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20:怜悯VS同理心的差别
协助孩子战胜自怜,转换成态度更积极的同理心
如果悲剧已经发生,那么同情也无济于事。因为同情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一方面为受害者感到难过,另一方面为自己幸免于难而感到庆幸,甚至有点优越感。共情让人们彼此靠近,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它包含同情心,并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人。
其实,坎坷有时能激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不幸的人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叹的力量和勇气。例如,残疾儿童往往教会他们的父母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比父母教给他们的还要多。即使身患绝症,孩子往往也能克服自怨自艾的情绪,虽然难免有时候感到沮丧,但绝不会永远消沉。
十岁的苏处于癌症晚期,五年级的她每天往返于学校的课堂与儿童癌症病房之间,一头长长的金发都掉光了,但她并没有自怨自艾或自我封闭。恰恰相反,在家人的鼓励帮助下,苏尽一切可能坚持过着与普通十岁孩子一样的生活,她在头上系了条围巾,坚持每天去学校,完成作业,和朋友们玩耍。当她有精力时,邀请班上所有的同学来家里举办派对,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苏也玩得很开心。
如果苏的同学们怜悯她,他们就不可能那么兴奋地玩“追人”游戏,同学们在玩游戏时完全没有把苏当作病人看待。
这并不是说同学们不知道苏的病情,或者对她缺乏同情心。事实上,班上的同学们和老师,还有他们的父母都讨论过此事,他们设身处地地考虑苏的感受,尽可能想要为苏做点什么。因为同学们已经开诚布公地讨论过苏的病情,大家能够理解癌症晚期意味着什么,所以同学们想要支持苏,就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把她区别对待,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