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奉献心中的歌
漱 云
不论寒风怎样向我吹来
不论烈日怎样对人照晒
为了奉献我们心中的歌
我们会永远不分开
——《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团歌》
首先是这首歌让我感动的。博大的胸怀,无私的精神,仿佛一缕来自天穹的福音,温柔而执着地漫向大地,融化一颗颗坚硬的心,催开一朵朵心底的花。在这片慈爱和美丽的歌声里,世界呈现一片祥和。
她们常常在心里唱起这首歌。在这一片歌声里,她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蹒跚地走过幼年、走向成熟、走向十周年的生日。在这一片歌声里,她们以全国唯一的业余女声合唱团的身份,在1989年、1991年两次晋京演出,1991年参加全国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桂冠。在这一片歌声里,她们担当起友谊使者的角色,于1995年1月第三次晋京举办三场“中国律师之友”音乐会,让首都人民彻彻底底感受了一回来自西湖的温柔和博大。
歌声中,姑娘们的脸庞骄傲而热情,令曹星团长十分感动、万分感慨。要知道,西子女声合唱团的团员不仅没有排练费和演出收入,而且在初创时期还得交团费。记得1989年5月首次晋京演出,由于经费奇缺,她们只得住在远离演出场地的郊区招待所。连吃带住,每人一天5元钱,每顿饭只好吃黄瓜!可巧一个团员过生日,团员想尽办法,可最终只担负得起一锅黄瓜沃面、两瓶啤酒和一首《祝你生日快乐》。没有蛋糕,没有蜡烛,可她们有歌声。她们把歌唱到了天上。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一幕,当如雷的掌声破天荒地首先从评委席上响起,当音乐界权威郑小瑛高高竖着大拇指从台下走到台上,团员们是何等激动!她们强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以灿烂的笑容回报观众的热情。
他为他的团员感到骄傲,但有时也会有点内疚,内疚是不是把她们管得太紧了。作为一个业余女声合唱团,要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和经常性的活动,以保证合唱团艺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创团初期,曾经由于纪律松弛,团员常常无故缺席,合唱团的艺术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有一些有志于声乐艺术的女青年因为学不到多少东西而丧失信心。合唱艺术的灵魂是一种精神,一种团结的、凝聚的、奉献的精神。为了建立这种精神,团里制定了一些十分严格甚至“苛刻”的制度。比如每个星期五的排练是铁定的,无论风雨、无论冰雪,比如排练场内不准有男朋友和孩子进入,比如无故旷课四次便算自动离团……他起先还怕姑娘们受不了,可事实是,他被姑娘们的奉献精神折服了。
还记得1988年那场大雪吗?几天的大雪使路上积雪成冰,公共汽车停开。入夜,人们都躲在温暖的家里,大街上一片惨白的寂静。可是这寂静,终于被合唱团的姑娘们打破了。将到排练时间,姑娘们一个不少地来了,她们都是踏雪而来的,就连家住郊区闲林埠的奚蜀娟也来了。
杭州叉车厂工会副主席贺玲酷爱合唱艺术。谈恋爱时,她把支持她去西子合唱团学习作为首要条件向男友提出。浙大幼儿园老师王瑛,孩子出生满100天就回来排练。有些人孩子没人带,只好带到排练场,但都是悄悄的,整个排练时间孩子都是躲在椅子下面不吭一声。在一次采访中,我们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排练场外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两个小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偷偷地向里面张望……
这一切都让团领导们感动。他们深深地感到,合唱团的发展是以团员们自觉牺牲孩子、家人的欢乐为代价的。在建团十周年的晚会上,曹星团长致辞,感谢每个团员家属和孩子为合唱团的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
悄悄地看妈妈排练
对于酷爱合唱艺术的姑娘来说,这种铁的纪律无疑是个福音。事实上,许多团员经过调练后,声乐水平大有提高。有的被国家级专业团体录用,如金岚;有的考进大专院校的声乐系;有的成为本系统职工文化生活中的红歌手;有的成了电视台、广播台的业余演员;有的团员本身的工作就是中学的音乐教师、幼儿园老师,提高声乐水平无疑可以大大帮助她们更好地做好工作。西子女声合唱团实际上是她们的大课堂、排练场,是她们提高水平、交流经验的理想团体。因此,她们对西子女声合唱团充满了热爱之情,她们愿意把青春献出来,在歌声中走向共同的辉煌。
许多人从西子女声合唱团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有些人也许不再从事声乐艺术,但她们终究不会忘记合唱团,不会忘记自己曾经蹒跚地跌倒,又骄傲地站起来。一位留学日本的团员的信,也许可以表达合唱团与团员之间的这种血肉难分的感受:“每个周五的晚上,让我隔着海洋、轻轻地歌唱,行不?”
为了奉献心中的歌,团长和三位副团长所做的努力其实是任何一个团员也比不了的。团长曹星为了高雅音乐和合唱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募集经费是他最大的工作。没有经费,外出演出的路费、服装添置等等开支都将无从谈起,而他还要与其他三位副团长陆加庆、缪自珍、陈祥文一起担任作曲、指挥等工作。但在采访中,他们谈的几乎都是团员的事迹,以至于我想在这里替他们美言几句,都找不到佐证的事例,真的很遗憾。
可是,这不正是一种奉献吗?其实,为了西子女声合唱团的健康成长,许多人都做出过真诚而无私的奉献,比如我国著名指挥家聂中明先生、钢琴教育家杨心泉女士……
还是文艺界前辈史行先生概括得好:什么是“西子精神”?奉献就是“西子精神”!
(原载于1995年4月《浙江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