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江湖
要真正了解“江湖”的含义,还得对江湖追根溯源,以及了解“江湖”一词的嬗变历程。
“江湖”这个词,如果追溯起源,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发明的。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道教里被尊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被尊为《南华真经》。在《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泉水枯竭,泉下之鱼无处可逃,相互哈着水汽,把嘴里的沫子吐在对方腮上,与其这样,不如相忘,逍遥于江湖。可见,在道家的文化中,江湖是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由之所在,是“天下有道”的世界,是大家互不相干、平静生活的地方。
这个意思一直延续到汉代。在《汉书·货殖传》中,这样说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这段话的意思是,他乘着一叶扁舟,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叫鸱夷子皮,到陶邑叫陶朱公。离开越王勾践的范蠡好一副自由自在的潇洒样子。范蠡也是比较早的道家人物,可以说,司马迁对范蠡形象的描述已充盈着隐士的气质。
所以,江湖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文人政客那里,是退出官场的归隐之处。这里的“江湖”,代表的是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
宋代大诗人东坡居士有词一首,其中有“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苏东坡同时代的王安石,仕途不得志时,也有“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的江湖之思。
到了清代,任山东提督学政的阮元,有著名的《小沧浪笔谈》,充满深情地概述济南大明湖风景的盛况:“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这样美丽的地方,怎不使人“渺然有江湖之思”呢!
再有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的《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读吾书者思之:夫人遭逢世变,岂无江湖山薮之思?”上述的江湖之思,是中国文化中的“归隐”“退隐”之思,犹如“鲈鱼莼菜”之思,充满诗情画意。
这些人虽然不是真正的江湖人物,但三教中人和一些隐士却是属于江湖中的人物。这是因为,三教中的许多人物本身就是不工不农不商不仕的游民,许多隐士本来就是骗子,入了江湖便是名副其实的江湖骗子了,用隐士的身份骗取功名利禄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异的现象。
江湖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意思,也和隐士高人所居之处密切相关。在唐代时,居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和居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700—790),是当时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世间众生和文人墨客行走于湖南和江西之间求学问禅,即走“江湖”,“江湖”代指住在江西和湖南的两位佛学高人。
“江湖”的本义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后衍生出“天下”的意思,与河流、湖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比如,在《汉书·王莽传下》中,“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这里“江湖之盗贼”指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造反之人。
还有,三国时期,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里的江湖就是指天下。曹操的意思是:天下尚未安定统一,我还不能辞去现在的职位。至于给我的封地,我曹操可以不要。
再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有“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的诗句,其中的“江湖”也是天下的意思。
古时,“江湖”指远离朝廷的地方。比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提到的江湖,就是远离皇帝,远离朝廷的地方,泛指古时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可以率性所为的社会环境。
江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旅途。人在旅途,也可以说是暂时行走江湖。一来中国人素来以家为重,离家便是离开了安全岛;二来旅途艰难,且古时交通不便,行船走水路,倒也常是人在江湖;而且无论水路、陆路,旅舍一概称投宿的客人为“江湖之人”。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钱多时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有一段商人说的话:“只因京都多事,脱身不得,亦且挈了重资,江湖上难走。”这里的“江湖上难走”,便是指行旅艰难,而在旅途上又多有游走骗人的“江湖”骗子。江湖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是指落魄之人。唐代诗人杜牧有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看来,这杜牧就是个江湖上的轻薄浪子,他的江湖就是和官场相对的秦楼楚馆,落魄十年就是十年官场失意,混迹江湖十年。但并不是所有官场失意的人都是如此。
旧时,“江湖”也多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他们从事的行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一回中有:“昨听江湖施伪术,今看骨肉出新闻。”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茶馆》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江水湖水,皆是以流动为特征,而且经常多水聚而成溪,多溪聚而成江,多江汇而成湖。
江湖人物,也是忽聚忽散,行踪漂泊不定。像闯荡江湖又被称为“跑江湖”“跑滩”“下海”,都体现了这种流动的特色。江湖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由江湖人物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人文景观”,而江湖人物就是一些东飘西荡的人。
江中湖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水面常是风波险恶,水下更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江湖中人三教九流,有利用各种技艺,游走四方谋生的人;有熟谙各种骗术,招摇撞骗的人;有匿身江湖,以逃避仇家追杀的人。像战国时大将伍子胥,为了逃避仇人的追杀,化装为乞丐,“吹箫乞食”;唐太子李旦,为了躲过武则天对李姓皇族的追杀,也匿身于江湖之中,在乞丐群里度过许多时日;还有许多人“亡命江湖”,他们有重案在身,隐身江湖以逃避官府缉拿,有时甚至占山为王,以武力相抗,也有的以武力劫骗。
“人为”的江湖最为险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杀人越货,敲诈欺骗。崇山峻岭,茂林幽谷,凡是江湖人物出没的地方,也都被“水”漫成了江湖。
也因此,“江湖”一词慢慢地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老江湖”,喻见多识广之负面人物;“江湖险恶”,指是非纷扰之地等。而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意指人处在特定环境中,因顾及周围人事的压力,常做出非出于己愿的事。
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自古以来都以江湖作为帮会的名称,江西、安徽等地称帮会为“洪江”,这也可以说是江湖的别称。有句江湖中的黑话——“乱道江湖”,就是指泄露帮会中的秘密。由此可知,江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帮会”。像宋代的“没命社”与“亡命社”,清代的丐帮、漕帮、八卦教、哥老会、天地会等各类会党,都是江湖组织。所以,加入帮会,也就是“人在江湖”了。有句江湖行话叫“金盆洗手”,就是指退出帮会纷争,洗心革面,重做“良民”。
总之,江湖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既然是社会现象,自然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含义,江湖人物的性质也是逐渐变化的。封建社会的一些江湖人物,像侠客、游医,甚至绿林豪客,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原因。许多合理存在的人群(如封建社会被迫行乞的乞丐),甚至起过积极进步作用的组织(如一些组织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秘密帮会),其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中国,江湖这个概念不复本来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江湖行当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特别是许多江湖骗术,如果不加揭露和根除,社会就不得安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江湖骗子和江湖骗术必将成为历史,曾经被他们污染了的“江湖”终会成为一湖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