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必修课:医生与你面对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专栏二 母乳喂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陈丹

卓正医疗儿童保健、儿童语言专科咨询医生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

001 孕期,身体为哺乳做好了哪些准备

妈妈孕育宝宝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从知道怀孕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宝宝健康出生,准妈妈们会定期产检,合理搭配餐食,注意休息,也会留意非常多的“胎教”信息等。

我发现,准妈妈很少主动询问母乳喂养的问题。当宝宝呱呱落地后,事情一多,时间一紧迫,新手妈妈在面对母乳喂养时就可能会有些手足无措!配方奶粉,也很容易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

请准妈妈先想一想,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和处理一件事的话,我们一般会怎么做?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件事,然后理性地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件事,该做哪些准备,对吧?那么,回到母乳喂养上来,准妈妈有没有了解过乳汁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对于我们自己和宝宝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准妈妈了解到,在孕期,身体已经为哺乳做好了准备,准妈妈就会信心大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担忧,要知道,健康的新生儿是有能力含接妈妈的乳房并通过吸吮来获得乳汁的,大自然早就为他准备好食物了。

母乳喂养虽是最自然的喂养方式,但实现成功的母乳喂养也并不简单,对于新妈妈来说更是一门全新的功课。如果您是一位准妈妈,我想问您,母乳喂养,您是否准备好了?

也许您还不确定,但其实您的身体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产乳汁的“工厂”——乳房,我们来看看它为母乳喂养做好了哪些准备。

怀孕后,准妈妈身体的激素水平会逐渐升高,在怀孕第3~4周、可能有些准妈妈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的情况下,乳房就已经在孕期激素的作用下悄悄地开始发育了,细心的准妈妈会注意到乳房在慢慢地增大,乳晕部位颜色也会变得更深,还有的准妈妈在孕后期乳房可能会有轻微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其实这些信号都是在提醒我们:乳房正在为哺乳做准备。准妈妈的乳头上大约有4~18个输乳管开口,输乳管从乳腺组织出发,在乳晕下汇合到乳头,它们在乳晕下的位置表浅,因此,宝宝要含住乳晕并挤压乳晕,才能有效地吸出乳汁。如果宝宝只是吸吮乳头,那么只能吸出少量的乳汁,还会弄疼妈妈的乳头,这是不正确的吸吮姿势。

准妈妈可能会好奇:当乳房准备好之后,乳汁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啊,在孕16周左右,乳房中的泌乳细胞就开始分泌乳汁了;在孕后期,初乳已经在准妈妈的乳房中,随时待命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准妈妈在孕晚期可以看到乳头上有一些乳白色或黄色的乳痂,甚至在挤压乳房时可以看到少量乳汁。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经医生允许,我们不建议准妈妈挤压乳房。

现在我们了解了乳汁产生的场所——乳房,和乳汁产生的细胞——泌乳细胞,它们在孕期就已经为宝宝出生后的母乳喂养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只要经过怀孕、分娩,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动为宝宝准备好口粮,并储存在乳房里,安排得刚刚好。可能有些妈妈会问:“我的乳房小,会不会产奶不足?”不用担心,乳房的大小跟妈妈的产奶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产生乳汁的细胞是泌乳细胞,而乳房的大小主要由胸部的脂肪含量决定。只在少数情况下,如妈妈生病或在分娩过程中有特殊情况,才可能会影响到乳汁的生成,若发生这种情况则需要医生的评估来指导母乳喂养。

002 “过来人”说分娩后的两三天内“没有奶”,这是真的吗

如果准妈妈询问“过来人”的哺乳经验,很多“过来人”会分享这样一个经验: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内几乎没乳汁,或者好不容易才挤出几滴乳汁,这时妈妈乳房没有涨奶的感觉,宝宝也睡不踏实,总是要吃奶,全家都着急。过了这两三天,妈妈开始觉得乳房涨了,家里人和妈妈都感觉是在“下奶了”。这样的一种经历,经常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乳汁在生产两三天后才有,需要先准备配方奶粉。其实,这并不正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宝宝出生前,初乳就已经在准妈妈的乳房中了,那么,妈妈分娩后两三天乳房不涨,手挤时很难看到乳汁,是没有奶吗?其实啊,初乳量少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首先,初生婴儿的胃只有一颗小樱桃大小,初乳量少和宝宝的胃容量是匹配的;其次,初乳营养浓缩,能够满足初生婴儿的生存需要,黏稠且富含免疫球蛋白的初乳为宝宝的肠道涂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抵抗感染的免疫膜,并刺激宝宝产生第一次大便;最后,初乳量少、黏稠,适合刚出生的,吸吮、吞咽、呼吸还不稳定的新生儿学习怎么吃奶,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可不要认为初乳量少就是“没有奶”或“奶不够”,而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粉。

产后48~72小时乳汁量突然增多,也就是所谓的“下奶了”,这时候的乳汁是过渡乳,乳汁内的糖和脂肪急剧增加,乳汁颜色可能比最初的要白,由于乳汁量大幅增加,妈妈通常在这个时候会感到乳房肿胀,觉得乳房热热的、沉甸甸的,用手挤时也容易看到乳汁了,这时大家经常会说“终于下奶啦”!

我们了解了乳汁生成的过程,也了解了初乳在孕期就存在于妈妈的体内了,大家需要记住的是,每个妈妈乳汁量增多的时机可能会有差别,在正常情况下,大量乳汁分泌的现象出现在产后48小时,也就是产后2天左右,最晚一般不会超过4天。

003 提高泌乳量的关键

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常常会担心乳汁产量不足,不能喂饱小宝宝。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产后乳汁分泌的生理过程,帮助大家明晰泌乳量提高的关键时间,掌握提高泌乳量的方法,帮助大家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前面我们讲到,产后48~72小时,泌乳量开始明显增加。产后10天乳汁分泌逐渐稳定,此后的乳汁被称为成熟乳。研究发现,这个阶段乳汁的多少,主要不是由妈妈决定的,而是由宝宝决定的。这个阶段乳汁的分泌已经由妈妈身体的激素控制转变为由乳房自主控制了,也就是说,宝宝从乳房里吸吮出多少乳汁,决定了乳房的泌乳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宝宝通过吸吮给乳房“下订单”,乳房根据“订单”来生成乳汁。有些母乳喂养的妈妈早期会有溢奶,过了一段时间后溢奶不明显了,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泌乳量减少了。其实不必担心。因为乳房刚开始的产量,由妈妈身体内激素促发,有可能会超过宝宝的需求,妈妈的身体往往希望多备些粮食给宝宝。但是一直多备,也不是乳房“想”要的,如果宝宝的体重及精神状态良好,出现溢奶减少的情况,恰好说明妈妈的泌乳量与宝宝的需求量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妈妈是通过来自宝宝的反馈——吸吮调整到平衡状态的。

借用一句总结得很好的话:母乳喂养由婴儿主导,婴儿主导的母乳喂养是母婴的舞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母乳喂养遇到困难或宝宝吃不饱时,经常会在妈妈身上找原因,例如,妈妈吃得不够多啦,没喝开奶汤啦,没找催乳师按摩乳房啦……现在通过对泌乳生理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最好的催乳师是我们的宝宝!

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月,通过频繁地吸吮,给妈妈的乳房足够的信号对未来泌乳量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添加配方奶粉,即使是少量地添加,也会减少宝宝对乳房的吸吮,影响泌乳量。

我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宝宝进入猛涨期,有几天出现频繁吸吮,其实,这是宝宝给妈妈身体的信号——我需要更多的乳汁了,如果不加干涉,通常几天后会再次进入“供需平衡”期。但是如果这时家人怀疑妈妈泌乳量不足就给宝宝添加配方奶粉,认为只添加一点点没有关系。但是,增加配方奶粉,势必导致吸吮减少,一旦妈妈的乳房获得吸吮的刺激减少,乳房“工厂”收到的“订单”会减少,乳房就不会增加泌乳量顺应宝宝的发育需求,泌乳量就真的减少了。

004 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第一个秘诀——肌肤接触

我们已经知道,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是分娩后的前三天,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会让您的母乳喂养事半功倍。一旦错过关键期,妈妈们就可能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去克服本不该出现的困难。

大量研究发现,肌肤接触的益处非常多,包括稳定宝宝的心率、呼吸、体温,减轻宝宝的压力等。增加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会大大增加母乳喂养成功的可能性,延长哺乳时间。分娩后前两个小时是宝宝自主含乳的黄金时间,这个时候的新生儿机敏、清醒,将其放在妈妈胸口的时候,他能够自主寻找乳头,顺利含接乳房。这样的产后肌肤接触为进行第一次母乳喂养提供了机会。

说到这里,新手妈妈们可能会问,怎么做才算是肌肤接触呢?宝宝出生后妈妈跟他碰一下脸,就让宝宝睡到一旁去,这算是肌肤接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新生儿情况良好,应立即将其擦干,放在妈妈胸前,用被子或衣服把宝宝和妈妈一起盖住,让只包着尿布的宝宝胸对胸贴在妈妈裸露的胸前,手臂自然放在两边,肩膀接触到妈妈的胸部,宝宝的头要转向一侧以防止鼻子被堵塞,在这样的肌肤接触下,妈妈的乳房散发出的气味会吸引宝宝,使得视力还不太好的新生儿可以顺利找到乳头。

具体地说,宝宝是怎样寻找乳头的呢?宝宝会扭动四肢、身躯和头部,逐渐向乳房靠近,这时妈妈可以用腿或手给宝宝的脚提供一个支撑,当他的下巴贴近乳房时,嘴巴就会向上张开然后大口含住乳房,此时宝宝含住的不仅是整个乳头,还有大部分下乳晕。这是一个婴儿自然含接的过程,将新生儿放到母亲乳房上,然后经过30~60分钟的时间,宝宝才能真正吸吮到乳汁。乳晕上蒙氏腺体的分泌物有抗菌作用,所以妈妈的乳房在每次哺乳前无须特别清洁或消毒。

在给新生婴儿做肌肤接触时,妈妈要做的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就像以后看着他学步、跌倒,再慢慢走稳,又或是看着他牙牙学语,慢慢发出可爱又亲切的语言一般,妈妈要做的就是耐心和给予机会,毕竟宝宝可能需要1小时的时间才能爬上妈妈的乳房。有过自主寻乳且顺利含接乳房经验的宝宝,之后的哺乳也会比较顺利,而目睹宝宝自主寻乳的过程,对整个家庭而言,更是一种奇妙又幸福的经历。

005 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第二个秘诀——正确含乳

门诊上,很多新手妈妈会告诉医生,“宝宝一直在吸,但是还是没有多少母乳!”或者说宝宝“吸得太多了,乳头都被吸破了!”这样的情况让妈妈们感到很困惑,大家都说要多吮吸,但宝宝吮吸越多乳头就越痛,宝宝也会越哭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评估一下宝宝的含乳是否正确。正确含乳是有效吸吮的前提,也是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第二个秘诀。

在前一节中,我曾提到过,如果新生儿有自主含乳的机会,那么这段成功经验会为宝宝正确含乳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宝宝没有自主含乳的经验,爸爸妈妈也不用着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引导正确含乳。

有些妈妈会觉得奇怪:宝宝不是生下来都会吃奶吗?是的,母亲为新生宝宝带来了初乳,新生宝宝也自带了觅食的本能——自主寻乳和吸吮反射。那为什么还需要了解怎样正确含乳呢?这是因为宝宝虽然具备了能力,但跟妈妈之间的互动还需要时间来磨合。

母乳喂养,我们倡导婴儿主导。但是,这个过程是母婴之间的舞蹈,如果在母乳建立之初的关键时期,妈妈或家人因为不了解正确的含乳技巧,或者使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所谓的“催奶”,那便很可能导致宝宝没有学会正确含乳。

正确含乳的前提是,妈妈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哺乳姿势,如摇篮抱、橄榄球抱、侧卧式等。哺乳是一件身心愉快的事,应该全身心放松,妈妈和宝宝都要享受其中,这个时候妈妈一定不要有“牺牲自己没关系,只要宝宝吃到奶”的想法。妈妈一天的喂奶次数最高可能会达到12次甚至更多,如果姿势不舒服,妈妈的身体会很难坚持下去,而且会影响催乳素的分泌水平,导致泌乳量降低。

以最常用的摇篮抱为例,我们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婴儿的头和身体要成一条直线,脸、胸部及腹部在同一平面;二是“肚子贴肚子”,如果宝宝和妈妈没有“肚子贴肚子”,那宝宝可能需要扭头才能含到乳晕,这会导致宝宝吸吮难度加大,吞咽也会不舒服,还可能影响宝宝呼吸,表现出来就是宝宝烦躁、哭闹,此外,还可能导致妈妈的乳头疼痛。

怎样才是正确的哺乳姿势呢?如图2-1所示,宝宝的脸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妈妈用手托住宝宝的头、颈和臀部。不要限制宝宝的头转动,这会影响宝宝自己转动头来调整吸吮位置。

图2-1 摇篮式哺乳

还有一种舒适的哺乳姿势——半躺式哺乳,如图2-2所示。妈妈舒适、放松地斜躺,用手轻轻护住宝宝,宝宝面对妈妈并与乳房相贴,利用重力自然含接乳房。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宝宝至少有一只脚下有支撑物,可以是妈妈的腿、手或枕头等。半躺式哺乳可以让宝宝自己寻乳并含上乳头,建议妈妈们尝试一下这种舒适又自然的喂养姿势。即便不在哺乳时,妈妈也可以和宝宝这样肌肤接触以增进感情。

图2-2 半躺式哺乳

在宝宝含乳的过程中,妈妈最好一开始就引导宝宝有效含乳。可以轻柔地用乳头逗弄宝宝的上唇或鼻子,如果先挤出几滴奶,宝宝的兴趣会更大,这时宝宝通常会张开嘴巴,从而迈出有效含乳的第一步。

当然,如果这一招不见效,妈妈也可以让宝宝的下嘴唇或下巴触碰乳房,当宝宝张大嘴,舌头处于下方时,轻快、果断地引导宝宝含上。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把乳房强塞给宝宝,而是要让宝宝在贴近乳房的过程中顺势含接。在确保宝宝的后脑周围没有障碍物的前提下,宝宝就可以自主地控制头部,自学舒适含接。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捏起乳头送到宝宝嘴里。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弯曲形成“C形手”在乳房中部位置支撑乳房,因为宝宝通常是下巴先接触到乳房的,并以此作为一个支撑点牢固地靠到乳房上,如果妈妈的手指妨碍了宝宝的下颌运动,那宝宝就无法正确含乳了。

含乳成功后,我们会发现宝宝其实是不对称含乳的,即含住的下乳晕更多,这样能够吸吮到更多的乳汁。在正确含乳时,宝宝含住的不是乳头,而是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宝宝的下唇是外翻的,这样的含乳也叫作“深含乳”。在深含乳时,妈妈乳头的位置在宝宝口腔软硬腭交界附近,这是一个舒适区,因此无论喂多久,妈妈的乳头也不会痛,更不会破损。如果含乳浅了,妈妈的乳头在宝宝的牙龈或硬腭位置上,自然会很痛,乳头也容易被咬破,而且宝宝虽然用力地吸,但吸到的乳汁却并不多,这不仅会让宝宝吃不饱,还会导致妈妈乳房中的乳汁无法有效移除,最终影响宝宝的体重和妈妈的泌乳量。因此,正确含乳和有效吸吮对母婴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需要提醒新手妈妈的是,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由于乳头非常敏感,即使正确含乳也可能会有一些疼痛的感觉,但一般在30~60秒就缓解了,如果持续疼痛,则建议重新调整含乳方式。

我们一直强调,母乳喂养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如果您和宝宝的哺乳过程愉快、放松,宝宝吃奶后满足,体重增长良好,那么即使您的宝宝没有像我上面描述的那样吃奶,也无须担心,哺乳没有所谓的“标准姿势”,只有母乳喂养出现状况时,我们才关注含乳的问题。

006 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第三个秘诀——有效且频繁地吸吮

除了肌肤接触、正确含乳,成功实现母乳喂养还有第三个秘诀,那就是有效且频繁地吸吮。

宝宝的吸吮是怎么影响妈妈分泌乳汁的呢?这得从乳汁生成的神经反射来解释。宝宝的吸吮会刺激乳头附近的感觉神经,然后由感觉神经将信息传送到妈妈的大脑,促进催乳素的产生,催乳素水平增高会促使乳汁全天候持续分泌。通过宝宝吸吮,大脑还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这种激素可以让乳房出现喷乳反射,也就是出现俗称的“奶阵”,从而促进乳汁从乳房转移至宝宝。乳房被移除的乳汁越多,母体分泌的乳汁也会越多,让宝宝有效且频繁地吸吮或经常使用吸奶器吸出乳汁,都会刺激妈妈的身体产生更多的乳汁,这就是为什么双胞胎甚至三胞胎的妈妈同样有能力分泌足够的乳汁来喂养宝宝。当宝宝吃奶量减少时,吸吮的次数也会减少,大脑这个“总司令”就会下调泌乳量。

由此可见,宝宝的吸吮是让妈妈泌乳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新生儿时期,尽量不要限制宝宝吸吮,以达到最好的“催乳”效果!

不过,一定要确认宝宝的含接和吸吮是有效的,不正确的吸吮动作只会让乳头水肿、疼痛,乳汁无法充分排出,泌乳量也不会增加。如果宝宝不在身边,也建议宝妈每2~3小时挤奶一次以维持泌乳量,一般建议挤奶时间每侧15分钟左右。

频繁地吸吮,除了可以让宝宝为自己寻得足够的“粮食”,同时还是缓解妈妈生理性乳涨的最好方法。很多产后妈妈有过这样的体验,分娩后2~3天,已经“下奶”的乳房会突然肿胀,严重时还硬邦邦的,疼痛感也非常明显,甚至引发了乳腺炎。通过宝宝有效吸吮移除乳汁,能够有效缓解妈妈的不舒服。

如果出生后被迫母婴分离,一定要在产后最初就用手挤出初乳,如果妈妈身体允许,最好在分娩后1小时内开始手动挤奶,最迟也不要超过分娩后6小时,夜间也同样需要定时挤奶来移除乳汁。因为分娩后的最初几天初乳量少,用吸奶器吸,母乳会很容易“消失”在吸奶器里,因此建议手挤,再用医用针管或小勺来收集初乳。

很多妈妈还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妈妈是剖宫产,是不是产后前几天会没有乳汁或乳汁量很少。其实无论剖宫产还是顺产,妈妈们都经历了同样的孕期和分娩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也都具备生产初乳的能力。但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剖宫产的妈妈早期实现纯母乳喂养的难度会更大。通常情况下,剖宫产妈妈因为进行了手术,母婴之间肌肤接触往往做得不够,妈妈术后休息可能会减少宝宝对乳房的吸吮,乳房获得吸吮的刺激可能会延迟或减少。所以,妈妈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设法让宝宝早吸吮、多吸吮,这样泌乳量自然会提高。当然,也有一些妈妈是由于身体情况特殊而选择剖宫产,有些疾病可能会对泌乳产生影响,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在这里暂时不做讨论。

007 宝宝出生后的3个“24小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母乳喂养这件事上,妈妈要想和宝宝有好的互动,一定要了解新生儿的一些常见表现,我们可以归纳为3个“24小时”。

我们首先来看宝宝出生后第一个24小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母乳喂养的黄金时间,是宝宝出生后的2小时之内,尤其是第一个小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健康足月的新生儿,在刚出生的前2小时最清醒、活跃、警觉,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寻乳的本能发挥得最好。分娩带来的大量催乳素会促使乳房分泌乳汁,此时宝宝正好可以饱餐一顿。如果不设限制地让宝宝吸吮,在分娩后36~72小时,乳汁量就会开始增加,颜色也开始发生改变,这段过渡时间正适合胃容量逐渐增大的新生儿。在此期间如需进行任何必要的补充,建议使用敞口杯,不建议使用奶瓶或安抚奶嘴,以免干扰母乳喂养的建立。

宝宝和妈妈肌肤接触且吸吮了第一顿初乳之后,会进入4~6小时的深睡眠,期间可能只会醒来1~2次,因此吃奶的次数会较少。经历了分娩的巨大变化,无论母亲还是婴儿,在度过了最初激动人心的时刻后,都需要休息、放松,保存体力和能量。这时候宝宝休息,推荐的最佳地点仍然是靠近母亲以保持持续的肌肤接触,可以采用之前提到的半躺式,一体解决休息和哺乳的问题。

当宝宝从这次深度睡眠中醒来后,会再次寻找乳房,妈妈只需要把其放到乳房附近就可以了。他的动作可能并不熟练,可能会去舔,会尝试和学习,这些都是正常的。出生后第一个晚上,宝宝通常每2~2.5小时进食一次。

接下来,宝宝就进入第二个24小时。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新生儿每天需要哺乳8~12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不设上限,这就是我们说的频繁吸吮。很多新生儿都是“夜猫子”,会昼夜颠倒,白天睡得很多,于是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吃得次数多。但是,妈妈的身体似乎知道这个规律,研究发现,妈妈分泌的催乳素也是在凌晨1点到早上5点达到高峰,生命就是如此神奇!

出生后的第二个晚上,宝宝会进入“疯狂吃奶”模式,这种情形会让妈妈和家人怀疑奶水不足,但这就是宝宝自然的节奏——宝宝通过吸吮给妈妈信号,为自己多要“口粮”。这一晚,很多妈妈会感到宝宝特别容易“哭闹”,妈妈认为还没有到“下奶”的时候,乳房也不涨,以至于大家对宝宝“吃不饱”这件事都深信不疑。

当宝宝进入第三个24小时,“密集喂哺”便成了常见模式,常常在一天的某个时段宝宝会频繁地要求吃奶,还通常发生在晚上,这也符合了“新生儿是夜猫子”的自然规律。当宝宝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他是通过脐带来源源不断地获得营养的,这是一种“连续喂哺”的模式,出生后,宝宝的身体需要适应新的进食模式,在过渡期,少量多餐喂养模式最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求,并且可以有效防止宝宝胃食管返流,避免引起呕吐。父母通常想多喂一点,希望宝宝可以睡得更久一些,但这不符合新生儿的喂养模式和营养摄取方式。在这第三个24小时里,妈妈的泌乳量开始逐渐增多,流速也逐渐增快,宝宝协调吸吮、吞咽和呼吸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由于初乳黏稠,宝宝在前一两天每次吃奶可能都需要45~60分钟的时间,我们建议先让宝宝决定吸吮的时间长短,先吃哪一边,吃两边或只吃一边。妈妈们一定要保证一天之内两边乳房都让宝宝吃到,但没必要计较两边吃的时间是否均等。

008 宝宝饥饿的信号

宝宝是怎么告诉妈妈自己想吃奶了的呢?这要从宝宝的六种生理状态说起。第一种状态是“深度睡眠”,这个时候宝宝睡得很沉、很香,没有任何动作,也不容易被吵醒,或者被吵醒后宝宝会不舒服甚至哭闹。第二种状态是“安静睡眠”,这时虽然是在睡眠中,但会有一些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也容易被吵醒。新生儿每天有16~18小时处于前面这两种睡眠状态中。第三种状态是“困倦”,是一种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宝宝很放松,呼吸不规则,眼睛或开或闭,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可能会进入睡眠状态,也可能恢复清醒状态。第四种状态是“安静警觉”,宝宝会双眼睁开,警惕外部刺激并表现出小幅度的身体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宝宝很平静,是母乳喂养的好时机。如果这时妈妈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脸颊或嘴唇,宝宝会变得更加警觉并主动寻找刺激,出现觅食反射。第五种状态是“活跃警觉”,妈妈会发现宝宝的觅食反射变得更加强烈,这是因为宝宝有些不耐烦了。第六种状态是“哭泣”,在这种状态下宝宝情绪激动,无法含接乳房,妈妈们需要先进行安抚,待宝宝平静下来后再进行哺乳。

了解了宝宝的这六种常见的生理状态后不难发现,“哭”已经是宝宝针对饥饿释放的最晚信号,而开始有饥饿信号的安静警觉状态其实是最适合哺乳的。早期饥饿的信号包括吮手、咂嘴、把头转向妈妈等,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发现这些信号,等宝宝进入活跃警觉甚至哭泣状态,哺乳反而可能没有那么顺利了。母婴24小时同室最适合新手妈妈响应宝宝的喂哺信号,因为如果宝宝在妈妈身边,妈妈就能很容易观察到宝宝的这些不同状态从而选择最佳的哺乳时机。

在饥饿信号得到回应后,宝宝应该怎样吃奶呢?

其实每个宝宝生来都有不同的吃奶节奏,每餐相隔时间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宝宝可能吃奶时间很规律,有些宝宝可能在一天的某个时段里1小时就要吃一次奶,其他时段则会间隔很长时间等。

但在磨合期,母乳喂养建立之初,更建议先让宝宝按自己的需求来主导吃奶频率,这期间妈妈要学会观察宝宝的吃奶状态,评估宝宝的进食情况和体重。如果宝宝有吃奶的积极性和热情,那么,想吃多少次就喂多少次;如果宝宝因为用药或黄疸导致太过慵懒,不肯自己醒来,若距离上次哺乳已有4小时,妈妈可以唤醒宝宝并引导其吃奶,这对没有表现出强烈饥饿信号的宝宝是一种安全保障。从产后6小时开始,目标是每24小时至少喂哺8次,这样用不了一周,宝宝就可以给出明确的吃奶信号了,到时妈妈就可以放松下来,只要跟随宝宝的需求就可以了。

对于初生婴儿来说,有个问题可能让新手妈妈很困惑,就是一定要叫醒宝宝喂奶吗?事实上,如果宝宝经常与妈妈肌肤接触,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也正常,只不过单次睡眠时间偶尔超过3小时,那就不需要唤醒。但对于贪睡的宝宝,尤其是体重增长不良时,妈妈就必须采取主动,而不是单纯等待宝宝的饥饿信号,可以白天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唤醒宝宝喂奶,晚上也调好闹钟定时喂哺,不要让两次喂奶时间间隔超过4小时。着重提醒一下,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产后1~2周时,母乳喂养的平均频率应达到每日8~12次,且不要让两次喂奶时间间隔经常超过4小时。

怎样唤醒宝宝呢?下面推荐一些好方法:

一是如果外界光线明亮,可以尝试将光线调暗一点,这样宝宝会更容易睁开眼睛;二是脱去宝宝的衣服,让宝宝与妈妈肌肤相亲;三是抚摸宝宝,呼唤宝宝的名字,揉搓其脚丫;四是让宝宝仰卧在床上,不要裹着宝宝,慢慢地竖抱再放平。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妈妈一定要温柔地唤醒宝宝,再引导其吃奶。

009 宝宝吃饱了吗

宝宝需要吃多少奶?这是妈妈和家人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果按我们之前讲到的,健康宝宝出生后,正确含乳且有效吸吮,妈妈也给予了宝宝不设限的吸吮次数,那母乳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足够的。从医学的角度上看,妈妈不能生产足够母乳的情况很少见。

表2-1是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婴儿初乳的平均摄入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生儿出生第一天每餐只需要摄入2~10毫升,第二天是5~15毫升,第三天摄入量也仅仅是15~30毫升,大家可以用家里的量勺或奶瓶感受下这个量是多少。

表2-1 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婴儿初乳的平均摄入量

宝宝出生后第一天,胃就好像一颗樱桃这么小,而且弹性弱,这个时候喂多了很容易导致宝宝呕吐或溢奶;到了第三天,宝宝的胃也才和核桃一般大小。妈妈要对自己的泌乳量有信心,其实宝宝出生的前两三天需要的乳汁并不多,妈妈的泌乳量与宝宝胃容量的发展是相匹配的。

经过一个月左右,宝宝的胃会长到鸡蛋那么大,弹性也会增强。在此之后,宝宝的胃容量增长就非常缓慢了,因此,宝宝从1月龄到6月龄期间,每顿的吃奶量变化可能并不明显。

妈妈有时候会疑惑,觉得宝宝长大了,吃奶却并没有比之前吃得多,有些妈妈还会觉察到宝宝吃奶的时间还缩短了,这是因为宝宝逐渐长大,他已经能够熟练地吸吮并更快速地吸出乳汁。因此,仅通过吃奶时间来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往往不够准确,下面我会跟大家分享,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吃饱了。

与配方奶粉喂养不同,母乳亲喂不能让妈妈看到宝宝吃进去的准确奶量,这让有些妈妈心里很不踏实,甚至会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再瓶喂宝宝。然而,亲喂比瓶喂要好很多,妈妈们也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宝宝一次吃了多少母乳。对于亲喂,我们有专门的办法来判断宝宝是不是吃饱了。

这里需要提示一点,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也需要根据宝宝进食的信号随时调整喂养。很多妈妈会严格按照配方奶粉的推荐量来喂养宝宝,的确,我们生活中使用很多商品时都需要遵循“商品说明书”,但对配方奶粉来说,这一条并不适用。

一些配方奶粉说明书上会给出每次喂养的奶量,如0~2周的宝宝每次60毫升,2周~3个月的宝宝每次120毫升,3个月以后的宝宝每次180毫升等。有些妈妈会因为宝宝一次吃不下这么多奶而担心。其实这个推荐喂养量并不一定准确,尤其不适合刚出生的宝宝。宝宝逐渐增长,奶量也会逐渐增加,但是每个宝宝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不一样,进食的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宝宝是会自己调节进食量的。如果我们忽视宝宝的信号,一味按照配方奶粉上统一的“标准”来执行,有些宝宝适合,也势必会有些宝宝不能适应。

那如何判断宝宝已经吃饱了呢?我们可以从宝宝的大小便、体重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估这个问题。

首先,要看宝宝的大便。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排出的是墨绿色或黑色的胎便,24小时内至少要有1次,如果宝宝出生24小时内没有解胎便需要通知医生。

通常3天左右排完胎便,宝宝的大便会逐渐过渡到黄绿色、黄色,频繁地喂养可以促使黄色的大便早些出现,黄色大便越早出现,宝宝体重上升得越快。宝宝出生4天之后,每天大便少于4次提示可能摄入不足。如果宝宝出生后第5天大便仍为胎便,也需要警惕摄入是否充足。这些情况都需要请医生一起评估。

进食会促进肠蠕动,有些宝宝每次吃奶后都会排便,如果体重增长良好,就是正常现象。几个月后,宝宝的消化道趋于成熟,排便次数会减少。满月后,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会3~4天排便一次,有些则是7~10天甚至更久,如果其他情况良好的话,也是正常的。

另外,小便经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用小便量作为唯一的指标来判断宝宝是不是吃饱了。通常来说,宝宝出生后第1天至少要有一次小便,第2天至少要有2次小便,出生4~5天后,每24小时内至少应有6次小便,如果情况符合,则提示母乳喂养还不错。宝宝出生2~3天时,妈妈可能会注意到尿布上有橙红色的沉淀物,这是一种高浓缩尿酸盐结晶,这种现象对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非常常见,在妈妈奶量增多后,这种现象就会随之消失。如果宝宝出生5天后仍出现这种橙红色的沉淀物,尤其是一天大便少于3次时,妈妈就要联系医生和泌乳顾问评估喂养情况了。

除了大小便,判断宝宝是否吃饱还有一个“金”标准——体重。体重很重要,它能提供客观的数据,让妈妈踏踏实实地看到宝宝是不是长了,“吃得好、长得好”这一最朴实的道理最能让大家接受。运用好“体重”这个工具确实会让妈妈心里更踏实,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新生儿的体重并不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增长的。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周会经历一个生理性的体重下降期,这是每个宝宝都会出现的,体重下降的范围为7%~10%。到了第二周,宝宝的体重开始逐渐回升至出生体重,如果两周后宝宝仍未恢复到出生体重,或者继续下降超过10%,那就需要查找原因了。

如果体重下降在正常范围内,体重回升也符合生理情况,那就提示宝宝进食良好。

如果宝宝体重下降很多但吃奶的时候态度积极、有条不紊、吞咽很好,换下来的尿布量也在增多,那么可以让他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同时监测体重,大多数时候他的体重增长会慢慢恢复。如果宝宝体重下降不多,但有嗜睡、不吃奶、不排便等情况,那他也有可能需要一些帮助,妈妈一定要密切关注喂养情况。

最后,妈妈还需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吃奶的表现。如果宝宝吸吮有力,有时会在嘴角留有乳汁,吃完奶后表情安详、满足,睡眠踏实,清醒时警觉、机敏,没有不能安抚的频繁哭闹,那一般来说,宝宝就是吃到了足够的奶。

010 常见问题

母乳与配方奶粉成分有什么区别

母乳中的蛋白质主要是乳清蛋白,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与酪蛋白相比,乳清蛋白更易消化且胃排空速度更快。母乳中含有促进脂肪消化的脂肪酶,而配方奶粉中缺乏脂肪酶,这种差别也造成了母乳“不扛饿”的假象。母乳中的乳清蛋白主要是α-乳清蛋白,配方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主要是β-乳球蛋白,这种蛋白可能会引发牛奶蛋白过敏和腹绞痛。

母乳能够提供多种抗菌活性物质,如乳铁蛋白、溶菌酶、sIgA等,还能提供对宝宝生长具有保护作用的一些活性因子和激素,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等,配方奶粉中缺少这样的成分。

母乳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它含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研究显示,AA和DHA可改善宝宝的认知、生长和视力。目前有些品牌的配方奶粉已经添加了AA和DHA,但额外添加的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并不明确。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存在超过130种低聚糖,配方奶粉中则没有。这些低聚糖是母乳中重要的抗菌物质,如尿低聚糖可以减少细菌在尿道的黏附等。

妈妈的饮食对母乳有影响吗

妈妈可以保质保量地生产母乳以维持宝宝的生长,这种能力在面对营养不足时会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即使妈妈饮食中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有限,母乳的质量通常也足以维持宝宝的生长,母乳生成通常会影响妈妈的身体成分和营养状态,所以哺乳期女性的营养素需求增加,这在正常、均衡、多样化的日常饮食中略增即可达到。

宝宝的需求是决定妈妈泌乳量的主要因素,母乳生成情况主要是由宝宝的需求决定的,而非妈妈的泌乳能力。妈妈的饮食通常不会影响母乳蛋白的量和质,即使营养不良的人也是如此;妈妈的饮食中脂肪的类型和比例会影响母乳中脂肪酸的类型,但不影响脂肪酸的量,妈妈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似乎并不能改善其后代的发育,尽管如此,美国儿科学会仍推荐进行母乳喂养的女性摄入一定量的富含DHA的食物,以保证母乳中预形成DHA的浓度充足,妈妈每周摄入1~2份鱼(每份6盎司)就可以提供足够的DHA。母乳中的维生素水平会受到妈妈的饮食的影响,而母乳中钙、磷和镁的浓度与其在母亲血清中的水平无关,并且受饮食摄入量变化的影响也不大,钙稳态的变化与妈妈的钙摄入量无关,母乳中铁、铜和锌的水平与母体营养素状况也没有关系。

总之,妈妈的饮食对母乳的质和量影响不大。另外,虽然不常见,但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肠道过敏,其实母乳本身并不会引起过敏,但妈妈的饮食中的某些物质,如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可能进入母乳中,进而引起宝宝过敏。

宝宝出生4天内出现尿结晶,是提示母乳量不足吗

宝宝出生后2~3天,因为初乳浓缩且量少,宝宝所需的奶量也少,尿液浓缩,很容易出现尿结晶,但这不一定提示母乳量不足。宝宝出生3~4天后,妈妈的泌乳量开始增多,宝宝的胃容量也逐渐增大,在摄入量增多的情况下尿结晶就不容易出现了。如果宝宝出生3天后仍出现尿结晶,就需要结合妈妈的泌乳情况,宝宝的进食情况、精神及体重状态等一系列指标来评估妈妈的母乳量是否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