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重新认识体系
2.2.1 从降维到升维
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传统认识体系的手段——基于还原论的降维解析过程有其致命的局限性。笛卡尔将还原论描述为:“将面临的所有问题尽可能地细分,细至能用最佳的方式将其解决为止。”还原论虽然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方面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但是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分解的过程必然会造成体系整体性与主体之间交互性的流失,即使在后期进行了集成,也不能保证流失的整体性和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得到彻底还原。
这主要是因为还原论是静态分解,其过程影响了体系在时间上的动态演化特征。体系的整体性状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变化的函数,由体系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交互共同决定的。但是,在体系分解以后,各个主体分别设计,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只有在集成后才能建立,因此在体系研制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体系在时间上的动态演化特征是缺失的,各主体的设计特性无法及时映射到体系的整体效能上。
在系统复杂度不高时,降维解析过程造成的交互性与整体性特征损失可以在系统集成验证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修正,或者因为影响小而能够被忽略,从而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系统足够复杂时,降维解析造成的交互性与整体性缺失只能通过原型系统不断迭代、逐渐逼近的方式来逐步弥补,且未必能弥补完整,而且如果实践不充分,也难以发现体系主体之间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涌现,从而对体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有全面的识别和引导。归根到底,还原论是一种通过降维来规避体系复杂性的理论,现在看来是一种对体系复杂性的消极策略。
从印度孟买达巴瓦拉(送饭盒的人)的奇迹中我们发现,每个饭盒在不同的人的手中(做饭、送饭、吃饭等)传递,早10点前妻子把做好的饭装进饭盒,10点饭盒被达巴瓦拉A分区域从各个妻子手中取走,10点半饭盒被达巴瓦拉B分区域集中到最近的火车站,10点40分饭盒被达巴瓦拉C带上火车,10点40分至11点30分饭盒乘火车奔赴各地,11点30分饭盒被达巴瓦拉D从达巴瓦拉C手中取走并再次分拣然后交给达巴瓦拉E的手中,达巴瓦拉E在中午准时把饭盒送到顾客手中;下午空的饭盒又按约定的时间反流程地最终回到各个妻子的手中(见图2.1)。
这是典型的不同主体在时间中构成的一个状态流!
我们所处世界的任何系统都有立体的三维结构,代表了系统在物质与能量上的某一状态,而时间是第四维,在时间维度上,系统表现为状态的持续变化,形成一股连续的状态流。因此,任何系统都可看作系统的特性在时间维度上的状态流,把这里的“系统”扩展为体系的话,便是多主体的物质与能量在时间维度上的状态流,滚滚向前,不断演化。
图2.1 印度孟买的达巴瓦拉(送饭盒的人)
体系在复杂性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成系统的分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与适应性。霍兰在《隐秩序》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这一著名论断,而体系的协同与适应是由体系内主体之间随时间变化的流程来表达的,是一种时间的升维,所以只有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才能更全面地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