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氏族的由来

第一章氏族的由来

本文开端从赤县神州开始讲起。

说起赤县神州,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

很多历史学家均认为它代表着古中国。

连《淮南子》与《西游记》的两位作者也相信是古华夏的前身旧称,完全可以代表着古华夏地理区域概念。

斗胆说句难以置信的话,若干千年以前,并没有星点中国影子的存在,也不存在古华夏文明,中国也只是日后文明与文明碰撞之后的新产物。

据史料察之整理,今天的中国地理板块是由赡部洲、劳亚洲、欧例伯洲、辛梅利亚洲等多个洲分裂后而合成的,将古中国单方面称呼为赤县神州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称谓。

当时的赤县神州夹存于赡部洲和劳亚洲之间。明面上虽隶属于赡部洲管辖,但实际上却是引不起政治家们半点儿兴趣和重视,是属于那种难以被人所记住的地方。

籍籍无名不说,还是两大洲之间博弈的棋子,也是随时可牺牲可遗落的弃子,属于三不管缓冲地带,因此,战争在这里随时随地发生。

别看赤县神州在当时的存在近乎渺无,可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与诸洲上的氏族文明发展一样,也是从无到有地产生了成千上万个大小氏族部落。

当时在赤县神州大地上氏与族以及各大部落数以万计,绝不虚夸,其中亦是不乏强氏盛族,比如邪马台族、巫族、燧明氏、妖族、魔族、越族、伏羲氏、女娲氏、祝融氏、人氏、天族等等,都是当时势力不可小觑的氏族群体。

它们在赤县神州大地上建立与发展,再而强大起来,无不彰显其雄其势。

这些氏与族各居一方圈地为营,守护着各自的疆域互不干涉和侵犯。

随着发展的趋势和人口的猛增,原有的疆域不够用了,已经难以维持族人的生计。

为了生存,一些部落开始入侵相邻氏族的邻地,胜利者拥有土地,战败者逃避他乡,继续侵略别人故土。

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部落为求自保便与相邻的部落联盟,共同对付外敌的入侵。

于是氏族联盟的形式由此出现并形成。

但这种联盟并不牢固,常常为各自的利益而破裂,相互间发生新的战争。

他们时而联盟,时而开团,时而迁徒,在迁徒和侵战中,有的氏族走向衰亡,有的氏族逐渐强大,这些强大起来的氏族又与周边的氏族联姻,形成以图腾为标识的更加强大的氏族联盟机构。

这些联盟机构又与其他联盟机构结盟,逐步发展成为一超独大的中央氏族联盟,于是完全形成了一超独大独霸的局面,成了必然的趋势!

赤县神州大地上的氏族演义,起先也经历了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时期。

只是随着周遭诸州氏族的影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现象。

在那个时代里的三大陆地上,各洲中,均是以氏族、部族、部落为单位。

其中“氏”为最小,“族”单位最大,“国家”尚未形成。

当时的诸洲上,族取代了氏之后,氏不再是代表某个团体,被彻底地弃之不用。

然而,在赤县神州这片古老原始土地上,却依然同时存在着氏、部、族、氏族联盟、部族、部落联盟、部族联盟。

而最初的氏即成为了某个团体的称号又成为了某个团队首脑的尊称。

后来演变成一个血缘亲人之间隶属于姓的系统称呼。

简单明了地说,是外界对这层血缘关系的联合名号上的一种认可。

在远古时代既是某团体的标识符号,相当于如今通用的“家”,又是对某个人在这个团体里尊称,可理解为这个家里面的“家长”。

到了后世,“氏”才被狭隘地定义为了对个人的尊称。

至于从古流传至今的“某某氏”之类的,都是后来文人断章取义的产物。

可以这样说,氏在那个时代下,在整个社会结构上,处于最基层的单位。

氏里的人数不等,没有标准规定,比如,一个人也可以为一个“氏”;十几人也可以组成一个“氏”;几百个人可以凑合成一个“氏”。

它像“家”一样,有着共同点,就是氏成员必须具备着血缘关系。

换句话说,区分一个氏,是由血缘关系而定,只有血缘一致才能构建一个氏。

所以是最初社会形成的原始“群体”单位。

由于发展需求,氏与氏之间有了联姻通婚式的血缘关系交流和融合,便有了由两个“氏”组成的“胞氏”新称呼。

胞氏的形成代表着氏的变大,不再局限于嫡亲关系,一种联盟形式由此在氏与胞氏之间萌生成长为一种必然的形式。

逐渐发展而下,氏与氏,氏与胞氏,胞氏与胞氏通过不同方式与途径,形成了部,之后,原来的氏被区分开来,一方面局限地变成了一氏之长的尊称,比如天皇氏,人皇氏,地皇氏等等。

另一方面将原本指认为的团体“氏”被新型的称呼而代替,好比部,部落等。

部落的形成和发展当然由两个以上的部来决定的。

根据其发展的规律,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盟或合并,一种新的社会单位称呼形式必然取代旧有的名号,影响后世深远的“族”“氏族”一词也就顺理成章的应运而生。

族与族之间,又形成了胞族,胞族之后,氏族部落,氏族公社,部族,部族联盟等等各类群体单位名称通过各种形式应势而起。

氏越来越小,“族”成了统一且基本原则上的基本单位称号。

氏族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氏族的分化,社会中出现的诸类组织形式表明它扩大的趋势下隐藏了必须解体的危机。

氏族的分化没有破坏氏族的统一。

同一胞族成员之间遵守着"团结互助,平等相处,共同对外"的基本原则。

因此,部落议事会逐渐成为诸多氏族中普遍的权力单位。

它的作用是用来氏族内部或部落内部各氏各氏族各胞族酋长和部落首领之间议事。

通过部落议事会上"统一性"来决定氏族之间的各种问题。

但"部落"不具备作为一个社会权力共同体的特征,不是氏族的自治机构,它的作用仍从属于氏族,职责是服务于各大氏族,仍无法代替氏族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军政体的职能。

面对着大趋所需,面对着社会各类复杂的基本组织,部落联盟出现了,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那个时代原本互不侵扰的局面。

部落联盟的出现,争霸战争不断,在此期间,它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军事民主制政治形式。

军事民主制一方面还保留着部落议事会这个民主机构,另一方面却突出了个人权力,部落议事会从此鸟枪换大炮,升级成“人民大会”。

久而渐渐由部落联盟转换成了“部族”。

“人民大会”变成了“百族会”。由部落联盟形成的各大部族变成了“民族。”

“百族会”被瓦解成“法老会”和“百族会”。

之后,各大民族演化成一个国。从此,国取代了族。

“家”被创造了出来取代了“氏”。

国家的最终出现,宣告了氏族制度的解体和氏族社会的终结,人类进入了新的文明。

在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国家”注定扮演了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阶级产生以及阶级统治的工具重要角色。

“氏”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失去了属于它本有的功能,被后世之人误解成只是对某个人的“礼性”称呼。

孰知,氏于古代文化中,是何等的大放异彩。

从另一角度上看“氏”,它还代表了女性地位。氏初现时期,正是处于女人当家作主母系时代。氏中之长,皆由女人担当。因此演化之后,凡是担任过氏族之长的人,死后碑文都会刻上某某氏,以表其在世的“显贵”身份。

在以下的讲述,赤县神州的文明发展与氏族发展路线大致如上。巫族也好,诸氏百族也罢,都将遵循以上氏族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