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计算全能王——SUMPRODUCT
我们前面已学过SUMIF和COUNTIF函数,一个是条件求和,另一个是条件计数,实现的是不同的功能。下面介绍的一个函数能通过灵活设置参数,高度统一SUMIF和COUNTIF的功能,甚至是SUMIFS、COUNTIFS的功能。它就是“计算全能王”SUMPRODUCT。
从图2-64函数的图解可以看出,SUMPRODUCT函数先进行乘积运算,再进行求和运算。具体的功能是在给定的几组数组中将数组间对应的元素相乘,并返回乘积之和。
图2-64 SUMPRODUCT函数组成图解
SUMPRODUCT函数的语法形式为:SUMPRODUCT(array1, [array2], [array3], ...)
• array1:必需,是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的第一个数据组。
• array2, array3,……:可选,第2~255个数据组。
举一个SUMPRODUCT最基本的应用案例。如图2-65示,需要求出所购买商品的总费用,总费用等于商品的单价乘以数量,然后求和,在F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C2:C12,D2:D12),即可求出两个区域的乘积之和。
提示 作为SUMPRODUCT的参数,选择的两个区域大小必须一致,否则函数会报错。
1. SUMPRODUCT函数万能公式
在学习SUMPRODUCT函数万能公式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个知识点,IF函数判断的结果为逻辑值,逻辑值分为TRUE和FALSE,分别用1和0表示。知道这个原理后,如果我们能够构造一组1和0的不同组合,其实就是在模拟IF函数的判定结果。下面根据这个原理进行SUMPRODUCT函数的拓展应用。
案例1:充当SUMIF进行条件求和。
我们在图2-65的数据表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条件:如果单价大于3元,标记为1;小于3元,则标记为0。这其实是模拟IF进行判断,只不过需要把每一个判断结果用0或1量化表示,那么数据表变成如图2-66所示的形式。
图2-65 SUMPRODUCT函数求商品总价
图2-66 通过0和1创造出条件
此时,再使用SUMPRODUCT对图2-66中的D列和E列数据进行乘积后求和,它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试想:大于3元的商品,数量乘以1之后参与到求和运算,而小于3元的商品,数量乘以0之后变成0,不参与求和运算。因此,函数=SUMPRODUCT(D2:D12,E2: E12)的结果就是单价大于3元的商品的数量之和,这不就是条件求和吗?
在上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添加了一列辅助列自行判断价格是否大于3元,并将结果填入D列。事实上,在SUMPRODUCT函数中可以使用条件自行判断,如图2-67所示,在G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C2:C12>3)*E2:E12)。
图2-67 使用SUMPRODUCT模拟SUMIF功能
使用“F9”功能键快速查看 (C2:C12>3)的计算结果是什么。
选中公式中需要查看结果的运算部分=SUMPRODUCT((C2:C12>3)*E2:E12),按“F9”键得出计算结果:=SUMPRODUCT({1;1;0;0;1;1;1;0;0;0;1}*E2:E12),发现判断结果和我们手工判断的结果一样。
因此,=SUMPRODUCT(条件*数值区域)可以替代SUMIF函数进行条件求和。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如果要求单价大于3元,且数量大于5个的文具数量之和,应该如何写公式呢?问题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要对单价进行判断,还需要对数量进行判断,这属于多条件求和,功能相当于SUMIFS。但是不管有几个条件,使用SUMPRODUCT计算的思路是一样的,公式如下:
=SUMPRODUCT((C2:C12>3)*(E2:E12>5)*E2:E12)。
案例2:充当COUNTIF进行条件计数。
在介绍COUNTIF函数时就说过,计数属于求和的特例:计数就是因子都为1的求和。可见,求和函数可以用来计数,本案例需要求单价大于3元的商品的种类数。
这就将原来的求和问题转化成了计数问题,所以应该代替COUNTIF函数的功能进行计数,如图2-68所示,于是可以这样写公式:=SUMPRODUCT((C2:C12>3)*1)。
图2-68 求大于3元的商品种类
公式=SUMPRODUCT((C2:C12>3)*1)中要乘以1,是因为SUMPRODUCT函数只能识别数值,数值以外的都被当作0处理。而C2:C12>3得出的结果是逻辑值,不能被SUMPRODUCT函数直接识别。通常情况下,乘以1的计算既可以将逻辑值变为数值,又不改变数值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如果要求单价大于3元,且数量大于5个文具的种类数,应该如何写公式?问题的难度进一步提升,这属于多条件计数范畴,功能相当于COUNTIFS。同样,公式应该这样写=SUMPRODUCT((C2:C12>3)* (E2:E12>5)),C2:C12>3用于判断单价,E2:E12>5用于判断数量。
提示 公式=SUMPRODUCT((C2:C12>3)*(E2:E12>5))中有两个逻辑值,为什么不需要乘以1呢?因为四则运算可以将非数值格式的数值转化成数字。
通过案例1和案例2,我们可以总结出SUMPRODUCT函数的万能公式。
SUMPRODUCT条件求和公式为:
=SUMPRODUCT((条件1)*(条件2)*……*求和区域)
例如:=SUMPRODUCT((C2:C12>3)*(D2:D12>5)*D2:D12),SUMPRODUCT条件求和公式可以实现单一条件求和、多条件求和。
SUMPRODUCT条件计数公式为:
=SUMPRODUCT((条件1)*(条件2)*……*(条件N))
例如:=SUMPRODUCT((C2:C12>3)*(D2:D12>5)),SUMPRODUCT条件计数公式可以实现单一条件计数和多条件计数。
SUMPRODUCT函数在求和与计数方面达到了高度统一,在某种层面上,可以替代SUMIF、COUNTIF、SUMIFS、COUNTIFS函数,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仅仅是通过函数的参数灵活配置实现的,并不需要高深的函数嵌套、相对引用等复杂的知识。
2. SUMPRODUCT中国式排名公式
中国式排名的特点是,如果遇到并列的情况,接下来的排名会延续上一个排名,比如第二名并列,有两个第二名,下一个名次依然是第三名。为对比理解,普通排名方式是并列之后,下一个排名会跳过一个名次,比如第二名有两个并列,下一个名次就是第四名。
如图2-69所示,为了得到学生成绩的“中国式排名”,在C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B2<=B$2:B$6)/COUNTIF(B$2:B$6,B$2:B$6)),然后向下复制填充函数,即可得出数值的中国式排名。
图2-69 求出区域中不重复元素的个数
下面分析SUMPRODUCT和COUNTIF嵌套的公式=SUMPRODUCT ((B2<=B$2:B$6)/COUNTIF (B$2:B$6,B$2:B$6))。
①关键部分COUNTIF(B$2:B$6,B$2:B$6)。
我们知道,CUNTIF是条件计数,如果第二个参数是一个数组区域,那么将返回一个数组结果。这里COUNTIF (B$2:B$6,B$2:B$6)的意思就是分别以第二个参数B$2:B$6区域中的5个单元格为条件,查找在第一个参数B$2:B$6区域中等于B$2或等于B$3……或等于B$6的元素数。因此返回结果是{1;2;2;1;1},也就是区域中每个元素的重复次数。
如果使用“F9”功能键,将公式中的COUNTIF(B$2:B$6,B$2:B$6)涂黑验证,会出现这样的结果=SUMPRODUCT((B2<=B$2:B$6)/{1;2;2;1;1}),和我们的分析是一致的。
那么,将函数求得的数组结果作为分母,被1除,即1/COUNTIF(B$2:B$6,B$2:B$6)的计算结果就是={1,0.5,0.5,1,1},我们把这部分单独放在了一列,如图2-69中D列所示。
②外层的SUMPRODUCT函数。
先不管(B2<=B$2:B$6)这个条件,直接看“=SUMPRODUCT(1/{1;2;2;1;1})”,即=SUMPRODUCT(1/COUNTIF(B$2:B$6,B$2:B$6)),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对1/{1;2;2;1;1}进行乘积后求和,因为只有一列数据,所以相当于直接求和,你会发现:总和=“区域中不重复元素的个数”。
其实原理很简单:比如98重复了两次,那么图2-69中D列对应的位置计算出的结果都是0.5,两个0.5相加等于1,相当于只被计算了一次。
依此类推,如果某个数据重复了N次,那么它对应的COUNTIF()结果为n,而1/COUNTIF()=1/n,因为一共有n个元素(因为重复了N次),因此它们的个数总和=n*(1/n)=1,所以不管数据重复了多少次,都被算作一次。因此,=SUMPRODUCT(1/COUNTIF(B$2:B$6,B$2:B$6))其实就是计算B$2:B$6区域中不重复元素的个数。
提示 =SUMPRODUCT((1/COUNTIF(数据区域,数据区域)))是计算区域中不重复个数的通用公式,希望大家牢记。
最后,根据SUMPRODUCT函数的万能公式可知=SUMPRODUCT((B2<=B$2:B$6)/COUNTIF(B$2:B$6,B$2:B$6))。
最终的含义是:以符合(B2<=B$2:B$6)为条件,统计区域中不重复元素的个数,这个结果就是中国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