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两大趋势,七种原罪
总的来看,事物的两面性构筑了人间百态。人性也可以一分为二,如阴与阳、善与恶、美与丑等,找到很多相互对立冲突的两面性。不过,对于广告人来讲,应该掌握的人性的基本机理是两大趋势、七种原罪。
两大趋势是指趋利和避害。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人性的两大趋势,一是得到更好的,二是规避更糟的。趋利避害的核心是什么?好的,我要更多;坏的,我要规避。
于是,广告人的基本任务就是承诺给予更多美好或规避所有风险。例如苹果的“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里”,就是承诺一种便捷的美好;而加多宝的“怕上火,喝加多宝”,则是规避一种具体的困境。
趋利——承诺美好。给你一个只需30秒就能斩获1000万元的财富机会,你愿意要吗?如果这个机会是真的,那么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挤破头去争取,这就是趋利。趋利的核心是“利”要真实,因为消费者不是傻瓜,只有真实的“利”才会获得粉丝的拥戴,这也是互联网中常说的“创造价值”。
避害——规避风险。每个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所以生物有极强的求生本能。从求生本能衍生出来的就是规避风险的天性,惧怕的情绪也由此产生。如果对你来说“胖”是“害”,那么减肥产品就是避害的利器。规避风险,也是消费者非常基础的心理诉求。
基于以上两大趋势,我们基本上可以掌握人性的轮廓。然而,走近人性,我们还可以继续细剖,延续七种原罪的模型,为文案写作建立基本的逻辑框架。
一为贪。贪吃、贪便宜等都属于“贪”。电影《华尔街之狼》揭示出金融界的贪婪野心,让人们看到了贪欲的罪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人性的贪恰恰要两者兼得,十全十美。因此,广告文案会承诺“既可以××又可以××”,或承诺“花一元钱得到超值的体验与享受”,这就是切中了人性中“贪”的弱点。
二为厌。喜新厌旧。对于陈旧的事物,我们往往会觉得腻了、烦了、厌了,觉得没有新鲜感。如果某种产品能带来一种新颖的体验,它就更容易给消费者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例如,“洗了一辈子头发,你洗过头皮吗?”就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激发了消费者想尝试一下的欲望。
三为懒。闲散是人类原始的基因。《人类简史》提到,智人时代的人类除了集中打猎,其余时间都在聊天及休闲,可见懒是写在人类骨子里的基因。所以针对懒,人类发明了很多产品,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理念:躺着就能获利。例如,有的产品名就以“懒”命名,“懒人阅读”“懒人听书”“懒人英语”,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资讯服务。著名男装品牌海澜之家的广告语是“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就够了”,够不够懒?但是它足以解决男人的问题了。
四为妒。嫉妒也是人类的天性,它源于生物的求偶本能产生的比较心理。在求偶背后有一个基础逻辑:获胜者得到优先择偶权。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需要在求偶中与对手竞争,有的比歌喉,有的比武力,有的比速度,总之都要比较,而比较会产生嫉妒心理。大量的广告作品运用了产品的比较、用户体验的比较、使用效果的比较等,将人类天性之中的“妒”释放出来。
五为怕。恐惧心理。你怕蛇吗?你怕穷吗?你恐高吗?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于某种事物的恐惧,恐惧也是让消费者竖起耳朵的“诱饵”,利用恐惧心理更是广告中常见的方式。“你知道××可能导致××吗”这种句式被反复使用,因为它极易唤起消费者的恐惧情绪。“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就是对恐惧心理的利用;“别让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却留不下你”也塑造了一种令人害怕的结果。利用恐惧心理就是放大痛点,向人们呈现一种难以接受的事实,将“怕”转化为购买力。
六为色。一个正常人对于异性的性特征会有一种天然的注意力。利用男性对女性的这种注意力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是一种传统的广告逻辑。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在女性成为当下传播环境中的消费主力军之后,男性明星越来越受到品牌主的喜爱。女性具有消费话语权,品牌主自然利用男性明星“斩获”女人心,促进品牌及产品的扩张。
七为执。执就是“我执”。“我执”为佛教用语,是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每时每刻的情绪、念头、感官,以及无穷无尽的理想、欲望等,都属于“我执”的范畴。理想自我,也是“我执”的一部分。广告常常为消费者塑造一种理想自我,以满足其“我执”的需求。例如,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利用“情怀”塑造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理想自我,让消费者成为“天生骄傲”这一价值观的粉丝,继而实现其商业诉求。在国内营销人中,一手缔造了背背佳、好记星、8848等著名品牌的杜国楹可谓此中高手,他切入不同的消费群体,塑造鲜明的形象,抓住的就是人们对于理想自我的执念。
两大趋势、七种原罪,是人性的基本机理。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能找到洞察的入口,庖丁解牛,摸索出消费者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