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公文:打造写作技术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篇 打磨结构细节

“细节中有魔鬼”,从标题、主送(抬头)、开头段、主体到落款的每个结构环节,拟稿人时刻面临“这样写”还是“那样写”的多重选择。

如果没有刚性规范,文稿极可能“走样”“变形”。

“像不像,三分样”。按照公文样式“照葫芦画瓢”,是很多初学者的选择。这种作法不算错,甚至必要,但如果只是满足于此,只能写出“凑合”的公文,勉强满足工作需求,距离真正优质文稿尚有很大距离。

工作中常出现“散装”公文。表面上看,具备公文的基本结构环节、典型特征,例如,“为了”“根据”“××如下”、分条列项等。但是,每个方面都经不起推敲,都不够严谨,存在优化提高的很大余地。

仅仅做到“貌似”和“三分样”远远不够。“散装”公文最大的问题是随意化,“跟着感觉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到哪里就只能如此,即便是去修改,也不知从哪里入手改起。

很多写作老手已经完全习惯公文的各种“套路”,但没有时间系统研究其中规律,在写作中难免带有随意色彩。写作状态良好时,稿子就工整漂亮,状态欠佳时,质量就缩水下滑。文稿质量不稳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很多内在规律缺乏反思和归纳。

领导在指导下属修改稿件时,往往会“不知道怎么说”。领导发现问题,但无法解释问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为什么必须“那样写”,只能凭感觉解释其中原因。

近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得到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内涵并不完全统一,主要包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等职业精神。重细节、重积累,“化整为零”是工匠精神的一个主要特征。把大结构体拆卸成很多小零件,认真打磨每个细节。细节扎实,整个结构也就扎实了。

公文写作也应发扬工匠精神,把整篇文稿拆解成若干部分,对每个结构细节进行反复斟酌,从中归纳出可复制、可传承的普适性规律。

多数党政公文文稿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开头、小标题、结尾、附件说明、落款等基本构成环节。党政公文之外的其他公文,如计划、总结、讲话稿、调研报告,甚至规章制度等文体,也基本具备这些共性环节。

公文写作的真实过程就是逐个儿地将这些结构环节一一搞定,步步推进,最终完成整篇稿件。在这一过程中,体察写作技法规律,形成内容模型和表达模型,为起草、审核提供基本遵循,帮助新手快速入门、老手稳定输出、领导高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