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战地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避免产品昙花一现:构建“我的”心理账户壁垒

很多C端产品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迅速下降,很快被用户遗忘,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很值得产品经理深思。

不同于B端产品,C端产品的用户是个体,所做的决策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喜欢就用,不喜欢就删除,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B端产品的使用由企业管理层决定,个人只是执行者,即使再难用也得咬牙坚持。所以,B端产品的一大特征是“引入难,留存易”,C端产品则正好相反——引入容易,留存难,这正是不少C端产品火起来之后又快速“熄火”的原因所在。

那么,对于C端产品来说,除了在引入用户方面做出新颖、有趣、打动人心的设计之外,如何让用户持续不断地使用从而留存下来,是摆在C端产品经理面前的一道难题。

回想下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的手机号不会随意更换?为什么我们会随便丢掉一件衣服却从来不会丢掉相册?原因就在于手机号代表的是和这个世界已经建立起来的“连接”,更换号码就意味着“连接”的断裂,断裂对用户而言意味着“成本”和“失去”。同样,相册代表的是过往经历,承载了情感和记忆,是与过去的人和事的“连接”,丢掉相册也意味着“断裂”和“失去”,这与常换常新的衣服显然不同。

因此,不管是关系,还是情感,它们都是一个人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中托管着用户最重要的“情感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账户积累的情感关系越多,用户就越不可能将它们丢弃。

回到C端产品的设计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尽可能地去围绕用户的“心理账户”构建使用场景才可能最大程度做到留存用户。

总结起来,心理账户包括关系账户、兴趣账户、消费账户。

关系账户

关系代表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是向外求。亲人、好友、同事、同学、粉丝等,是人在不同面的不同关系。盘根错节的关系编织成一张网,网的节点越多越密,用户越不容易出去,就像微信的好友关系,快手的“老铁”关系(主播和粉丝的关系)。

兴趣账户

兴趣代表的是个人喜好,是用户慰藉内心深处的良药,是向内求。用户的每一次点击行为、浏览行为、停留时长和所对应的内容,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兴趣标签。比如基于个人喜好的抖音视频流推荐、头条资讯流推荐、QQ音乐推荐、淘宝商品推荐等。

消费账户

用户的消费账户,实质上是与外界发生交换流通的账户,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开销,都是从消费账户支出。

狭义的消费账户是指资金支出的账户,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当年微信力推的滴滴出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用户的银行账户和微信绑定,让微信这款单一的社交工具同时成为用户的消费账户;再比如历年春节各大App争相发送红包,其核心诉求也是在红包提现时,引导用户绑定个人银行账户,成为连接用户的消费账户。

广义的消费账户则不局限于支付,而是从更高层面去构建用户的消费户头,比如会员卡,通过会员账户的优越性,让消费者能享受到打折优惠,使商家的产品成为用户面临众多选择时的首选。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目前市值名列前茅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快手、字节跳动,它们分别在构建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

(续)

基于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构建它们各自的关系账户、兴趣账户和消费账户,覆盖的用户账户越多,用户的黏性越高,最终所形成的账户壁垒将直观地体现在市值的高低上。

当然,并非要靠一个产品大而全地涵盖这三个账户,只要能满足其中之一,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在设计C端产品的时候,如果不想让它昙花一现,就请停下来多些思考,它能满足“我的”哪个心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