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经营策略:感性+理性
感性与理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真正洞察、理解客户的表面需求与深度需求,关键是要将两种思维方式不断“融合”与“切换”,用资深“媒人”的丰富经验与高超智慧,来审视、评估与读懂双方的各类需求。所谓理性的“懂”就是要理解客户对技术、专业与运营的综合诉求;所谓感性的“懂”就是要理解客户对商务、关系与经营的综合诉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懂”就是要认清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层次性与动态性,辨识客户的短期与长期痛点、显性需求与隐性痛点、局部与系统痛点。我们要成为超级“媒人”,比双方本人更懂他(她)们,一句话,就是要比客户更“懂”客户。任正非说,“客户需求是个哲学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客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也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或者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表达出来的需求可能偏感性或偏理性,是碎片化的而非系统化的。那么作为企业就不能简单地、呆板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被客户牵着鼻子走,不能简单地迎合取悦客户;而是要综合分析、思考,动态拿捏与掂量客户的需求“密码”,坚持从客户的视角出发,考虑感性与理性两个维度,兼顾客户的商务、技术、经营、运营与管理多个象限,为客户的增长与持续稳定增长负责。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要善于区分“真正的需求和机会主义的需求”,强调要“永远抱着理性对待客户需求的导向而不动摇”。
20世纪末期,小灵通属于落后的通信技术,在日本已被淘汰,但在我国却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同时为人们提供固定和移动通信两种服务。UT斯达康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小灵通,中兴公司于1999年7月开始启动小灵通项目。对当时的华为公司而言,只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几十位研发人员,小灵通项目就可以为公司获取上百亿元的年销售收入,但华为放弃了,在理性地理解客户需求后,舍弃了这个项目。任正非顶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坚持聚焦主航道,大力投入WCDMA(宽带码分多址)的研发。从短期看,2001年中兴公司从小灵通项目中获得了近24亿元的收入,在2001年全球IT(信息技术)泡沫破裂的不利影响下,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华为的销售额从2000年到2002年基本停滞,甚至在2002年出现了发展史上的唯一的下降。但从2003年开始,华为的销售收入开始突飞猛进,实现了50%的增长,达到317亿元。到2017年,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036亿元,净利润475亿元。华为放弃了短期的利益诱惑,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理性地理解客户的需求,赢得了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