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五大观念”看中国数字化的发展机遇

历史观:新一轮历史机遇开启跨越式发展新征程

纵览人类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革新和进步、文明中兴和国家强盛都与技术创新、生产力变革息息相关。历史上,荷兰抓住海上贸易、英国抓住工业革命、美国抓住现代科技先后成为世界强国,而一直具有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的中国却与这些重大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在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比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欧洲航海家要早半个多世纪,但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真正“走出去”,反而在此后的多年内处于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状态。与此同时,荷兰、英国、美国则抓住航海大发展的机遇,陆续接棒海权,创造了国家的繁荣。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时,英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处于康乾盛世、手工业和农业高度发达时期的中国则陷入马克思所说的“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之中,又一次错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重大机遇。可见,当历史出现大变局、进入转型期时,我们应当变则变,否则昔日的辉煌很可能成为最大的负累。

20 世纪80 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3个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不断推动新时代的到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崛起加快了数字社会的形成,为亿万网民带来新的便利和幸福,信息社会逐渐呈现出大网络、大连接、大系统的趋势。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交叉融合,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线上与线下的边界逐渐消失,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数字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信息化、网络化中的世界进一步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向智能化迈进。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影响国家间博弈和国际力量对比演化的关键因素。各国高度重视并积极部署数字化转型工作,我国已系统谋划并做出战略布局,就信息化发展、网络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网络空间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系列谋划和部署,旨在抓住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掌握发展主动权,力争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显著提升得以继续。

安全观:第五域空间拓展加剧国家安全战略竞争

从空间角度看,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疆域——网络空间,并使其成为继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之外的第五域空间。福柯指出,空间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中都极为重要;空间在任何的权力运作中都非常重要。麦金德的陆权论、马汉的海权论、杜黑的空权论及奥伯格的天权论都描绘了空间拓展与权力扩张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今,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等的诞生与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企业生产经营、国家内政外交的新平台,也成为各种资本角逐、权力斗争的新场域。

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强渗透性,网络空间对陆、海、空、天形成全方位的覆盖,政府、军队、企业、机构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开始向网络空间集中和叠加,并对网络空间进行重构,使网络空间逐步成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维度利益于一身的力量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日渐增强,经济民生、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映射或延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的论断,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开始真真切切地成为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空间中,主权国家在现实社会中所开展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协同、文化交流、军事拓展、外交合作等种种行为均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在传统领域国家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迁移到网络空间的政治抹黑、外交施压、军事威慑、渗透攻击等主权国家行为层出不穷,这些行为在加剧国家间网络关系紧张的同时,给全球治理带来全新的挑战。

由此,各国纷纷出台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围绕网络空间国家利益、主权安全的博弈和斗争逐步成为国家间竞争和博弈的热点领域,提高数字治理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强化网络空间的军事威慑、加强国内网络安全防护和构筑网络空间主权保障体系等,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稳定对于网络空间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全与战略稳定永远是国之底线。

发展观:第三次技术浪潮助推网络空间迅速崛起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和改变是渐进式的、碎片化的和微粒化的,单个物品或人的活动轨迹可以被记录、被追踪、被还原,整个社会进入以单个个体为粒度的“微观世界”。网络的这一“去中心化”特征对原有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快了社会文化的改变及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此同时,包括地域界线、国籍界限等在内的众多限制被打破,社会阶层可以实现快速转变,改变了人们的很多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新的、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信息技术催生的“第三次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文化和关系,构建了一个与物理空间平行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空间这一平行世界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普及。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的特征,将陌生人通过彼此共同认识的人连在一起,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例如,哈贝斯用“公共领域”这个概念来描述网络:网络是一个全景式的公共领域,每个人都表现出对“新奇信息”的渴望,每个人都是事件的消费者。随着自媒体的兴盛与发展,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去中心化、全球化、无标度、隐匿性,网络传播的这些特征和优势,在方便人们联系、加速信息传播,以及推动世界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可以参与”的“地球村”的同时,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罪恶行为和其他负面事项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欺诈、赌博、谣言、恐怖主义等有害信息也借助网络空间大肆传播,给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的弊端和益处。我们既要看到网络空间的相关问题是现实问题的映射,又要认清网络技术在放大问题、扩散风险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既要运用传统思维加强线下问题疏导和治理,又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创新规律,善用互联网思维治理触网问题;既要发挥政府在数字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研究团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网络发展和管理,实现数字治理的“全民参与”和多元协同。

全局观: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助力中国梦伟大进程

从发展角度来看,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持续渗入传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构建了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网络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中国数字化转型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在数字基建方面,“新基建”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上,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更具科技元素、数据元素和智能元素,是基于信任和安全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揭开了文化和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序章。在数字经济方面,信息化在培育新动能、探索供需对接新路径、助力产业链升级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和关键支撑。同时,数据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分析和应用大数据,数据要素的价值被不断挖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得以提升;同时,围绕数据从创造、收集、加工到应用延伸形成新的产业链,有效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社会方面,互联网促进灵活就业,助力民生服务,不断提升社会福利,释放数字红利。在数字政府方面,新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机遇期已然开启。从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到交通预测精准调控,大数据让各级政府的“大脑”变得更加“智慧”,让办事更加高效、便利,让扶贫变得更加精准、精细,让生态保护变得更加心中有数。在网络文化方面,互联网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渠道,成为不同群体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产物,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成为数字文明的表征。

围绕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亿万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的中国,面对新使命、新阶段、新机遇,将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不忘初心,众志成城,向着实现数字中国的美好明天奋勇前行。

治理观:互联网全球治理变革体现共治共享

近年来,国内、国际上,新技术新业态迭代加速,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的关系愈发紧密,一个新的数字社会已经形成。在现实世界问题数字化的同时,数字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黄赌毒、网络暴力等乱象时有发生,网络空间主权、数据跨境流动、全球数字鸿沟等问题亟待回应。由于网络空间互联互通的属性,网络空间治理天生就是一个全球治理议题。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新需求,就必须依靠全球各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共享,网络空间的本质是互联互通,谱写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未来,需要合力、秩序和信任,这些都离不开数字治理。然而,如果脱离了国情和文化等来讨论数字治理,数字治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历史机遇到空间安全,从数字社会的崛起到大国博弈,中国数字化发展秉持“和合文化”精神,反对零和博弈思维,致力于创造全球融合的数字化共生世界。在中国文化和价值的指引下,数字治理也应当践行“公善”的伦理价值,集合各主体的力量,通过共生、共商、共治,实现共享、共赢、共荣。

网络空间问题和发展需要共治共享。我们在数字社会中共同生活,面临共同的网络威胁,需要共同协商和应对。正如郝叶力将军所言,共生的价值观解决的是“治理理念”的问题,共同的安全观解决的是“治理依据”的问题,共商的治理观解决的是“由谁治理”的问题,共赢的发展观解决的是“如何治理”的问题,构成了完整的治理链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发展、造福全球亿万网民是中国发出的倡议。但这不只是中国一方的责任,还需要各国政府、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笔者期待全球各国和各方力量秉持开放精神、包容胸怀,共同致力于国际网络问题的治理和公正网络秩序的构建,共同铸就一条通往人类繁荣的共生之路、共治之路和共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