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我的爱:我和我的榜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小萝跟着外婆走在去见那个爷爷的路上。小萝发现,今天,外婆把发髻梳得整整齐齐。

一路上,秋风轻柔地吹着,不停地把桂花的香气送给小萝。看着那些在风中跳舞的金勺一样的桂花,小萝心想,外婆做的小点心上,也常常会撒上嫩黄细碎的桂花,又香又美。

“外婆带你去见的,是袁爷爷。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也是外婆的朋友。”外婆的话打断了小萝的思绪。

非常了不起的人?小萝的好奇心越发重了,到底是怎样一个了不起的爷爷呢?

到了袁爷爷家,小萝看见的是一个衣着朴素、身材瘦小、满面风霜的老人。他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真巧,我刚刚参加完一个会议回来。”

“是什么会议啊?”小萝问道。

外婆拉了小萝一下,示意她不要问太多,接着面带歉意地看了一眼袁爷爷。

“没关系。”袁爷爷笑了,转过头对小萝说道,“最近,我们在水稻育种方面有了一项突破,会上我们宣布了这个新成果。”

“太好了啊!太辛苦你了呀,袁大哥!”外婆脸上的笑容又像布袍子上的小碎花一样盛开了,“你有时间时,我真想让我们家小萝看一看你们工作有多辛苦,好好长长见识啊!”

袁爷爷说:“好啊,正好这两天我准备去安江农校,小萝可以跟我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杂交水稻的故事。”

“后天好不好?袁爷爷,后天是星期六,我有时间。”小萝听说可以去一个没去过的城市,心想说不定很好玩,于是心中很是期待。

“好,就星期六。”袁爷爷慈祥地说。

“可以去玩喽!”小萝高兴得跳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外婆告诉小萝,后天跟着袁爷爷去安江,可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呢!袁爷爷可不简单,他是我们国家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好厉害啊!”小萝双手合掌,赞叹道。

很快,星期六到了,小萝跟着袁爷爷到了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

“1953年,我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这所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杂交水稻就是在这儿研究成功并且在全国推广应用的。”袁爷爷说,“现在安江农校的教育教学区域已经搬迁了,这儿建成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

“袁爷爷,你说的杂交水稻的故事,就是在这儿发生的吗?”小萝惦记着故事。

“这个故事可不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袁爷爷笑了,他触景生情,跟小萝讲起了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

那还是在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试验。几年的时间里,袁隆平靠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了增加水稻产量的秘密。水稻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种粮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挨饿的情形他无法忘记,他决定通过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来提高水稻产量。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

1964年、1965年两年里,袁隆平和妻子及他的几个学生,将几十万株稻穗挨个儿检查了一遍,一共找到了他想要的性状不同的六株稻株。在袁隆平的心中,这六株稻株深藏着杂交水稻的生命密码。

“那么多稻穗?袁爷爷,你们是一个一个检查吗?”小萝感觉难以置信。

“是啊,当然要一个一个检查啊!”袁爷爷回答。

小萝想,她跟着外婆学做小点心,做了一次没有成功,她就把米粉团扔进了垃圾桶……袁爷爷为了增加稻子的产量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呀!尽管袁爷爷并不知道她浪费粮食这件事,但是现在小萝想起来,羞愧得都不敢看袁爷爷的眼睛了。

1968年,袁隆平师生三人去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培育秧苗,一次他们带着从南海培育试验的七百多株秧苗,一路千辛万苦、小心翼翼地返回了安江。将它们移栽到学校那两分试验田里。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袁隆平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希冀。但是,一个暴雨的夜晚过后,秧苗一夜之间不见踪影。袁隆平痛心啊!一连几天,他们拼命地四处寻找。四天后,他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了几株秧苗。袁隆平跳进水井,拼尽全力也无法钻入水底。学校调来抽水机,抽了两天两夜才将水抽干,但井底厚厚的秧苗已被沤烂。幸好,有几株秧苗虽奄奄一息,却存活了下来。

1969年冬,袁隆平带着两个助手去了云南省元江自治县。这里冬暖夏热,降水量多,阳光充足,是一个天然的育种基地。他们一到那里就开始了育种工作,可是1970年1月的一天凌晨,这里发生了地震,睡梦中的袁隆平和助手被强烈的震动惊醒,三人不顾危险,将种子从屋中抢救出来。为了不误农时,他们在篮球场上用塑料布拉起一个帐篷,白天做试验,晚上就在草席上休息。终于,种子发芽了,很快,试验田里便一片葱茏。

水稻的生长期是一百天左右,湖南一年只能种一至两季,海南却可以在冬季多繁殖出一代种子。“南繁北育”,袁隆平有了这样一个新思路。这个思路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是非常艰辛的。交通极其不便,一路上需要换乘多种交通工具,一个单程就要辗转数日。为了节省费用用于科研,袁隆平他们乘火车通常只能坐硬座,有时连硬座都坐不上。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从出发时就把稻种浸湿催芽,将浸过的稻种捆在自己身上,利用自己的体温帮助催芽。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印象最深的是,背着能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几天转好几次火车,辗转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

1975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湖南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的龙头省,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繁育制种,让原来仅有的177千克种子一年之内便繁育到了11万千克,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参与其中,杂交水稻得以成功推广。198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随着一道道难关被攻克,中国终于迈进了杂交水稻的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

“袁爷爷,杂交水稻的种植都已经很成功了,您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呢?”小萝问。

“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我的角度来看,小康社会就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袁爷爷说,“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研究当然不能止步不前。”

小萝听了,不由得肃然起敬,心想,袁爷爷可真是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