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岳192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泰山脚下的五个数字

(1)帝王从北方都城来东岳朝圣

泰山是天下第一山,身处天下第一城的人必然要到此一游。这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惯例,而效仿前代帝王的举动一直被认为是值得提倡的事情。

很多皇帝都曾从都城来到东岳,他们可能是代表天下臣民来祭祀泰山并且表达自己的虔诚。其中有四位帝王的题词被铭刻在摩崖石刻和石碑上,它们的拓片和译文在下面将会有详细的介绍。有六位帝王的东岳朝圣值得我们略加注意,他们都是在过去的18个世纪中完成此行的。

至于4000年前尧帝的朝拜,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但这一传说至少可以证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在《泰山志》第十一卷中有汉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二日(公元85年3月)的诏书,此时正是罗马皇帝图密善[1]在位期间,而耶稣十二使徒中的健在者年龄都已超过了70岁。

诏曰:

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告祀明堂,以彰先勋。其二王之后,先圣之胤,东后蕃卫,伯父伯兄,仲叔季第,幼子童孙,百僚从臣,宗室众子,要荒四裔,沙漠之北,葱岭之西,冒耏之类,跋涉悬度,陵践阻绝,骏奔郊畤,咸来助祭。祖宗功德,延及朕躬。予一人空虚多疚,纂承尊明,盥洗享荐,惭愧祗慄。《诗》不云乎:“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历数既从,灵耀著明,亦欲与士大夫同心自新。其大赦天下。诸犯罪不当得赦者,皆除之。复博、奉高、嬴,无出今年田租、刍稿。戊寅,进幸济南。三月己丑,进幸鲁,祠东海恭王陵。庚寅,祠孔子于阙里,及七十二弟子,赐褒成侯及诸孔男女帛。壬辰,进幸东平,祠宪王陵。甲午,遣使者祠定陶太后、恭王陵。乙未,进东阿,北登太行山,至天井。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宫。乙卯,东驾还宫。庚申,假于祖祢,告祠高庙。

500年以后,性情暴躁的隋文帝杨坚即位,尽管他的势力没有达到广东附近的沿海地带,但他可以说是首先把各个王国重新统一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饥荒,在当今陕西省所在的那一地区情况更为糟糕。这位皇帝下令将那里的人向东南迁移到河南,靠近他的都城洛阳;不难想象,灾民的遭遇是多么悲惨。杨坚认为这场灾难是上天表示出的愤怒,他便承担起责任,代表自己的人民公开承认罪过。大家都知道嵩山就在都城的附近,移居河南的难民必须从那儿经过,但是嵩山似乎还不够神圣,难以满足皇帝的目的。尽管自己家中可能就有同样好的东西,但往往是距离远一些的更具有吸引力。杨坚决定长途跋涉去泰山朝圣,为自己国家赎罪而献上祭品,祈求结束当时的灾情。此后第三个月,他的祈祷得以应验,庄稼获得了丰收,麦收刚开始就有许多流浪汉返乡,就像《旧约》中的拿俄米[2]那样。

不久以后隋朝灭亡,下一个朝代唐朝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现在的边界。杰出的高宗皇帝开始遍访所有的圣山。这一次他也同样根本没有考虑在地理上的便利。他从新立的都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出发,朝大海的方向前行,就此开始了去泰山朝圣的旅程。他登上泰山的山顶后,在那儿举行了神圣的祭祀大典。此行还引出了一个颇具人性化的故事,完全不像古代史书中所常见的官样文章那样死板。一个关于“和睦家族”的故事传到遥远的都城,据说有一个上千口人的家庭,从未发生过吵架这样的事情;女人们都没有嫉妒心,孩子们不会去抢夺别人的玩具,甚至连他们家的狗都不去偷主人朋友家的骨头或对着他们吠叫。这个家庭与皇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高宗慕名前去打探这一幸福家庭的奥秘。在向大圣人孔夫子的墓地致礼以后,他觉得可以把自己的帝国事务放在一边,去访问那个和睦家族的族长。他很坦率地表白自己想知道这一奇迹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家长在一卷纸上写了一百个字,并将它交给了这位威严而又焦虑的客人。第一个字是“忍”字,最后一个字也是“忍”字;不,应该说这同一个字重复了一百遍;家庭和睦的秘诀就是一个字——“忍”。

东岳泰山图

五代时期的一位皇帝有过一次不寻常的冒险经历。在他来东岳朝圣时,随从中有一个叫敢当的文人[3]。就像从尼古拉斯到拿破仑的其他许多皇帝和从福尔[4]到麦金利[5]的许多总统都会遭遇到的那样,有刺客企图刺杀皇帝。但敢当敏捷地从他的长袖中取出一根铁棒,挡住了刺客的攻击,自己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为了表示对这个忠诚臣民的感激,皇帝让人为敢当竖起了一块石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地方纷纷仿制这个石碑,越来越多的人缅怀敢当保护皇帝的事迹。在他献身400年以后,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刻有“石敢当”三个字的石碑。后来,人们对他本人的记忆逐渐淡漠,并因为这些石碑原先都是用泰山上的石头做成的,所以在石碑的字前加上了“泰山”这两个字,所以这些石碑上都刻着具有象征意义的“泰山石敢当”这五个字,意为“这块泰山石可以辟邪”。以后它们的作用越来越密切地和这座圣山的魔力联系起来,最终人们认为它们的作用超出了上面这五个字本身。今天如果有一个人从十字路口走来,看见正前方的路上竖着一块石碑,上面绘了一个龙头图案,并且刻了那五个字,意思是行走如飞的魔鬼在这儿已经被制服,不会再对人造成伤害。此时见多识广的文人就会回忆起1000年前他的前辈是多么勇敢,他自己也会决心在危急关头要表现得同样警惕和奋不顾身。其他还有多少人能在死后享有这样的待遇,即在每个城市都有其纪念碑,并且在多年以后还有人在不停地为其立碑呢?谁能像泰山的敢当那样拥有上万块墓碑呢?

无畏的敢当献出生命已经上千年了,这期间中国历经各个朝代的兴衰。当远在西方的一个小岛上苏格兰的斯图尔特王朝摇摇欲坠时,中国的明朝统治者正被迫对付叛乱,顺治帝率领旗人越过长城平定了叛乱。有一个幽默的说法,顺治帝在平叛以后觉得很疲惫,环顾四周,想寻找一个舒适的座位,结果他找到了,那就是北京紫禁城里的御座。明朝灭亡了,顺治帝,成为第一位入主华夏的满族皇帝。他在位18年,死后和先人葬在一起,这位满族皇帝长眠在富丽堂皇的墓中。在他死后,一个关于盆中男孩的离奇而有趣的故事开始流传了起来。[6]

一个神仙携带着放有一个男孩的木盆从天而降,将其小心地放在鸭绿江水中。当这个木盆沿江漂流时,另有一个来自天上的保护神仔细照管着它,这也是肉眼凡胎的人所看不见的。在威力无穷的神仙引导下,这只脆弱的小舟沿鸭绿江静静地向黄海漂去。一个贵妇人及其侍女们看见奇怪的小舟漂过来,里面还有一个婴儿在开心地嬉笑。她喊来侍从,把小舟拖到岸边,从凶险的急流中救出了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她小心地照料他,把他带回家中,让他接受满族的教育。这就是这位顺治皇帝的身世。他勇敢善战,从关外起兵进入长城,并在旗人的簇拥下,奠定了中国大地上的满族政权。

广西石面村附近的泰山石。盖洛,摄于1909年11月

就这样,新的统治者试图让这样一个故事流传开来,以便让人相信他们的出身是神圣的,并且得到了神仙的呵护。随后另一个机遇降临到了康熙帝身上,他是这一皇族入关后的第二位帝王。在鼠年正月十五日,有人呈上奏章,恳请他到泰山朝圣和焚香。他谦逊地做出答复,称其祖上积德甚厚,然而功劳并不在自己身上。他虽然不辞辛苦地巡游过北京周边地区,但从未去过东南沿海地区,在征得皇太后和母后的许可之后,他将弥补这一缺憾。于是鼠年九月二十八日,他便乘坐青龙御驾从北京动身,半个月后抵达泰山。他并不满足于只在山脚叩头,而是沿着古老的盘山道拾级而上,登上极顶,亲手触摸了秦代的“无字碑”,然后又到达了“孔子小天下处”。他在山顶上住了一夜,欣赏月色,赋诗自娱。接着灵感降临,他突然想到把百姓对泰山的虔诚转化成对清皇室效忠的一个方法。于是学者们奉命搜集以前皇帝游泰山的记载,占卜者则为他选择从北京出发和到达泰山的吉日。学者们为他提供这方面的原始材料,他据此巧妙地写出一篇祭文,不仅提到了自己的神圣出身,而且在清朝政权与东岳泰山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紧密联系。就这样,题为《泰山龙脉论》的美文便适时问世了,作者就是圣祖,即仁慈的康熙皇帝。

古今言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长白绵亘乌喇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绿、土门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禄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而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俯时现。海中皇成、鼋玑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或以界海为疑。夫山势连属而喻之曰“龙”,以其形气无不到也。班固曰:“形与气为首尾。”今风水家有过峡有界水。渤海者,泰山之大过峡尔。宋魏校地理,说曰:“傅乎江,放乎海。”则长白之龙放海而为泰山也固宜。且以泰山体位,证之面西南而背东北,若云自函谷而尽泰山,岂有龙自西来而面反向西乎!是又理之明白易者晓者也。

这最后一点所指的是中国地理学家关于各大山脉天然走向的说法。但康熙帝在探究一条山脉走向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洞察力。该山脉一直向黄海延伸数里,只有几座高峰露出海面,实际上不管在满洲还是在山东,这些山都是一个整体。这个结论非常大胆,是否就像把约旦谷地、死海、阿卡巴湾、红海,以及从维多利亚的尼亚萨湖[7]到坦噶尼喀湖[8]的一系列湖泊都看作互相连接的一个长峡谷那样呢?康熙帝在他的前世是否曾经目睹岩浆从苏格兰西部高地滚滚涌出,在海面上裂变形成现在的岛屿,而且,它还要攀缘而上,从咆哮的海面之下攀缘而上,一直攀上爱尔兰岛海岸,才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贾恩茨考斯韦角[9]呢?无论是在阿盖尔区的斯塔法洞穴,或是在阿尔斯特的海岸上,那岩浆都像是一条吐着漫天烟雾的火龙。

康熙帝在地质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神学方面也颇有天赋。正是他颁布了著名的《圣谕广训》,[10]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则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每半个月就要公开诵读。如果百姓都能相信他们所崇拜的圣山不过是发端于满洲,沿地面和水下向前爬行的巨龙的龙头,他们就会更加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大清皇帝的统治。

因此,当他去见先人以后,他的遗体躺在皇家陵园里,而他的后人则在同一座古老的圣山举行了同样的国祭。出于对宗教理想的极其尊重,清皇室选派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前去朝圣,皇四子弘历特地修书一封,作为对于他的指令:

吾弟力学敦修,不敢自懈于圣人之道者,有年矣。今奉命往祭阙里,瞻宫墙之数仞,则欲得其门而入,以见宗庙百宫之美也。对圣貌之巍巍,则思温厉恭安,如在其上而自省其躬修也。游礼乐之区,想见金声玉振之气象。是行也,不益以增其向往服行之心,而为有生一大快乎?皇父犹有后命,吾弟祭阙里毕,即往致祭岱宗,吾弟往哉。昔孔子尝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述之。盖谓得登圣人之堂,与闻圣人之精深广大,则诸子百家群言,皆小也。犹之登泰山之高者,得观嵚岑峻极,则峛崺培,皆不足言也。吾弟既登圣人之堂,又登泰山之高,诚敬之日积,仰之日深。视瞻之广阔,胸次之豁然,古文人学士所谓游名山大川以助其文思笔力者,又乌足云哉。[11]

后来皇四子弘历正式登基。现存《泰山志》第三卷记录了他对这次虔诚的祭祀的殷切期望,不只表现出对其兄弟的关照,也显示出此行对其年迈的母后别有意义。这份诏书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发布的:

上谕:前以富明安面奏山左臣民,情殷望幸。且泰安岱庙及碧霞祠宇,俱重修经修理落成,明岁正属圣母八旬圣寿,慈意亦欲亲诣拈香。因允其所请,并谕令富明安一切务遵俭约,断不可稍事华饰靡费。谅该抚自当体会朕意,善为经理。惟入山东境内,前往泰山、曲阜,陆程尚有数日,前经富明安奏明,添设行宫数处,以供顿宿。因念圣母年高,瓦屋较毡庐更为合适,且可省运带行营城分之繁,姑允所请。然所经不过一宿憩留,但期墙宇粗完,扫除洁净足矣,断不必点缀水石,布置亭台,徒致耗费物力。再,泰山径路,陡峻萦纡,将来圣母临幸时,但诣岱麓神祠瞻礼,并不远跻崇岳,毋庸于山顶另建行宫。至朕登岱经由道路,只须就现成山径略为除治,足资策骑,总不得仿照从前搭盖天桥,重劳工作。着传谕该抚,务须遵旨,撙节妥办,不得稍涉踵事增华,以负朕意。钦此。

难道只有200年前的清朝帝王才可以去东岳朝圣吗?在首善之区(北京),我们也制订过到作为帝国屏障的长城去进行考察的计划;同样是在这里,我们探访大江[12]这一贸易通道之行得到了清皇室的许可和保护;现在也让我们从这儿动身去考察作为五岳之首和古代宗教中心的泰山。沿着农夫、帝王、红灯照和赤眉军的足迹,我们终于到达了东岳泰山,这一天正好是五月五日[13]

泰安城北门外通往太宗牌坊用来朝圣的石板路上,一位泰安的农民在休息。

岱庙的阎王殿。由于屋顶已漏水,人们便用席子罩在阎罗菩萨上面。盖洛 摄

(2)泰安,平安之城

每一座圣山的山脚下都有一座城市或小镇,城镇与山之间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每一座圣城的城墙之内都会有一座庙宇,庙宇与这座山之间也有特别紧密的关系。对于泰山来说,泰安这座城市就是依附于泰山的,泰安城内也有一座关于泰山的岱庙。请注意中国的这个习俗是多么具有特色。南太平洋一带也有一座圣山,那是一个由滚滚岩浆喷出的火山,但它的名下没有城镇和庙宇。在意大利,维苏威火山[14]也够声名显赫了,但庞贝古城非因它而得名,在那不勒斯也没有任何为它而建的庙宇。罗马的七座山非常有名,但罗马城是建在山上,而非在其脚下,城内庙宇繁多,但没有一座是专为帕拉廷山[15]而建的。在中国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座名山的脚下都会有一个城镇,都是围绕属于圣山的庙宇而发展起来的。

位于泰山南部山脚下的城市称作泰安,[16]意即太平安宁。这让人联想起一个古代巴比伦名称——耶路撒冷,[17]意为平安之城,这座建在巴勒斯坦的五座山上的圣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泰安这座城市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但无法与西亚的城市相比,因为它不过是泰山的附属物。泰安城有记载的历史大约有1000年,但此前一个神圣的村落已经在这里存在了数千年,留有多处遗址。400年前,泰安城经历了一次重修,用石墙代替了土墙,城墙周长约7里,城壕宽30[18],深20英尺,四面都有城门。它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十三年,先前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位皇帝对于古文物的虔诚。自乾隆时代之后,泰安城的四面城门分别被称为迎暄门、泰安门、岳晏门和仰圣门。我们从西面的岳晏门进城,接着登上了朝北的城墙。

可拉[19]的子孙们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平安之城:

泰安府城图

图中的地点名称:1.长春观旧址;2.法华寺;3.关帝庙;4.岱庙;5.仰圣门;6.关帝庙;7.考院;8.文化街;9.冥福寺;10.常平仓;11.西迎翠街;12.东迎翠街;13.刘将军庙;14.遥参亭;15.城隆庙;16.司狱;17.泰安府;18.经历;19.节孝祠;20.文庙;21.儒学;22.文昌阁;23.迎暄门;24.岳晏门;25.运舟街;26.典史;27.泰安县;28.县丞;29.马神祠;30.泰安门;31.通天街;32.守备;33.和圣祠;34.二贤祠;35.参将;36.关帝庙;37.奎星楼。

泰安岱庙的五峰楼

岱庙最高处庭园内的汉代古树。盖洛 摄

在锡安山[20]下漫步游览,流连忘返,仔细辨认那儿的各个塔楼,察看那儿的堡垒,端详那儿的宫殿,这样以后你就可以把这一切告诉下一代人。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建议,我们不由得把它和眼前这个东方的平安之城联系起来。在城墙上绕着走一圈并不让人感到疲劳,因为总共只有十里的路程,还可以俯瞰全城,只有在英国的伦敦德里[21]、切斯特[22]、约克和美国一些已经被遗忘的西班牙人所建城堡里才可以这么做。西城门上面的亭子吸引我们立刻按动照相机的快门,随后我们朝泰山方向眺望,直到刷在路面上的一些汉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是不是有英雄人物埋葬在这儿,为此在路上铺了墓碑或纪念铜像呢?答案恰恰相反,在反日爱国热情迸发的时候,人们将那个暴发户国家的名字写在地上,任人践踏。不知美国南方几个州有胆识的制鞋商有没有意识到,如果在鞋底印上敌方的国旗,可能就会销路大增呢?泰安城墙的东南角有一座奎星楼,这是城墙上的观景亭,尽管衰败不堪,但人们站在上面,可以把泰山的风景尽收眼底。如果放眼城墙内喧闹的城市,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景致,而黄色琉璃瓦屋顶的岱庙显得格外令人注目。泰安在本质上是一座圣城,人们对于宗教的兴趣高于一切。这跟广州有天壤之别,那是一个商业中心,其显著标志是庞大的货栈及当铺的摩天大楼。这个城市是多么拥挤啊!整个面积不过200英亩,庙宇又占了很多地方,却有两万人在这儿居住。

“泰安好似一个香炉”,一个来此游览的诗人曾如是描述。很久以后,飞机使得人们可以真正地鸟瞰泰安城,证明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看过这一地区的地图后,想象力丰富的人们禁不住会觉得泰山就像一座矗立在此地的巨大神像,而泰安城则是一个香案,上面放着一个铜制香炉,香炉里插着几根香。在此地的一座庙宇里,望着烟雾从香案上的香炉中袅袅升起,人们不由会产生幻觉,此时会轻易觉得香案变得越来越大,直到覆盖住整个城市;而眼前奇怪的神像也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像泰山一般大小。其实,泰安城真算得上是这座圣山的香案,而对于泰山的祈祷文从来都是献给一国之神的。下文可以见证皇室对岱庙的关注:

上谕:

山东泰安州神庙,奉祀东岳泰山之神,历代相传,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俾国家享升平之福者,明神之功德,其来久矣。远近人民,感荷默佑之恩,焚香顶礼,罔不虔肃。其庙宇重修于康熙十二年,距今五十余年矣。兹据巡抚费金吾奏称:庙宇盘道,有倾圮颓坏之处,应加缮葺。山路亦当修整,着发内帑银两,命内务部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前往督工,敬谨修理,务使庙貌辉煌,工程坚固,速行告竣,以副朕为民报享之至意。

特谕,钦此。

雍正七年(1729年)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库提取的银两没有清楚地列出清单,这就为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件事从侧面说明了发生在雍正时期的“移花接木”行为。用于其他目的的银两会使人手痒,别以为用来为寺庙疗病的钱就能幸免。

王思任的游记为我们描绘了这个地方的另一幅图画:“人身七尺,眼仅寸余;所见者百里而域:泰山有丈目,即可以通万里,乃其躯四千丈,当如何视由旬耶?”如果这只是一道算术题,我们可以语气温和地指出,其实视距和眼睛的尺寸并没有多大关系。还可能会进一步补充说,一个六尺高的人在乡间平地望不到三里之外——远远达不到100里。最后可能这样回答:4000尺的高处,目力可达77英里,足可以看到西北方向的黄河和西南方的大运河。王氏把泰山看作巨人要比康熙皇帝把它视为一条龙更加恰当。这种说法可能还会有另外一种奇怪的功效:朝圣者在登山过程中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吐痰,他们是否担心这个巨人会进行报复呢?要是火山吐出岩浆,可能真的会把朝圣者和整个泰安城全部吞没。

有一个人和这位诗人同姓,他叫王叔明(Wang Chow)[23],从事另一项艺术,即绘画。作为山水画大师,他在明代洪武年间名噪一时。人们往往会忘记中国画家的技艺是何等高超,以及日本画家是如何从他们那儿得到灵感的。王叔明在泰安有一所官邸,庭院后面是一座面对泰山的塔楼,王氏将其改成了画室。他将一块白布挂在墙上,开始面对圣山作画,确信此作将使自己名垂青史。但是一个人欣赏美景时的艺术感悟有时候并不意味着在描绘这一景致时就会得心应手!王叔明在画布前辛苦工作了整整三年,深深体会到自己没有能力再现眼前的壮观景象。日复一日,他目睹月亮一次次升起、降落,并且照亮了东岳泰山。然而一次次的失败让他沮丧万分。有一天,当雪花刚刚开始飘落的时候,一位姓陈的画家[24]来看他。王叔明早就发现再现雪花嬉闹的意境是可能的,现在他迫不及待地想把飘飞的雪花这一意象传达到画中。其中有值得他孜孜以求的特殊象征意义,因为白色是哀悼死者的颜色,而泰山是天下灵魂的归宿。他要让一层朦胧的白色绉纱覆盖泰山!王叔明向陈氏袒露了自己的灵魂,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同时承认自己无法在画中体现这一构想。陈氏思考片刻,随后,就像阿基米德[25]一样,突然大喊一声:“有了。”他将一张小弓加以改进,用白垩和鬃毛调制好颜料,把它先涂在弓弦上,然后拉动弓弦,让颜料随意洒溅到画上。画家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对于突然在画中完美地显现出“变成了白色的空气”大为惊异,对此表示赞许,并决定就此定稿。在此后许多年中,这幅《岱宗密雪图》备受推崇。在画廊中,或者像王、陈二人那样独居塔楼时,欣赏美景,要比像诗人李太白在山坡遇雨时灵感尽失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孔子的农家弟子曾参在泰山脚下停留十日,因为积雪无法前行时,并没有感到丝毫不便,反倒通过音乐和对家乡的思念来寻求安慰,这与王氏有多大不同啊!

泰安的地方志记录了一个年轻小伙子和一个老妇人的故事。那个年轻人叫张志伟,其父胸有大志,为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小家伙很小便学习识字,据说到6岁时就能读“五经”,由于“五经”包括了数千个汉字,因此有这样的记忆力是很了不起的。或许他只是记住了这些字的发音,并不能辨认这些字。12岁时,他入了道教,居岱麓会真宫。显然他走的是自己的道路,其理想与父亲的愿望大相径庭,他并不渴望世俗的高位,而是致力于追求知识和美德。因此他听从命运安排,最终凭借生活中的高尚行为而引起皇帝的注意。元朝开国皇帝赐其穿紫袍的权利,后令其改名为张志纯,意为“渴望纯洁”,进而赐号“崇真保德大师”。

他的故事记录在《泰安志》中,与毛仙姑相提并论。毛仙姑自幼接受道教礼仪的熏陶,后立誓出家为尼,筑庵于徂徕山,潜心修行,偶尔作诗。她于延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1315年12月15日)圆寂,临终留下短诗一首:

混处修持三十年,

是非海里了真缘,

如今撇下皮囊去,

拍塞灵空用自然。

她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时任泰安定军节度使为其建了一座纪念碑,并刻上碑文。此后,这一山谷便被称为“毛老谷”,或“娘娘谷”。

在地方史志中还记录了周龙甲为林杭学的《泰山辑瑞集》所写的极有见地的序言。

夫泰山古多循良之官,如陈俊忠勇、李固恩信、皇甫镇静、韩韶赈恤、申恬德威并行、韦安石政平操洁,此其彰明较著者也。顾著述不传,千载而后,亦相与谓之曰能吏而已,孰有如果庵文章治行卓然不朽者乎?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做事和传教哪个更为重要呢?大卫[26]在他那个时代干过许多大事,在他长眠以后,如果不是留下了《诗篇》[27],又会有谁去在意他呢?一个人毕生仁慈、乐于助人固然值得赞许,可是如果他没有教义流传后世,其影响会消失得多么快啊!过去的成就不正是在文学作品中才得以永远保存下来吗?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接受,即使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朋友林国安的真实作品,即一部泰山的祥异集,一笑置之。

另一个收入《泰安志》,为人们所铭记的重要人物是“老盘腿”,人们也称他为叩头僧。大家都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但他总是安坐于泰安灵派侯庙[28]中。晚上他盘腿而坐,通宵不寐,白天则漫游闹市街头,到处磕头,告诫人们要追求美德。“我告诫好人们”是他的口头禅。在耶路撒冷城存在的最后几年里,也出现过这么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整日大步流星地走在大街上,嘴里不停地喊着“苦呀!”。但泰安的这个叩头僧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疯子,如果有人跟他搭话,问他要告诫人们什么,他就会这样回答:

岱庙图

图中的地点名称:1.乾楼;2.鲁瞻门;3.良楼;4.寝殿;5.峻极殿;6.钟楼;7.扶桑石;8.鼓楼;9.索景门;10.仁安门;11.西碑亭;12.碑台;13.东碑亭;14.碑台;15.三茅殿;16.清阳门;17.瑄咏亭;18.坤楼;19.延禧殿;20.祥符碑;21.太尉殿;22.见大门;23.右掖门;24.配天门;25.岳庙门;26.左掖门;27.配天作镇;28.仰高门;29.三灵候殿;30.宣和碑;31.汉柏;32.唐槐;33.炳灵宫;34.翼楼。

我参方五十年矣,盖载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唯人为贵。具此灵性,便可立地成佛。莫能宝山历尽,虚过一生。[29]

他预测到了自己的圆寂之日。

“我告诫好人们”,他大声疾呼。就在人们参拜圣山的主要场所,这位僧人忠言逆耳,告诫善良的人们仅仅朝圣是起不了作用的。

我们在城墙上徘徊良久,从城楼上注视着小城,翻阅着地方志中有关的记录。城市的中心是它的庙宇,其中岱庙尤为重要。我们不要把岱庙和明堂混淆起来,后者是天子祭奠祖先的太庙,而且位于十里之外的地方。

《礼记》中是这样说的: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30]

这听起来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泰山“大学”下属五个“学院”的名称!

此后,岱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修复和重建。在我们面前有六道这一方面的御旨,其中的一道圣谕极为慷慨,对内务府下拨的用于岱庙修缮的银两不加限制。下面我们要完整地引述皇帝的一次巡游过程,包括整个的祭祀仪式。只要看一条简短的“圣谕”就足够了。它是于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十一日颁布的,这一年正好是1776年。这道“圣谕”和发生在地球另一半球上的事件[31]形成很有趣的反差。

惟神奠位东藩,表雄左海。瞻岩作镇,首隆五岳之封;触石为霖,广沛崇朝之泽。宗长之灵威无外,巍峨之气象弥尊。兹以两金川小丑削平,大功底定。振郊台之朱鹭,远荷宠庥;分躔野于苍龙,益滋鸿贶。谒岱既申夫典礼,告成再展夫明禋。荐此馨香,伏惟昭鉴。

人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五个南门的岱庙上,那儿还有像乡村集市一般的院落,里面有许多出售小饰物、护身符、封禅图、旅行手册、巫术图和碑匾摹拓品的摊点,以及西洋镜和舞女的演出,但我们不该忘记,泰安还有其他许多非常有趣的地方。

洪章曾提醒读者,岱庙和泰安城不过是泰山的附属物,要欣赏泰山,正确的方法是绕山走一圈。在为汪氏《泰山志》[32]题写的序言中,他说:“洪厓子章尝涉泰山之郊,顾瞻周回,神爽飞越。及得《志》读之,喟然叹曰:大哉!巍巍乎其天下之具瞻,而两间之巨镇乎?”

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对于泰山之秀美和雄伟的赞美,正如唐代一位诗人[33]所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人们值得西行数里,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东岳泰山,实际上,森罗殿[34]的景观也是令人难忘的。就这个地方本身来说,也是很值得一看的,义和团最早的组织,俗称“拳团”,就是在这一地区持红灯相聚、操练,由区区十个人逐步发展起来。义和团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是因为团民们都相信通过念一些咒符,可以做到刀枪不入。在义和团失败以后,他们即使在这里也蒙受了耻辱。我向寺庙的住持打听拳民因屠杀外国人而遭受什么样的惩罚,他便领我到森罗殿,去看那里的许多塑像,魔鬼正在把炙热的方形铁帽子戴在受难者头上。其原因就是他们失败了,但义和团这类团体正是在这种迷信气氛中产生的。

(3)得天独厚

人们最喜欢称山东省的泰安地区为“得天独厚”。我认为,这一颇有意义的称号用来描述齐鲁[35]大地可谓恰如其分。我们也曾认为“美国是上帝自己的国度”,所以这也促使我们去发现上述称号有什么根据。

是因其外部的风景而得名的吗?

确实,这儿有许多美丽的景致,可是攀登过落基山脉的人不会把天下第一的称号送给泰山;圣·劳伦斯运河[36]环绕一千多个岛屿,去过那里湖泊的人不会为微山湖所折服;密西西比河的大堤远远高出两岸的地面,在那儿乘过船的人看到高出两岸地面的黄河河道时会觉得不足为奇。

那么是因为这片土地出产的东西吗?

这儿的盐矿比美国大草原上的盐碱地也好不了多少,但应该说这儿的确出产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小麦我们都知道,荞麦我们也不陌生;可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当然,这里也产水稻,其中一种红米品种有点新奇,但还不值得人们大惊小怪。这种羽毛般的草本植物是小米,人们已培育出黑白黄三个品种。它和另一种谷物有些相似,即黄色或黑色的稷,因其不在我们的食谱上,在英语中找不到它的名称。在所有的作物中,有两种最为我们注意,但它们最能打动我们的不是味觉,而是其他感官。黄色的油菜花使得周围的风景都亮丽起来,并且香气袭人,方圆九里之内都可以闻到这种宜人的气息。蜀黍[37]是普通人的粮食,但这种黑、白、红三种颜色相间的作物或许对来这个地区定居的德国人来说是有些吸引力的。可是芝麻的魔力又在哪里呢?它使我们想起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脑海里又出现了阿里巴巴和卡西姆的形象,还有莫尔基娜[38]用沸油对付强盗的故事。但中国的传说不是比巴格达的传说更有传奇色彩吗?看看泰安的一个食谱:“取一些黑芝麻,煮沸九次,在阳光下曝晒九次,然后研碎揉入面粉中,做成饼,吃了以后,就会长生不老!芝麻会打开长寿之门!”

道教著作《福地志》宣称泰山上有许多灵芝和翡翠。《山海经》说:“泰山上多玉,其下多金。”我们还应该提及《岱志》中的说法,“昔有者今无,或昔无而今有。志惟载其所有耳”,反之亦然。我们的地形学只关注实际存在的东西。

说完芝麻之后,似乎没有必要再去提白菜、黑豆、红皮土豆、绿色黄瓜、杂色甜菜、甘薯、大豆、洋葱、生姜、荷花、山药和其他众所周知的蔬菜,包括番薯,或俗称红芋和白芋的洋芋。地瓜就更不用说了。然而上述东西都不足以解释为何这个地方被称作“得天独厚”。

这里的水果也大都是常见的,其中桃子原产于本地,此外还有杏、樱桃、李子、梨、枣、栗子等。最珍奇的当数文官果[39],不知道是因为它的外壳特别硬,还是因为在“文官”的壳破裂以后,会发现里面有一个“武将”,或者是因为文官果是一个口感很甜的果物品种。

在《泰山志》中收录的众多神秘草药中,有一种叫赤箭,即使刮风时,它也会昂首而立,在一片死寂中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药草并不常见,但一旦人们发现它,就会用石头结果它的生命。这就像是蛇在草丛中沙沙作响,一看见就应该杀死,而它那箭一般的毒牙也会被连根拔下来。可能它就是天麻,可以入药,其幼芽被称为赤箭。另一种奇异的草本植物可以治火气重,通常称作祛火,尽管它还有一个更高雅的名字——亮天。

最名贵的药物是茯苓,由寄生在松树上的菌类调制而成。据《博物志》[40]记载,松树源自石精,沙子进入岩石缝隙之中,由此而生长出松树!3000年以后,松树又变回石头!(参看美国的化石松林)茯苓的声誉让我联想起薄荷,薄荷创造的奇迹让我吃惊,当我还是“扬子江上的扬基佬”[41]时,就曾在云南发现这一点。

茯苓,和平的万灵药!它是这样调制而成的,先把松树砍倒,锯成五尺长的几段,然后埋在圣山上。在这儿,它可以获得以下两种属性之一:一方面,它可能会逃走。因此需要留神,别让它逃走。茯苓就像一个骗子!但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36个月圣山神奇力量的转化,它的颜色就会变白,随后就可以挖出,按五尺长的原状卖给药材商,后者再将其切成薄片。这种药材身上具有泰安这个平安之城的威力,因此它可以给病人带来安宁。茯苓会带来安宁!调制茯苓这种给人安宁的良药还有另一种方法,不过所需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需要让松油渗入泰山上的圣土里,经过圣山1000年的提炼之后,便就形成了“茯”。至于这种调制方法,似乎从来没有人目睹过,况且也不可能确定它的真实年龄。《博物志》中说,茯苓是松树脂埋藏在泥土中1000年后形成的,再过1000年就变成琥珀。目前在泰山上仍然有茯苓,但已经没有琥珀。(注意,关于琥珀的这种说法还是相当准确的)

有一个著名的炼丹师名叫崔文子[42],他“世好黄老”,能用泰山百药来配制成“黄赤散丸”。当一场瘟疫在齐鲁大地肆虐的时候,他奔波于各个市镇之间,手持一面三角形红幡,以药救人。“病人喝了他的药顷刻就得以康复”,《神仙鉴》称获救的人数多达一万。“黄老之术”是很有意思的。“黄老”是黄帝和老子(《道德经》的作者)的简称,他俩被视为道教的鼻祖,名字经常一起出现,实际上,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要比黄帝晚2000年。

生活在这一块福地的生灵有哪些呢?是它们使得这儿有这样一个令人骄傲的称号吗?很多小溪从岩石河床上哗哗流过,这些溪流中的鱼声名远扬——有银白色的,有红色的,还有黑色的;但许多打鱼人会满足于曾经垂钓过的池塘或其他的许多小河。更值得一提的要算那种能活1000多年的白蝙蝠,它们以“岩汁”为生,但没人真的见过这种白蝙蝠,无论是活的还是标本。至于猫头鹰、野鸽、声音像山僧一样优美的八哥和让捕食者感觉十分安全的红色瓢虫,似乎没有多少特殊之处需要描述。关于用两只脚行走的野兔的故事,即两只前腿不会行走,而两只后腿一跳就是20尺的故事,似乎让人联想起澳大利亚的袋鼠。那几乎可以肯定是跳鼠。当然,黄鼠适合在黄河盆地里生活,白狼经常光顾泰山,但它们还算明智,懂得远离人们摆放供品的地方。应该说,这里的动物和植物一样,都不足以使这个地方成为神的福地。

这样,此地之所以得天独厚,那肯定是因为这里的人了。就《阿维斯陀》古经[43]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说一个农民“谨慎而勤奋地耕作要比重复祷告一万次获得更多宗教上的功德”,这样的说法似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可我们不是在波斯,山不过是作为一个背景,茎块、野花、风景和鸟兽等只是附属物,人在这个大舞台上才是主角。作为一个本地人,孟子曾经提醒我们注意另一个著名的本地人孔子说过的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44]这无疑是本地居民自己做出的解释,谁会比他们更了解这些呢?这里的人非常质朴,他们的风俗很纯粹,生活很节俭。他们喜欢儒家的学说,接受两个大学者孙复和石介[45]的处世态度,并且看重节制和贞洁,鲁地的民众是“直人”。我被告知,四川省这个“天府之国”主要归功于李冰,他“受到了人民的真心爱戴”。收入了“至善之人至理名言”的《心鉴》[46]一书常常提到那些至少在这一福地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名人的箴言。[47]

这一福地是中国历代许多伟人曾经长期或短期居住过的地方。两位大圣人,即孔子(前551—前479)和孟子(前372—前289年)都出生在此地。鲁班,木工的祖师爷,也是生活在这里。如果说后世的皇帝有了天桥,而鲁班,就像犹太人雅各[48]一样,早就有了云梯,而且那是他本人发明的,还可以自动升降,最长可以通往木星!他做工时极为俭省,身边从来都不会出现废木片。他留下的“不要浪费”这句值得称道的格言,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如果听说这个地方发明了新东西,我们并不会感到奇怪。早在大将军刘备的时代,诸葛亮(在《中国长城》一书中我们有过介绍)就生活在这块福地,就是在这儿他制成了木牛流马,用来为军队运送粮草。也就是说,生活必需品应该被视为是神圣的,使用时须小心保护。很可能燔柴这一原始的拜神方式也是从泰山开始的。

《山海经》一书给予了泰山应得的荣誉,声称泰山出产贞木。另一位哲学家指出山东人之所以喜欢礼和乐,是因为他们呼吸着这座圣山的宁静气息,泰山吸入阴气,随后呼出阳气,这对人是有益的。至于齐地,那里也有山脉存在,虽然高大,但并没有任何特别的神圣场所,因而人们喜欢财富和具有爱国精神。

在叙述这座大山的情况时,还有一个人不该遗忘,那就是雪蓑先生。他的成就揭示了真正值得注意的特征。他精通三项艺术——音乐、诗歌和书法,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有一天,他信步走进住在泰山上的李先生家花园里,随手拔起一棵有特殊气味的韭葱,试着当作毛笔,在墨中蘸了一下,写出几个大字。……另一天,他正在游览棋天观(一座道观)时,人们纷纷向他求字。他选了一处高崖石壁,把木头绑在一起,做成梯子,攀到一个很显眼的高处。他刷刷地写了四个大字,下了梯子,把绑在一起的木头解开,抬头看了看,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喊道:“漏掉了一个点,该怎么添上呢?”他解下头巾,像绳子一样搓成一团,浸在墨中。随后,他大喝一声,将头巾向石墙掷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那个字的适当位置。上面写的四个大字是:

玄之又玄。

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把他视为奇人。从此以后,他和李先生告别隐居的生活,整天在山中寻觅各种药草,配制药剂。

在所谓的典籍中,可以发现有数不清的传记和掌故都涉及鲁国,在欧洲人知之甚少的编年史和地方史志中也是如此。我们是否再来看一个较新的例子?

一个村庄里住着三兄弟,其中一个威望甚高,被大家尊称为上神。另一个兄弟的儿子酷似父亲,大家都叫他张氏,擅长格斗,有一副好拳脚,使一把长矛。这时村里出了一个恶人,如果谁冒犯了他,家里的粮仓和房子就会被一把火烧掉。有一天他和张氏之间发生了冲突,被张氏用长矛刺伤。这个恶棍伤得不轻,有性命之忧。地方官接到报案后,下令进行调查,通知张氏带着长矛出庭。在审问过程中,地方官问张氏是怎么伤人的;张氏历数这个人的恶行和引起这次打斗的特殊缘由,在讲到高潮时,张氏一边口中说着“我就是这样做的”,一边将长矛刺向那个恶汉,恶汉当即毙命。地方官看到张氏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让大家免遭祸害,于是断定恶徒罪有应得,下令将其埋葬了事。从此村中又恢复了太平。此地民风古朴,张氏就是以这种方式使一方得到安宁的。此后,受其他因素影响,他们全家人皈依基督教。村里没有再出什么乱子,地方官也备感轻松。这个地方确实是“得天独厚”。我们倾向于相信美国学者狄考文[49]的观察: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山东省的人民身上有一种宗教素质,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4)帝王的朝圣

在清朝的皇帝中,康熙帝和他的孙子乾隆帝是最有名的两位,两人都活过了“耳顺之年”,在位时间都超过60年,有机会给自己的臣民留下印象。康熙于1662年登基。两人都能够实施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改进印刷术方面都不成功,白白铸造了金属字模,而他们的臣民们仍抱着雕版印刷不放。这一失败颇值得关注,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在国家管理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中原人都不肯向异族统治者屈服。这两位皇帝与泰安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同样一个事实,即外族皇帝不得不向历史悠久的信仰妥协,离开紫禁城和皇家寺庙,到古老庄严的泰山去朝圣,还要听从司仪的指令,按照当地古老的习俗,举行传统的祭拜仪式。热衷于改革的人往往受到传统重压的摆布而陷于迷茫!这跟那些鞑靼首领无法容忍任何妥协,采取铁血政策,所到之处尸横遍野的做法有多么大的差别啊!他们怎么也不肯屈从过去的传统,哪怕不得不根除它。康熙帝和乾隆帝可以被看作两个距今时间较近和很有代表性的君主,他们与泰安之间的渊源广为人知,并且有详细的历史记载。这儿应该再说几句,以便能更完整地认识康熙帝,正是他“使得这个帝国免于落到中国或西方某些宗教偏执狂手里”。

他对于文学的赞助也是众所周知的,正是他授意编写了一部标准的《康熙字典》、一部作为词汇索引的《佩文韵府》,以及一部堪称百科全书的《图书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他曾接受过外国传教士的指教,并且学到了“知识分类的优势”。这儿我们千万别忘了,在西方人的祖先尚未摆脱野蛮状态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了“知识分类的优势”。中国最早的词典是公元前数百年编纂的。许慎伟大的《说文解字》是于公元100年左右出现的,它收入了9000多字,此外还有唐、宋、元等朝代的许多百科全书都保存至今。这些百科全书大多是按类别编排的。康熙帝像孔子一样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他写出了著名的《圣谕广训》,其译文在《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一书中可以找到。但康熙帝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巩固和壮大他在14岁时所继承的帝国,他的王朝谈不上有什么古老的威望,因为他的父亲是统治中国的第一位大清皇帝。

在北方,他需要对付一个新的民族和一种新的文明。俄国远征军从遥远的莫斯科出发,穿过西伯利亚,他们在阿穆尔河上游建立城堡,声称对该地区享有主权;而以前那里的人都是以客人的身份前来归顺,或返回故里,或在中国定居。俄国方面对康熙帝的力量不敢小视,因此彼得大帝谋求与北京的帝王建立外交关系,同意以阿穆尔河作为两国边界。可是康熙帝还是发起了反击,沿着较南的纬度向西推进了很远的距离,历经艰难险阻,穿越戈壁滩,康熙帝相信是泰山之神保佑他躲过了劫难。此次行动也使得康熙帝的权力延伸到了西藏,中国内地的佛教徒和这一高原上的喇嘛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亲缘关系。我们在提及下列事件时没有按照其在历史上的先后顺序,但另一次远征使出生于内地的将军吴三桂及其手下富有爱国热情的滇军归顺了清政权。然后,由于陆地的幅员有限,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一个著名的海盗身上,先后五次派了六十艘舰船到南海恢复通商自由。在征服或约束了外敌以后,康熙帝这位伟大的帝王开始着手加强对域内的统治。在和平的艺术方面,他并非不愿意向南欧的传教士们学习,尽管他严厉地制止了他们对于大清帝国内政的干预,当一群传教士诉诸一个外国人来进行有关中国风俗的意义和价值的裁决时,他断然地镇压了他们。康熙帝牢牢掌握着自己国家的命运。他的统治看起来是公正的,并且对穷人也是有利的。在私生活方面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只是间或去打猎取乐。他的后裔用慷慨、勇敢、仁慈和明智这样的字眼来称颂他。这就是我们要考察他和泰山之间特殊关系的一个皇帝。

康熙帝内心的想法如何,除了他本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推测下面这些人的信仰将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达赖喇嘛、大乌理玛[50]、哈里发[51]、布罗格拉姆主教[52]及俄国沙皇等。或许我们可以从对西方一位伟大帝王的描述中选一些片段,并且发现这一描述对大多数统治者都适用,对康熙皇帝更是如此:

他们懂得并且重视宗教的作用,因为它与世俗政府是相关的。他们重视某些节日对公众行为的教化作用。他们注意把占卜艺术作为制定政策的很方便的工具,还认为宗教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最坚实的纽带,看重宗教对现世或未来生活的劝诫作用,认为作伪证的罪行肯定要受到复仇之神的惩罚。尽管他们相信宗教的一般作用,但是他们认为不同的敬神方式会达到同样有益的目的。

遵循这一原则,康熙帝以一种极为庄严和别具一格的方式对泰山进行了朝圣,朝圣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位于北方的都城北京出发,去往泰安这个平安之城,后者是保护和拥有岱庙的省城,而岱庙又是和古老而久负盛名的东岳泰山密切相关的寺庙。整个参拜过程是严格按照《礼记》中的条例来进行,并且作为圣谕颁布的,我们相信这些条例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大概英国的君王到威斯敏斯特[53]去接受加冕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盛典。但中国人对帝王举行的这种仪式更为重视,其根据是他们认为每隔五年就应该举行一次此类的拜神活动。据记载,历代统治者,不管是王公还是君主,国王还是皇帝,不论身居长安、杭州、南京、北京,还是一些小的都城,都会来朝圣。国界、都城和朝代都会有更替,但在任何情况下,泰山的祭祀活动一直是必不可少的。

1684年,神圣罗马帝国[54]皇帝利奥波德[55]开始以维也纳作为帝国的首都,并且表现出不容忍异端邪说的倾向。这个时期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资质愚钝。法国的路易十四正准备废除南特敕令[56]。英国的查理二世是个秘密的天主教徒,很难想象他会进行朝圣。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奥朗则布[57]当时正处于征服德干高原的过程中。康熙帝就是在这一时期颁布了他的“圣谕”:

诏曰:

国祭。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1684年10月27日)。

帝王诞膺景命,统御万邦。道重观民,政先求莫。是以虞廷肆觐,肇举省方,周室怀柔,式歌时迈,诗书具在,典制丕昭。朕仰荷天庥,缵承祖烈,抚兹兆庶,期底时雍,夙夜孜孜,懋求治理。以富以教,靡敢怠遑。犹虑蔀屋艰难,罔由上达。故于直隶郡县周览巡幸,勤施补助。更念山左等处,土宜俗尚,不加循省,曷克周知,矧历逢甲子,世际升平。聿图泰运之恒新,在措芸生于豫大,乘时命驾,咨彼民依。但乐利只慰夫一方,而德泽未敷于九有,朕心歉焉。用是特昭公普,以宏仁庶,奏诚和之盛治。

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省份,自用兵以来,供应繁苦,宜加恩恤。康熙二十四年所运漕粮,着免三分之一。自康熙十三年起,至二十二年,拖欠漕项钱粮,着自康熙二十三年起,每年带征一年,以免小民一时并征之累。东巡经过地方,宜俱加恩恤,著将康熙二十四年应征丁银,尽行蠲免。泰山经过致祭,其四岳四渎等祀,应遣官致祭,察例举行。凡官吏兵民人等有犯除十恶等罪不赦外(凡常赦所不原者,不在赦内)。其余自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昧爽以前,死罪军罪以下,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咸赦除之。有以赦前事告讦者,以其罪罪之。直隶各省修理文庙银两,照旧存留,以供整葺。直隶各省解费脚价银两,仍复存留,照额支给。祭祀行香习仪及祈晴、祈雨、乡饮酒礼等项银两,仍复存留,以供支用。岳镇四渎庙宇倾颓者,该地方官设法修葺,以昭诚敬。内外文武官员现应议处者,俱着宽免。内外文武大小各官,除各以现在品级已得封赠外,凡授职升级及改任者,着照新衔封赠。

各处孤贫口粮已复存留经管,地方务须从实给散,以赡穷独。

於戏!时臻熙皞,弥隆宽恤之恩;

户乐清宁,丕笃绵长之庆。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这是他宣布去泰山祭祀的大致进程,包括它会带来好处的一个概括性谕令。现在我们不妨留神一下康熙帝在后来专门颁布的诏书中是如何对祭拜东岳泰山的仪式做详细补充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凡经过地方,各有加恩。

自亲王以下,宗室觉罗、内大臣侍卫、内务府、武备院、上驷院、銮仪卫各官及各旗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等官,至各衙门扈从官及各执事人员,俱预行派出,节次随行。

驾发京师日,卤簿大驾,陈设如常仪,随从、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各跪送随行如常。

所过鸿胪寺官先期传知百里以内地方官,率本地乡绅士民,迎于十里之外,本地镇守满汉官军,整队伍迎于十里之外,分文武东西,候驾至,跪、迎、送,如常仪。

十月壬寅至于岱宗。前期,太常寺用白纸糊版,黄纸镶边,墨

书祝版,不书御名。太常寺官具补服捧送庙中,安设祝案上。……

那一次朝圣泰山及祭祀仪式为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但我们在此已省略了大部分的祭祀过程。1748年和1770年,乾隆帝也两次来泰山举行国祭,现存的一些长长的诏书对祭祀仪式做了详细的描述。这次祭祀活动与以前有所不同,主要是在庙宇一带搭起了黄色帐篷,供皇帝在里面安歇,而且仪式上增加了许多音乐和舞蹈,所有的颂歌名称也都列了出来。

在为五年举行一次的祭祀程序所制定的规则中,有两条颇有人情味。在献祭以后,皇帝要去看望年龄在百岁或百岁以上的老人。按规定,各地还要呈上搜集到的民歌,并缴纳所有贡物的样品,将典型的时尚示范天下,这样做是为了让皇帝知道他颁布的有关敕令是否得到了贯彻。

乾隆三十五年,皇帝授意在岱庙东侧立碑[58],碑文摘要如下:

然自七十二家之说兴,而昭姓考瑞,大号显名,铺陈极乎迁之书,相如之文,世世封土作石感,琢玉成牒,甚者以上山恐伤木石,以遇风雨为德未至,以举火辄应为得行秘祠。盖有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神仙,而汰侈益无等矣。我朝鉴于成宪,祗慎明禋。……

岁庚寅为朕六十庆辰,至辛卯,恭逢圣母八旬万寿,于时九宇胪欢,百灵介祉。维岱大生,秉苍精化醇之气,用克推演鸿厘,绥祚我皇极。

而重闬湮闉,岁渝弗饬,灵成竭副焉。爰诹将扩而新之,其岁月详岳顶记中。以是庙太常宿县之所,因为迎神送神歌,俾主者肄而落之。

虽然这些关于祭祀仪式的程序极为复杂,堪与英国的禧年[59]感恩节相媲美,但需要记住的是这里所记录的全部祭祀活动都只是在岱庙——泰山脚下泰安城内的一座庙内进行的。我们很快就可以有机会看到皇帝们是如何登上盘山道,然后在山顶上的庙宇中进行祭拜的。这两个祭祀程序有很大的差别,正如乘坐豪华马车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圣保罗大教堂西门外聆听教堂内的唱诗班和主教们引导着礼拜活动,与女王在西敏寺内坐在她自己的靠背椅上,或在寺内的圣坛前鞠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5)泰山的缩影

金棨[60]先生的权威著作《泰山志》刊行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他在这儿“盗用”了一个早在1550年即已有人采用过的书名[61]。金棨的这一著作长达二十卷,刊行后人们对它评价甚高,并于1898年又加以重新刊印。但我们在这里还是引用原先的版本,我们这里有书中最有趣部分的译文。在关于泰山的“五大车书”中,它也许算得上最好的一本。凭借书中复杂的“记述眼光”,我们可以在不保留丁尼生所谓“七零八碎”的情况下,来说明金棨的网撒得有多么广。

就像其他效忠的官员一样,他的著作前面有《天章记》两卷,即清朝皇帝的“圣谕”和诗文;《盛典记》一卷,记述皇帝们对于泰山非同寻常的祭拜;还有《图考》一卷。该书的正文部分首先描述泰山的地势情况,包括《岱志》《支山志》《川泉志》,然后是《祠庙志》《秩祀志》《封禅志》,接下来是描述泰安城漫长发展史的郡邑志,最后以《人物志》结束。《金石志》出人意料地填写了一个空白,这表明金棨在个人兴趣方面颇像一个碑铭研究家。在《逸事记》即一些奇闻怪事的记载之后,全书以一卷叙录结束。

该书的三个前言分别写于不同年份,我们由此可以判断这一著作似乎传播得很快。第一个前言的日期定得很精确:嘉庆六年(1801年)冬季最短的一天。该前言是主管帝国教育的翰林院祭酒阮元在其官邸所写的。他之所以产生兴趣是因为他于1794年被任命为山东学政使,在泰安举行的考试结束后,他便登上泰山观赏风景。

山经地志,史家之书也,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之必当有志,重于天下山经地志远矣!……[62]

这位学政使曾亲自登山观赏风景,收集碑刻的拓片,希望能有博闻强记的学者写出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此时金棨已被任命为泰安知府,在他的治下当地的犯罪率下降,官司减少,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他得以有闲暇找机会走遍泰山各处。他的同情心被唤醒,因为旧的《泰山志》已经不能够反映泰山的实际情况,于是他决定自己为泰山作志。他以聂鈫[63]著、朱孝纯[64]绘制地图的《泰山道里记》和《泰山金石考》两书作蓝本,并且参考了许多其他的权威著作。至于聂鈫,他是一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旧式文人,凡是跟泰山有关的东西,他都要进行仔细地考察。他辛勤工作30年,也未博得功名,在《泰山道里记》的序言中,他称自己“竭半生之精力,以考一山之迹”,在告诉读者他将全书“提挈道里为纲领,分之为五”之后,又说“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我们应该向这位了不起的古人脱帽致敬!金棨对聂氏本人及其著述极为推崇,在自己的书中频繁地引用这部此前最具权威性的著作。金棨本人对于泰山的描写可谓前无古人,他的文体恰到好处,正好体现了史学家著书所必备的三个要素——准确,完整,简练,用一个字来评价:好!

七年后,山东督粮道孙星衍[65]官封大夫,他可谓是一个功成名就之人。在嘉庆五年中秋节之后的第五天,他为金棨的著作写下了第二篇前言。他提供了珍贵的信息,说关于五岳并没有特别古老的方志;南岳在唐代和宋代曾被两次论及;明代《朔松》之类的著作中也曾对中岳做过描述,但这些并非上乘之作。在他看来,现存最早对泰山做详尽描述的是明代汪子卿的《泰山志》,是经官方审查后付梓的。接着他就对著书一事做了精彩的评论:

大抵前人志书征引诸书,不载出典,又不能搜讨碑碣佚文,仅据旧编增广新闻。而泰安每一守至,辄改作志书,题咏滋繁,掌故删落,是志乘之通病。

过去这种错误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金素中郡伯,以名人莅任,下车即以儒术饰吏治。既臻政通人和,乃取旧志,征实更新之。所载故迹,具有古书名目,是正桀误。搜寻金石,增广遗文轶事凡数十百条,间以己意为之考辨。时郡伯以贤能调守济南,历四载而书始成。

然后是作者最具典型性的反思:

世之为政者,莫不以理积案、整顿地方为己任,而视文学为不急之务。夫不知书,亦必不视案牍,案牍积则事多丛脞。不考古则不更事,不更事则不能通今,将谓之不学无术,尚得勤政耶?

一个献身于研究古代经典的人就是这么说的。但这可能会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100年前,英国的学者或官员是否愿意把四年的工作余暇全部用来撰写关于某一郡县、某一座山,或某一圣迹的专著。

第三个称颂这部巨著的人是作者的继任者鲁蔼吉知府。他是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月的望日说下面这番话的。鲁氏的序言写于1810年11月11日。望日就是指阴历月份的第十五日,因为这一天月亮和太阳相望。除对金棨出色的政绩略做评论外,他还补充道:“此《泰山志》将和泰山并立于天下。”对金棨来说,能得到同僚如此高的评价着实不易。而金棨本人在辞官定居常州后,自己出资刊印此书,并请常州知府转发泰安,移交岱庙道人收藏。他为此写了一封信,进一步介绍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刊印该书的经过,在常州知府转给泰安知府的公文中引用了此信:

书作于乙卯,成于戊午。会敝府量移省会,未及镌梨。及庚申罢郡侍养南归,始就编纂,付诸剞劂。又以惊心风木,息影枌榆,数阅星霜,时怀铅椠。自维衰朽,难效驰驱,而惟此方策,合贮名山,弃诸茅衡,恐沦酱瓿。兹特将《泰山志》辑成书二十卷,书板四百三十三片,贮为八箱,赍呈冰案,敢求钧檄,移会泰安府,转发泰安县,饬岱庙住持道士具领收贮,以垂久远,不胜厚幸。等由准此,拟合备文移送,为此合移。

显然,金棨又回到了在江苏的故园,因为当时官员都不能在本省任职。他“亲老告养”的请求是真是假我们无从知道,按惯例,某人在得到自己的辞职请求会被接受的暗示时,为了保全面子往往会采取这种做法。常州知府在引用了金棨的信之后,继续写道:

贵府请烦查照,转行泰安县,将移至书籍板片饬交岱庙住持承领收贮,俾征稽考,仍望赐覆施行,须至移者。

这一公文的日期是1808年,很显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书第三次被刊印,附上了上述最后一个序言。很显然,常州知府也没有忘记“窃书无罪”这句古话。

这儿暂且将作者及其赞助者放在一边,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该书本身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该书的写作总纲包括一个书目,下面分成传统、经典、历史、传说、前人记录及府、县史志和方志等几类。书中有出生于泰山本地的名人的传记,但外来的人,如隐士、道长、和尚等都被归入了附录。作者对于碑刻和铭文给予最高程度的重视,下了很大力气去搜罗所有作品,并不遗余力地做了拓片。作者剔除了那些不雅的内容,并且纠正了以往的谬误。

在他所搜集的这些作品中,逸闻无疑占很大比重。但在一座圣山上,必定会有人为一种神圣的精神所打动。因此,他关于善男信女和正直官吏的素材共分四类:隐居冥思的老人、喜欢思考而不懂俗务的文人、渴望长生不老的秀才,以及道士与和尚。关于女子的逸闻[66]不太容易看到,但这种忽视女人的偏见并非中国作品所特有,英国的《国家传记辞典》中,妇女又占多大比例呢?

金棨的书中有一卷图考,我们认为后来的地图绘制员应该画有更多的地图,就像我们的祖先对这门艺术所感的兴趣一样,我们向人们询问是否有其他的地图。后来有人提供了两套地图集。其中一套是由一家很有声望的机构出版,可以说是不错的当地规划图总汇,清晰地标出了泰山的主要景点,并有文字对景点加以说明。但另一套地图相当独特,因为它从宗教角度绘制出了五岳的地理状况。这一类的东西西方也曾有过,但约翰·班扬[67]的图表是讽喻性的,其内心的精神历程是在一个想象的自然场景下发生的。而在这儿,五岳是真正存在的,从神灵方面对它们进行探究,也就赋予它们宗教的力量,或者说几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谁若穿上一件画有这么一张地图的衣服,就能够活到300岁,而且它可抵御所有的恶鬼;谁若在家里挂一张这样的地图——我们忘了说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满怀虔诚地在家里供奉这样一张图的话,谁就会得到祝福和好运。

该书用一整卷的篇幅来讨论这些具有魔力的地图。看来五岳中的每一座山都各有其神灵,在这里被描绘的这些神灵形状是前所未见的。这些经典的形象于万历头虎[68]被刻画在碧霞祠内大厅里的一块石碑上,这一时间比较接近盖伊·福克斯[69]实施黑色火药阴谋的时间。这块石碑告诫人们,虚幻的图像是不能瞎画的,这些神灵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画像。

我们就用一篇散文体的赋来结束我们对于泰山方志文献的评论,它揭示了人们是可以从神奇的真形地图中得到祈福和保佑的。这篇赋的标题为《五岳真形图歌》:

五岳足迹谁能遍,五岳真形谁所见。

岱宗山下岳祠东,镌瑶刻玉穷鬼工。

紫泥拓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红。

璇宫银阙森髣髴,群仙玉女纷相从。

禹鼎沉沦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却。

丹灶思寻勾漏沙,灵岩定采天台药。

陟岳寻仙思汉武,茂陵寂寞一抔土。

倘许吾曹有仙骨,君现真形与君语。

[1] 图密善(Domitian,81—96年在位)是开始统治不列颠的罗马皇帝。公元89年以后,他因专横暴戾的统治最终导致自己受到得到皇后和廷臣默许的一位被解放的奴隶的刺杀。

[2] 拿俄米(Naomi)是《旧约·路得记》中路得(Ruth)的岳母。

[3] 此处作者误把敢当视为文人(原文为scholar),大概是因为古籍中称其为“士”。但历史记载和传说中的敢当是五代时的一个勇士。“士”在古代并非专指文人学者,也包括武士。

[4] 弗朗索瓦·费利克斯·福尔(Faure,1841—1899)是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总统(1895—1899年)。

[5] 威廉·麦金利(McKinley,1843—1901)是美国第25任总统(1897—1901年)。他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市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

[6] 顺治皇帝6岁登位,入关时不过7岁,如何平叛?又何来勇敢善战?此处关于顺治帝的文字,当指的是其教父多尔衮。

[7] 尼亚萨湖(Nyanza)位于非洲东南部。

[8] 坦噶尼喀湖(Tanganyika)是在非洲东部坦桑尼亚境内。

[9] 贾恩茨考斯韦角(Giant’s Causeway)位于北爱尔兰北部,是一个由柱形玄武岩所构成的海角。

[10] 参见盖洛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一书。——原注

[11] 此书信收入清《泰山志》卷三。

[12] 大江是20世纪初人们对长江的称呼。

[13] 按中国的风俗,农历每年的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都是登山的吉利时间。笔者在《中国十八省府1910》一书中另有描述。——原注

[14] 维苏威山(Vesuvius)是一座活火山,海拔1281米(4200英尺),位于那不勒斯湾东海岸的意大利南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的喷发摧毁了附近的城市庞贝。

[15] 帕拉廷(Palatine)是古罗马的七座山中最重要的山,传统上认为是最早的罗马殖民地的方位,它是许多帝王宫殿的所在地,包括由提比留斯、尼禄和图密善建造的一些宫殿。

[16]泰安府这个城市原来叫作太岳镇。在宋代的开宝五年(972年),咸丰县城就建在这个地方,后来该县城从那儿搬走。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这个镇的名称改为封符(Feng Fu),在旧城东南三里处建立了新城,旧城随即被遗弃。在金代大定二年(1162年),该城又被移回了原址……并且在那儿一直存在到明朝。明代嘉靖时期,济南府守备王允星受命用石头重建城墙和城楼,以取代土建的旧城墙。“城墙周长七里又六十五尺……高二十五尺,厚二十尺。城壕宽三十尺,深二十尺。”

据记载,该城有四个城门,其名称分别为:“东门,清封;西门,王封;南门,咸封;北门,登封”(这儿的“封”跟表示祭祀天地的“封山”头一个字相同)。

1553年,城墙修缮完毕;1639年,在城墙的四个角落又添加了四个周长为三十英尺的角楼,其塔楼高达五十英尺。城市坐落在泰山脚的斜坡上,其东北面是一片荒地。1654年,百姓们被鼓励在此建房,于是城外便出现了一个郊区。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泰安知县收到了重建城墙的御令,其高度、厚度和广度均与以前一样。城门的名字改称如下:东门是迎暄门,西门是岳晏门,南门是泰安门,北门是仰圣门。后者面对圣山……他还在四个城门之上加盖了城楼,以及四个护城河桥。1774年,由于城墙上的雉堞年久失修,官府向士绅和民众征税,用以修缮。——原注

[17] 耶路撒冷(Jerusalem)是巴勒斯坦中部的一个城市,它是古代巴勒斯坦的首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

[18] 1英尺≈0.3048米。

[19] 可拉(Korah)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20] 锡安山(Zion)作为犹太人的象征,是耶路撒冷城的一块圣地。

[21] 伦敦德里(Londonderry)是北爱尔兰西北部的一个自治社区,位于贝尔法斯特市西北。它建在546年圣哥伦巴所造的一所修道院遗址上,现在是一个港口和制造业中心。

[22] 切斯特(Chester)是英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罗马人曾在此修筑城堡。

[23] 又名王猛,明朝洪武年间任泰安知府时绘《岱宗密雪图》。

[24] 似乎应是松江学正张廷采。

[25]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前212)是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发明家。

[26] 大卫(David),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古以色列国王。

[27]指《圣经·旧约》中的《诗篇》(Psalm)。

[28] 位于今岱庙西灵芝街南,始建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元、清曾重修,今已无存。

[29] 见《新续高僧传》。

[30] 引文出自《礼记·明堂位》。

[31] 1776年,美国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32] 很可能是指明代汪子卿所著《泰山志》。

[33] 应为宋代诗人苏轼,下面这首诗是描绘庐山景色的作品《题西林壁》,与泰山无干。

[34]似乎指的是泰山南麓蒿里山、社首山之间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罗殿,创建年代无考。元、明时期曾经重修,后被毁,现已无存。泰山南麓岱宗坊东的都庙(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清末废,已无存)和蒿里山神祠同为泰山两大地府神殿。

[35] 按照《贸易史》的说法,泰山南面的地区称作鲁,北面的地区称作齐。——原注

[36] 圣·劳伦斯运河(St. Lawrence)位于加拿大境内,深水航道全长3769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运河,船泊通航可从大西洋抵达五大湖水系。

[37] 应该指出“蜀黍”俗称高粱,或高小米。有一种白色的品种称作玉小米。——原注

[38] 这三人均为著名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这一故事的主要人物,卡西姆(Cassim)是阿里巴巴(Ali Baba)的哥哥,莫尔基娜(Morgiana)是卡西姆的使女。

[39] 文官果又名文冠果,为我国特产树种,分布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是观赏兼油用的珍贵树种。

[40] 晋代张华著。

[41] 作者在关于中国的另一本书《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42] 崔文子是汉代的泰山人,被道教尊为真人。

[43] 《阿维斯陀》古经(Zendavesta)是一套完整的拜火教经文。

[44] 见《孟子》第七章,意为:“里巷中有仁爱的风俗,人们便认为这个里巷好。选择住处时不知道选择这样的里巷,怎么说能是聪明呢?”

[45] 二人是黄宗羲《宋元学案》中所指泰山学派的主要人物,他们在宋仁宗景祐年间在泰山开设书院,开此地书院教育之先河。

[46] 结合原文注释,此书似指唐昝殷撰成于9世纪中的《食医心镜》,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因避宋代帝讳,将书名的“镜”改为“鉴”字。其内容论述各种疗病的食物及医方。

[47] 山药是与英文中的“yam”相对应的一个奇特名称。它最初是叫“薯蓣”,后来因为要避帝讳(唐太宗和宋英宗)而改称“薯药”和“山药”。——原注(文中内容不涉及山药)

[48] 雅各(Jacob)在《圣经·旧约》中是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次子,亦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的梯子是指雅各在梦中见到的供天使从天上下来的天梯。

[49]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从1863年起便开始在山东登州传教,创办了登州文会馆,即齐鲁大学的前身。他曾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被公认为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50] 乌理玛(Ulema)是伊斯兰教神学家,大乌理玛(head Ulema)就是这些神学家中的首领或权威。

[51] 哈里发(Khalif)是伊斯兰教国家政教领袖的尊称。

[52]布罗格拉姆主教(Bishop Blougram)是19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一首诗歌作品(“Bishop Blougram’s Apology”,1855年)中的主人公,他在这首长诗中为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做了辩护。

[53]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英格兰东南部大伦敦的一个市区,位于泰晤士河岸。它包括英国政府的主要官邸,尤其是沿着怀特霍尔街与唐宁街的官邸,以及如西敏寺和白金汉宫等有名的建筑物。

[54]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是一个松散的欧洲政治同盟,在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的奥托一世是其首位统治者。它一直延续到1806年,当时拿破仑逼迫弗朗西斯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

[55]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是匈牙利国王(1655—1705年)、波希米亚国王(1656—1705年)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1705年)。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都在和土耳其及法国打仗,从而巩固了自己在帝国中的权力和地位。

[56] 南特(Nantes)是法国西部一城市,其历史可追溯到前罗马时代。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在这儿颁布敕令,限制新教的胡格诺人(Huguenots)宗教和公民自由。由于这个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挑起了法国国内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矛盾,路易十四于1685年终于将其废止。

[57] 奥朗则布(Aurangzeb)这位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1658—1707年)在其统治时期扶持了印度的穆斯林势力,并且扩展了疆土。

[58] 此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位于岱庙天贶殿偏东,原有亭,民国十八年为孙良成部所毁。

[59] 禧年(Jubilee),即五十年节,原指犹太教《圣经》中以色列人遵守的每50年一次的休息年,这一年中奴隶获得释放,抵押出去的土地归还原主,土地休耕。

[60] 作者在这里对金棨的姓采用的是意译(Dr. Gold)。金棨,字戟门,安徽休宁人,乾隆五十九年任泰安知府,官声甚好。

[61] 似乎是指明代汪子卿编撰,吴伯朋裁定,刊印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泰山志》,共四卷。

[62] 见《泰山志》阮元序。

[63] 聂鈫 ,字剑光,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于乾隆末年,清泰安洼里人。

[64] 朱孝纯(1735—1801),字子颖,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西),工诗善画,今存其作品《泰山图志》和《泰山金石记》。

[65]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江苏阳湖人,乾隆年间进士,著有《寰宇访碑录》。

[66] 参见关于中岳的注释。——原注

[67] 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国传教士和作家,著有《天路历程》。

[68] 万历头虎即1576年。三虎(1602年)在时间上就跟盖伊·福克斯的黑色火药阴谋很接近了。——原注

[69]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1606)是英国臭名昭著的阴谋家,因参与黑色火药阴谋而被处死,此阴谋计划在1605年11月5日刺杀詹姆斯一世并使议会崩溃,以报复英国罗马天主教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