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国之重器,想象飞扬
“科幻”是驱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是打破时空的外星语言,是拯救人类的高维文明,是正在成为现实的人工智能。它代表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对未来的想象,是人类科学和文化的结晶。
科幻的魅力能够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科幻作品体现出人类探索、求真、协作的精神,体现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其中有天才的灵感,有无名英雄的奉献,也有广大从业者的勤奋和尽职。
多年前,中国人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看到了未来的景象。曾经有人评论说中国没有科幻的基因,因为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缺乏想象力;也有人说,即使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科技出现在中国,中国也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今天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来看,当时的科幻差距,显而易见源自国家发展状态的差距,而那些所谓洞见不过是时代的局限。而今,数十年过去了,几代人辛勤耕耘,中国的科技实力已今非昔比,在多个领域位列世界前列,中国的基建数量和规模领先全球,甚至援建各国的重要能源、交通、通信工程项目。出生、成长在这个时代的读者,已经自然而然地开始接过想象力的笔,独树一帜地书写眼中的未来。在这些关于未来的故事中,我们坦然而自信地扮演着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应有的角色,建造起宏大的地下城、顶天立地的核聚变地球发动机、拯救人类的行星级太空站……
如今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的成功,除了源自作品本身,更来自这个时代观众的期待。他们身处这个科技迅速迭代、日新月异的国家,已经相信未来的中国真的能实现这一切。科幻以一种令人信服的姿态,走进了大众文化之中:老师要用科幻辅助解释课本中的知识,家长要用科幻启发下一代的思维,艺术家要用科幻展示对世界的想象。为了回应这些迫切的需求,中国的科幻作家和科研技术一线工作者,想到了一起,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本以中国现实科技成就为基础的科幻小说选集。
刘慈欣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以及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但是目前,未来到来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以前科幻小说描写的世界,现实对科幻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科幻作家若能及时了解前沿科技,了解国家科研工程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就能更好地书写科幻作品中的人类未来。在西方国家,科幻作家与科研工程之间的关系紧密,NASA等科研机构经常邀请科幻作家参观访问,为其提供灵感和建议。在国外的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先进的国家科技机构和成果,已经深入大众认知,成为国家形象和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以往国有高科技机构与科幻作家之间接触甚少,其面向公众的介绍,更多是以传统科普作品而非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的。
这种壁垒需要被打破。
嫦娥、北斗、蛟龙、天眼、天问、天宫、墨子、航母、悟空……国资国企作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拥有丰富的科幻素材。为了打破上述壁垒,也为了更好地将国企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来,2019年上半年,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环球网、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微博共同发起“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以“脑洞电厂”“人造太阳”“未来电网”“掘进地下城”等为主题,邀请科幻、科普作家走进中核集团、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等中央企业,向其介绍国家科技前沿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其交流了科技发展相关的灵感。在这次活动中,科幻作家们参观了可控核聚变试验装置、全球单体最大水电互补光伏产业园、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全球最大主动潮流控制器、世界最深水下电力隧道苏通环保型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管廊)、全球最大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全球首条智能化磁浮轨排生产线等多处高科技工程,完成了一场科技传播之旅。这次行程,对社会大众起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同时丰富了科幻作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素材,由此催生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精准的技术细节的优秀科幻作品。
这本书,就是本批科幻作品的精选集。
本书共收录科幻小说13篇,作者或有多年科幻创作经验,获奖无数,声名斐然,如王晋康、江波等,或是科幻创作生涯不长,却以其独到风格获得行业和市场认可的年轻新锐,如昼温、苏莞雯等。13篇作品,从不同的科技工程项目背景出发,为我们呈现出中国人眼中不一样的未来技术幻想。
高原之上的光伏电场阵列中,居然暗藏着未来星际飞船靠搜集星光进行远航的秘密。
托卡马克核聚变的高温熔炉里,居然进化出了一支与人类迥异的智慧文明。
当中国人的能源工程遍布非洲,冒险者在这块古老的大陆会经历怎样的新冒险?
当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水利工程师,遇到来自今天的时间旅行者,会有怎样的交流?
如果我们复杂的信息网络工程中诞生了足以和人类抗衡的人工智能……
如果中国航天已经发达到可以轻松送一群孩子去月球参加夏令营……
打开这本书,自豪地在我们创造的现实成就中起飞,飞向那一切皆有可能的想象世界;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未来由你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