需要对酸中毒进行纠正。

五、诊断

1.确诊败血症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意一条:

(1)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如果血培养出机会致病菌,则必须于另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临床诊断败血症

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意一条:

(1)非特异性检查≥2条。

(2)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3.疑似EOS诊断

3日龄内有下列任何1项:

(1)败血症临床表现。

(2)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

(3)早产胎膜早破≥18小时。

附:败血症与脓毒症的区别:败血症更倾向于细菌培养阳性者。脓毒症是指表现为败血症样的多系统异常临床表现,实验室非特异性检查项目≥2条阳性,细菌学检查可阴性。

六、治疗

疑似EOS的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用抗菌药物,在2~3日龄排除诊断,则必须停用抗菌药物。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首要的治疗措施。

(一)导管相关血行感染败血症

1.如病原菌为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应拔出导管。

2.如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可经导管使用抗生素治疗,复查血培养如转为阴性,可保留导管。

(二)抗菌药物应用

1.抗生素的选择

血培养结果出来前,EOS初始抗生素治疗必须覆盖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氨苄西林(青霉素)与三代头孢菌素合用是首选;LOS考虑到CONS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经验性选用苯唑西林、萘夫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或者万古霉素代替氨苄西林联用第三代头孢。如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用头孢他啶。细菌培养阳性应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2.推荐疗程

(1)血培养阳性,疗程至少需10~14天;全身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疗程3周;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抗感染治疗48小时后复查血培养应该转阴,持续阳性需要考虑换用抗菌药物。

(2)临床败血症一般抗生素疗程7~10天或CRP正常后2天。

3.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①GBS:首选青霉素或氨苄西林;②李斯特菌:氨苄西林或青霉素;③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直接选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④肠球菌:常选替考拉宁。

(1)青霉素:

每次5U/kg,缓慢静脉注射,间隔时间见表7-1-1。

表7-1-1 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给药间隔表

(2)氨苄西林:

每次50mg/kg,缓慢静脉注射,间隔时间见表7-1-1。

(3)苯唑西林:

每次25mg/kg,缓慢静脉注射,间隔时间见表7-1-1。

(4)万古霉素:

每次10mg/kg,缓慢静脉输注60分钟以上,间隔时间见表7-1-1。

附:万古霉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有持续较长的抗生素效应,具有“窄治疗窗”的特点,血药浓度过低会影响疗效并诱导耐药菌产生,过高又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肾、耳毒性)。因此,用5次后测血药浓度(EDTA管):一般感染,只测谷浓度,在下次给药前30分钟抽血,5~10μg/ml(用于治疗大多数感染);15~20μg/ml(用于治疗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肺炎、心内膜炎、骨或关节感染)。

(5)太古霉素(替考拉宁):

为万古霉素的新糖肽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相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万古霉素更强,不良反应更少。负荷量为第一天16mg/kg,只用一剂,24小时后8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时间>30分钟。

(6)利奈唑胺:

主要作用于G+球菌。抗菌谱近似万古霉素,包括耐万古霉素的一些菌株。早产儿(日龄≤7天),每次10mg/kg,每12小时1次;其余患儿每次10mg/k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时间>1小时。

4.主要针对G-菌的抗生素

①肺炎克雷伯菌:首选美罗培南。②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③革兰氏阴性肠道菌:氨苄西林联合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耐药率也达4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不易进入脑脊液)、美罗培南未发现耐药。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或重症患儿:首选美罗培南。

(1)头孢噻肟:

每次50mg/kg,缓慢静脉输注30分钟以上。间隔时间见表7-1-2。

表7-1-2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给药间隔表

(2)头孢曲松:

每次50mg/k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时间>30分钟。注意点:蛋白结合率高,可能取代胆红素的结合位点;不能与含钙液合用。

(3)头孢他啶:

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尤其好。每次50mg/kg,缓慢静脉输注30分钟以上。间隔时间见表7-1-2。

(4)头孢哌酮-舒巴坦:

不太易进入脑脊液。剂量(按所含头孢哌酮量计算):每次20~40mg/kg,每剂加适量5% GS,浓度≤30mg/ml,用注射泵于30分钟静脉输入。间隔时间见表7-1-2。使用期间每周补充维生素K1 1~2mg;每周监测肝功能及凝血。

(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为8:1的比例结合广谱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对G+菌如GBS、肺炎链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作用。对G-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更强,易进入脑脊液。按哌拉西林量,每次50mg/kg,浓度≤50mg/ml,缓慢静脉输注30分钟以上。间隔时间见表7-1-2。

(6)氨曲南:

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菌的作用强,β-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脑脊液渗透性。适合与氨苄西林联用治疗败血症。每次30mg/kg,缓慢静脉输注30分钟以上。间隔时间见表7-1-2。

5.其他广谱抗生素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通过血-脑屏障少,且有引起惊厥的不良反应,故不推荐用于化脓性脑膜炎。每次20mg/kg,≤2.0kg或>2.0kg且≤7天,每12小时1次;>2.0kg且>7天,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时间>30分钟,浓度≤5mg/ml。

(2)美罗培南:

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本品有如下特点:对G-细菌作用更强而对G+细菌作用稍弱;对肾脏去氢肽酶相对稳定;更易透过血-脑屏障;神经系统毒性低。每次20mg/kg,0~7天,每12小时1次;>7天,每8小时1次。浓度≤50mg/ml。优化方案:前0.5小时给予半剂量,后1.5小时给予剩余半剂量。

(3)头孢吡肟:

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肺炎链球菌、产脓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G-菌(大肠埃希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属等)引起的严重感染敏感,但对MRS不敏感。每次50mg/kg,0~7天,每12小时1次;>7天,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时间>30分钟。

6.主要针对厌氧菌的抗生素

应当使用克林霉素或者甲硝唑。

(1)克林霉素:

主要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抑菌剂。在肺内浓度高,能渗入骨组织,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能用于治疗脑膜炎。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有效;还对厌氧菌,尤其是部分类杆菌属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肠球菌和多数需氧G-菌无效。在生后第1周,5mg/kg,每12小时1次;此后改为每6~8小时1次。每剂加适量5%GS用注射泵于30分钟以上静脉输入。

(2)甲硝唑:

每次7.5mg/kg,每12小时1次,加适量5% GS或NS稀释成浓度<8mg/ml,滴注时间>60分钟。

(三)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1.免疫球蛋白(IVIG)的应用

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差别较大,对败血症患儿是否应用IVIG辅助治疗仍存在争议。可能个体化应用较为合适。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使用:①败血症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②体重<1 500g的早产儿;③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用法和用量也不一致。剂量范围400~1 000mg/kg,应用时间3~5天。目前不推荐预防性应用IVIG。

附:如果第一周血浆IgG水平低于3.5g/L或生后第二周血浆IgG水平低于2.3g/L,败血症发生率比IgG水平高的婴儿高5倍。可输注丙种球蛋白提高血清IgG水平至5g/L以上。在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15~20天之内,如果注射其他防疫针,将使防疫针的免疫作用减弱或消失,使机体得不到足够的免疫能力。因此,建议注射丙种球蛋白1个月后再接种疫苗。

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在粒细胞缺乏败血症患儿,使用rhG-CSF可诱导中性粒细胞数量上升和功能活性增强。用法为:每次5~10μg/kg,SC、IV(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5~20分钟),每天1次,使用后24~48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3.新鲜冰冻血浆

在严重败血症,存在凝血因子异常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5~20mg/kg,能增强患儿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及补充凝血因子。没有凝血异常不建议应用。

4.交换输血

交换输血提供体液因子、血小板,去除一些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纤维蛋白降解物和炎症因子。常选用新鲜全血双倍换血。目前临床证据不足。严重败血症发生渗漏综合征患儿可以考虑血浆置换。

5.营养

败血症患儿通常分解代谢增加,但由于麻痹性肠梗阻、NEC或胃肠炎,故易不耐受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时,由于脂肪在败血症期间常不能耐受,因此,应在感染的最初24~48小时仅使用葡萄糖和电解质。

七、转诊

新生儿败血症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存在下列问题应尽可能转诊:①疑似败血症,但治疗不理想的患儿;②经积极抗菌治疗,临床症状持续恶化者;③出现少见并发症如骨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伴脑积深部脓肿等;④存在休克或内环境紊乱的患儿转诊前应进行积极干预;⑤存在DIC早期表现者。

(尹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