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集成电路封装形式由传统的两边端子引线型(如DIP)、四边端子引线型(如QFP、TSOP等)发展为平面阵列端子引线型(如PGA)和平面阵栅焊球或凸点引出型(如BGA、CSP等);芯片端子引出由金属引线(如金丝)发展到焊料微球和金属凸点,大幅缩短了信号传输距离,提高了传输速度;由单个芯片封装发展到多个芯片封装,由单层多个芯片封装发展到多层多个芯片封装。在多个芯片封装基础上,发展了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a Package,SiP)和晶圆级封装(Wafer Level Package,WLP)等先进封装技术。SiP不但可将同一类型的多个芯片封装于一体(Multi Chip Package,MCP),还可将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多个芯片封装于一体,芯片之间可以进行信号存取和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具备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WLP首先对整个晶圆进行整体一次性封装,然后将封装的集成电路进行切割,形成单个封装电路,与单个芯片封装相比,封装密度显著增加,封装尺寸显著缩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原先分工明确的前道(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业)、后道(集成电路封装业)和组装(PCB产业)的上下游关系越来越紧密,分工界限日趋模糊,目前已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产业。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业已迈入高密度电子封装时代,同时带动了PCB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集成电路特征线宽越来越窄(目前已经达到7nm/5nm水平),集成电路封装尺寸越来越小,厚度越来越薄,封装结构日趋复杂。
先进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主要基于四大关键技术,即高密度封装基板技术、薄/厚膜制作技术、层间微互连技术和高密度电路封装技术。其中高密度封装基板技术占据着核心地位。高密度封装基板分为无机基板和有机基板两大类。无机基板主要指的是陶瓷基板,它具有热导率高、模量高、热膨胀系数低等特点;有机基板则是以有机树脂与玻璃布复合材料或有机薄膜为基材,采用积层多层布线和多层压合方式实现高密度多层布线,具有电绝缘性能好、介电常数低、质量小、制造成本低、易实现多层化、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等特点。与无机基板相比,有机基板获得了更普遍的应用。无论高密度多层封装基板,还是芯片表面积层结构的多层布线,都是通过层间微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光敏性绝缘树脂作为绝缘介质层,导体金属作为信号传输层,经过光刻工艺形成多层微互连结构;将多层基板表面的微焊盘与芯片积层表面的微凸点/焊球精确对准,或者将多层基板表面的微凸点/微焊球与芯片积层表面的微焊盘精确对准后,经波峰焊实现电气连接。同时,高密度电路封装技术(包括环氧塑封、环氧底填、导电胶接、导热胶接、芯片黏结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封装材料是封装技术的基础,对封装基板制造、薄/厚膜制作、层间微互连和高密度封装等都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封装材料主要包括无机封装材料和有机封装材料两大类。无机封装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如金丝、导体铜箔、焊料等)和陶瓷材料(如陶瓷基板等)。目前,有机封装材料的种类最多、使用量最大、应用面最广,主要包括:①封装基板材料,用于搭载集成电路芯片,分为刚性封装基板和挠性封装基板两种;②层间互连用光敏性绝缘树脂,主要用于集成电路芯片表面上的多层互连布线、凸点制作、芯片黏结等,如光敏性聚酰亚胺树脂(Photosensitive Polyimides,PSPI)、光敏性苯并环丁烯树脂(Photosensitive Benzocyclobutene,PS-BCB)、高耐热黏结胶膜、光刻胶及高纯化学试剂等;③高密度封装材料,主要用于保护搭载在基板上或固定在引线框架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如环氧塑封料、环氧底填料、芯片黏结胶膜、导热黏结材料等。
本书共7章,系统介绍高密度集成电路有机封装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及典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高密度集成电路有机封装材料引论、刚性高密度封装基板材料、挠性高密度封装基板材料、层间互连用光敏性绝缘树脂、环氧树脂封装材料、导电导热黏结材料、光刻胶及高纯化学试剂。
本书由杨士勇编著。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洪伟杰、胡爱军、张浩洋、何建君、杨海霞、王立哲、袁莉莉、赵晓娟、王志媛、吴子煜、范圣男、赵炜珍。其中,洪伟杰、胡爱军编写了第1章,张浩洋、胡爱军编写了第2章,何建君、杨海霞编写了第3章,王立哲、袁莉莉编写了第4章,赵晓娟、王志媛编写了第5章,吴子煜、杨海霞编写了第6章,范圣男、赵炜珍编写了第7章。全书由杨士勇统稿、定稿。
本书适合微电子制造与封装、高分子科学、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士勇
2020年11月11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