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引言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近年来,全球制造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全球生产力增长逐渐放缓甚至趋于停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力陷阱”(Productivity Slump);二是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制造业在维护国家经济韧性方面的价值,试图强势回归;三是发展中国家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日益严重,制造业成本面临不断上涨的压力,外部竞争日益激烈。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区块链(Blockchain)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进一步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释放生产力潜能。
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创新工业发展战略,纷纷制定应对之策,谋求出路。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动荡和不确定性,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重塑,各国产业基础处于深度调整期。
2008年以来,美国出台一系列战略规划,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确保美国在各项尖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AMP)、《复兴美国制造业创新法案(RAMI)》、“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NNMI)”等战略和计划。2018年《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提出支持智能和数字制造系统、先进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连续制造(Continuous Manufacturing,CM)、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等15个重点方向。
2011年,作为《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的一部分,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2013年,“工业4.0”上升为其国家战略,以充分挖掘信息网络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潜力,抢抓新工业革命的先机。2016年3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为德国工业4.0的体系化建设和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2019年2月,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公布《德国工业战略2030》计划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德国工业4.0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制定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月,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延续2017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热潮。
2016年以来,欧盟委员会先后启动了“数字化欧洲工业行动计划(2016—2020)(Digitising European Industry,DEI)”、《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欧洲数据战略》,为数字工业革命创造框架条件。2021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工业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本和弹性的欧洲产业》,提出欧洲工业发展的未来愿景,与2020年9月发布的《工业5.0的使能技术》形成呼应与联动。
早在2011年,英国政府就确定了制造业的五大竞争策略,即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加快技术转化生产力的速度、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加强对人力技能的投资、占领低碳经济发展先机等;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于2013年10月推出《英国工业2050战略》。
2015年,日本政府发布的《新机器人战略》提出,建设具有高价值产品附加值的生产系统;2016年,日本内阁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中首次提出“社会5.0”(Society 5.0),即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等技术进行社会变革;2017年,日本提出“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y)”的概念;2021年9月,日本设立“数字厅”,致力于完善数字社会环境。
另外,俄罗斯、法国、韩国、印度、越南等国家也纷纷行动,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
新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博弈已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变局的高度,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形势下,准确理解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树立正确的格局观和大历史观。
本章将从工业革命、范式迁移、基础设施、通用目的技术4个不同的视角,探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科技革命与工业变革、基础设施与产业变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