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公无渡河1

黄河西来决昆仑2,咆哮万里触龙门3。波滔天,尧咨嗟4。大禹理百川5,儿啼不窥家6。杀湍堙洪水7,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8,公果溺死流海湄9。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10,箜篌所悲竟不还。


1 《公无渡河》:古乐府名,即《箜篌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其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2 昆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

3 龙门:山名。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

4 咨嗟:叹气声。《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5 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史记·夏本纪》:“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6 指禹专一治水,不顾妻(涂山氏长女)子(启)。《尚书·益稷》:“禹曰:‘……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7 堙:堵塞。《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堙洪水,决江湖而通四夷九州也。”

8 河难凭:《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凭河。”凭河,无舟而徒涉过河。

9 海湄:海边。

10 罥:系。


自齐梁以来,乐府多用赋题之法,然窘束于声律之体,无铺陈之效。太白乐府用汉魏歌行之体,铺张扬厉,而乐府赋题之法亦至此而造极。其对主题的挖掘,也远超前人的同题之作。

此篇原出汉乐府相和歌《公无渡河》,原作仅“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十六字,可以说是很难模仿的。其所渡之河,亦为朝鲜境内一普通河流。太白将之演绎为百余字长篇,将河改为黄河,叙述公强渡黄河而死,这是对原题的一种发挥,是太白古乐府常用的方法。原作为纯粹的抒情之体,此诗则对渡河的情节作了比较具体的描写。开头数句,极写黄河之险,波浪滔天,为害人间,尧帝亦为之咨嗟。继写大禹治理百川,杀湍堙洪水,黄河始治,九州方有桑麻之业。“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这两句是写洪水退去之后的情状。这是第一层。接下来才是所谓“公无渡河”的具体情节。诗中说黄河虽已归流,但河水仍然汹涌,狂痴的披发之叟倒行逆为,强渡黄河,旁人知之而不惜,其妻虽惜之而不能止,终于溺死河水,尸流海湄。接下又说,海中有长鲸百尺若雪山,公尸挂罥于其间,世人虽作箜篌歌而悲公,公终不还也。从这样一个情节的安排,可知李白拟乐府对古乐府的创造性改作。

这一篇究竟有何寓意,历来讨论得不太清楚。萧士赟说是讽刺当天下太平之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陈沆《诗比兴笺》甚至说是“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诸事”,则是无实据的猜想之辞。究竟来说,太白这一篇的真正用意,是将公无渡河这一古题演绎成情节曲折、画面感很强的空前绝后的长篇。但要说他只是在文字上逞功夫,好像也不是这样,似乎有所寄托。我觉得,如果有寄托,萧士赟之论亦可备一说。其实,此诗也有可能因赋题而寄托自己的某种遭遇,其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悲愤的心情。太白一生,掉首狂歌,常悲其志不行,有日暮途穷、倒行逆施之感,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感觉应该是越来越强烈。以此而言,则此诗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太白的一种自我寄托,是对于个体无法自主的命运的悲慨。在《公无渡河》原作中,公渡河而死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偶然性事件。但在李白这首拟作中,狂夫渡河而死则是有着某种寓意的。他究竟因何而强渡黄河呢?其行为看似毫无理性,又仿佛象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某种强烈的个性化的行为。这与李白的形象,其实是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的。所以这首拟乐府所表现的,其实也是一种骚的精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时不偶、愤世嫉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