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疗愈(阳光践行版):找个心理医生聊聊也没关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感到精疲力竭,总是睡不着”

我想对这两者加以区分。在我使用“诊断”一词时,我想表达的是,你是否符合《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所列的心理疾病诊断标准。我们有时候会感觉非常难过,想找人倾诉一番,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患有诊断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但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在符合某些可量化的标准后才能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也不确定这到底是为什么,但我知道自己总是失眠,在工作时也总会抓狂。我总是感到精疲力竭。医生告诉我,这很可能是由压力造成的,可是这种情况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并且每次都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下周我要做一次大型工作陈述,我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如果我去看心理治疗师,他们会帮助我吗?我会不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如果只参照诊断标准,可能我无法告诉这位患者她正在经历的痛苦叫作重度抑郁症(MDD)。虽然她的许多症状与重度抑郁症患者非常相似,但她已经有两周的时间未出现这种抑郁情绪了,而持续的抑郁正是确诊重度抑郁症的条件。她也没有提到食欲的改变,但却说自己睡不着。根据我们已掌握的信息,这只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尚不能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

这里有必要强调诊断与治疗的区别,因为有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我们只有等到疾病使自己极度不适时才能去寻求帮助。支持这种错误观念的一般是眼里只有钱的保险公司,以及那些水平糟糕、面对患者的求助时只会给出错误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式的咨询师。

我终于决定要找心理治疗师说说我的焦虑和恐惧了。第一次预约时,医生说我只是思虑过重,让我做一些呼吸练习。我告诉他自己以前也做过这些练习,但是没什么效果。当我说这话时,他已经准备离开了。我从未感到如此糟糕,这让我看起来就像个傻子。这好像在表示这些情绪都是我自己编造的,我甚至不该为此烦恼。

不幸的是,这样的例子十分常见,它会阻止患者获得急需且应得的帮助。我总是对我的患者和观众说,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当然,你或许在工作或学业上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你甚至可以顺利完成别人交给你的大多数任务,但是你很清楚自己有些不对劲。如果这意味着你不得不跟自己的保险公司据理力争,或者尝试四五位不同的治疗师,也请坚持下去。

相信我,现在你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终都会得到回报。相信你的感觉,相信你对自身情绪和能力的了解,去争取你所需要的治疗,帮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我们应该坚持的一项原则是,不要只把治疗局限在那些符合某种心理疾病标准的患者身上。如果这样做的话,就是在强迫人们等到真正生病之后再去寻求治疗方案。这是在告诉那些饱受不良情绪困扰的人:“现在你们的病情还不算严重,你们遭受折磨的时间还不够久。”

如果某个腿部骨裂的患者走进诊疗室,医生决不会让他先回去、等到骨折以后再来治疗。心理疾病治疗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