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妈妈(卢勤教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了解我们的孩子

孩子也是一本无字的书。书的每一页,浸透着妈妈的心血,凝聚着妈妈的爱。年轻的妈妈,每天翻动着它,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

孩子抱本《机器猫》,看得捧腹大笑,笑得妈妈莫名其妙。问孩子笑什么,孩子递过书:“您自己看,特逗!”妈妈接过书,看了两三遍,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自己根本看不明白!年轻的妈妈整天教孩子说话,孩子一天天长大,会说好多话。可妈妈却痛苦地发现:孩子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少,少得令人心寒。

“孩子,吃饱了吗?”

“饱了。”

“还吃吗?”

“不吃了。”

“再吃点,省得一会儿饿。”

“烦不烦!”

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或进入中学,和父母干脆没话了。

年轻的妈妈好困惑,好难过:究竟是谁出了问题?自己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全为了这孩子,孩子为什么会远离自己?

对于这一点,着急、难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今天,孩子这本书,的确很难懂。这是一本我们中华民族从未读过的书,书名叫《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这一代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代在电脑、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他们在业余时间里接触电子媒体的兴趣,已经大大超过接触印刷媒体;他们的一点空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的书桌或电视机、电脑旁度过的;他们没有时间与父母交谈,一家人坐在一起进餐的时光,又成为“家庭法庭”的“开庭”时间。孩子要接受父母对分数的一次次质问,对不理想成绩的一次次“声讨”……

于是,冷战一次次出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一天天在加深。

改善两代人的关系,成为两代人共同的要求。

中国的家庭教育要走出误区,年轻的妈妈爸爸一定要读懂孩子这本书。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一些家长却一味指责孩子,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家长有没有想到更新教育观念呢?

我想,年轻的妈妈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这一代孩子生长的需求吧!

孩子渴求朋友——孤独的“小蚂蚁”

当代孩子的求友愿望,比任何一代孩子都强烈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我要直率地告诉你:“知心朋友。”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仍要肯定地回答你:“知心朋友。”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这点感受,是我在当“知心姐姐”中体验到的。

每次去外地,都会遇到许多感人的事情。让我最难忘的,是去上海开办短期“知心电话”。那一次,电话设在上海团市委办公楼。

原先我认为,上海的教育基础好,孩子们课余活动的场所比较多,妈妈爸爸的文化档次也比较高,在家教方面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上海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像其他地方的孩子那样踊跃地打来电话。没有预料到的是,当地报纸、电台传出消息后,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打来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来办公楼看“知心姐姐”的小朋友一拨儿接一拨儿,忙得我们饭都顾不上吃。仅仅3天,我们接了553个电话。

电话开通第二天,电话局的同志来到团市委。我们都有些紧张,因为事先没将开办“知心电话”的事通知电话局。

没想到,电话局的同志十分关心这次“知心电话”活动。他告诉我们,这条电话线路已经成为真正的热线。前一天上午从9点到10点,仅仅1个小时,共有2233个信号。这个情况被发现后,电话局开始监测。最后,统计结果:3天时间,实际上打来上万个电话,平均每3秒钟发来1个信号,而拨通的只有500多个。我们真后悔,如果早些同电话局联系,经过技术处理,我们会接到成倍的电话。

有一位30多岁的未婚女士,家里的私人电话号码与上海团市委的那部电话的号码只差一个数字。许多孩子把电话打到她家中。由于她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孩子们认定她就是“知心姐姐”,尽管她一再解释,孩子们硬是不相信。后来,她被孩子的热情感动,觉得自己再说不是“知心姐姐”,就会伤害这些纯真的孩子。于是她放弃了和男朋友的约会,当了3天的“知心姐姐”。不仅为我们接了36个电话,每个电话还都做了认真的记录,交给了我们。上海掀起的“知心热”,引起上海教育界、新闻界的高度重视。《文汇报》等报纸做了专门的报道,全国少先队教育专家专门发表了评论《上海的“知心热”说明了什么?》……

那天,上海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打通“知心电话”,用神秘的语气问我:“‘知心姐姐’,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在家里,我像一只可怜的小蚂蚁;在学校倒像个引人注目的大白兔。”听得出来,她觉得我的年龄跟她差不多大。

“你能告诉我,你的妈妈爸爸是干什么的吗?”我问她。

“妈妈是教师,爸爸是经理。他俩一天到晚忙得很,根本没有时间理我。要交代的事,包括吃什么、做什么,都写在台历上。我觉得我好可怜呀,就像小蚂蚁一样。可在学校就不同了,无论表现好不好,老师都能看到,所以,我觉得我像个引人注目的大白兔。‘知心姐姐’,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她的话,一下子把我带回童年:“我比你强,我家里有6只蚂蚁,我是第五只。”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你真是太幸福了!”女孩子也是想也没想,发出了感叹。

放下电话,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怜悯和难过。从此,这一只孤独的小蚂蚁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家家都有一群小蚂蚁,形成自己的“蚂蚁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给自己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多少美好的回忆!

拿我来说,我家有兄弟姐妹6个,我是老五。小时候,姐姐哥哥总带着我们一起画画、玩沙土、洗碗、打扫房间……每当我回忆起童年的家庭生活,心中总洋溢着一种温馨,总想抽出空去家中看望父母,和姐妹、哥嫂聊天儿……那种幸福的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曾一次次地梦想过,假如给我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一定要写一本回忆童年的书。

有时,我走进学校的校园,孩子们听说“知心姐姐”来了,立刻会奔跑出来,把我围得水泄不通。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常常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上,看到他们渴望朋友的迫切心情;从那一双双噙满泪花的眼睛里,分明读到他们孤独的心声。很多孩子打给“知心姐姐”的电话,就是为了聊天儿,为了交朋友。

四川有一位老师,曾交给我一篇小学生写的作文,题目叫作《我恨……》:

自从我家从平房搬进楼房,我便失去了自由。搬进楼房的第二天,妈妈就“警告”我:“楼里很乱,你一个人不许出家门,也不许别人来咱家。从今天起,你活动的地方就是阳台。”

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恨。我开始“恨”这楼房,是它使我失去了自由。后来,我恨不得逃出这个“笼子”,再回到我那欢乐的小院子,那里有我的小伙伴,还有我的小花猫、小蛐蛐儿、小蚂蚱……

当妈妈的一定很不理解,搬出那又小又黑的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有多好,孩子怎么还恨?

正像有的孩子所说:“星星代表我的心,妈妈不懂我的心。”这星星便是他的伙伴,他的朋友。

湖南资兴矿务局完小四年级符师同学写来一首诗,题目是《我要做星星》,诗中写道:

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月亮。

因为,做太阳太寂寞,

做月亮太孤单。

我要做星星,

因为星星有无数朋友,

将黑夜点缀得更加美丽,漂亮。

你看,我们大人把孩子比喻成“小太阳”,甘心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要做星星,因为他需要无数的朋友。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小时候优越,吃的、穿的、玩的都比我们富足,但是他们在家庭中很孤独,他们希望自己的妈妈爸爸不只是严父慈母,还应该是知心的朋友。

云南师大附小的周巧笔下的妈妈是个孩子气的妈妈:

孩子都有善良温柔的妈妈,可很少能拥有一个伙伴似的、孩子气十足的妈妈。我就有这么一个妈妈。她和我一起玩沙子、跳皮筋、养小动物,活脱脱一个大孩子!

一个初春的下午,我和妈妈在家读小说。没多久,天变得阴沉沉的,飘下绵绵细雨。妈妈猛地把书一合,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巧巧同志(妈妈总这么开玩笑),你肯定不敢光脚丫去淋雨。”“谁说我不敢,你才不敢呢!”我马上和妈妈拉了拉钩,就三下五除二地脱了鞋袜,奔出房门,向雨中跑去……

我在昆明见到了周巧。听这位小姑娘谈起妈妈时,我真心为她高兴,为她感到幸福,她有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

孩子们向年轻的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孩子需要同龄的伙伴,但是家里没有。于是,他们渴望妈妈做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为妈妈更容易接近孩子,妈妈更爱孩子,也更像孩子。

历史就是这样偏爱年轻的妈妈,给妈妈压上一副重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永远。孩子拥有了你,你才会真正拥有他。

孩子渴求平等——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儿。他对我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他的女儿3岁,跟他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待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们做儿童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这个体会极为深刻。

与孩子平视。这是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当家长的,要被孩子接受,是不是也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是不是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呢?

对于后一种家长的教导,孩子们就像吃了“机器猫”给的神药丸,一听爸爸妈妈开说,心里就烦,大脑立刻呈现一种呆滞状态。

有个男孩子曾悄悄对我讲了他“对付”妈妈训斥的诀窍:“每次我妈让我站着,开始训话时,我就提前把棉花堵在耳朵眼里,面冲墙壁,开始了我那神奇的幻想,有时想着想着都会笑出声来。我妈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或者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这种教育等于零。

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和女儿之间那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令我十分感动。

女儿叫华卉,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北京的小学生。当选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孩子,就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我一起主持“家教咨询热线”节目,主题是“孩子眼中的妈妈”。

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

“我跟爸爸无话不谈。”华卉自豪地对我说,“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成了我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问。

“每天我们俩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华卉得意地说。

“天天都谈?”我有点不信。

“是啊,都习惯了。”华卉认为这件事很平常,我却觉得很不一般。

后来,我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爸爸。

华卉的爸爸叫华桦,是个军人。他当过知青,当过工程兵,吃过很多苦,身上留下许多伤。结婚后,他拥有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没想到,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疾病,不能吃任何带油的食物,所以身体很弱。华桦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患的病难以治愈。他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娇惯纵容、百依百顺,他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他明白,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沟通,更需要以诚相待!

他向我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母)女关系。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女儿站在同一高度。”

接着,他介绍了他的做法:“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柜子上,我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女儿长大一点儿后,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每天中午吃完饭交谈一小时。真是习惯了。”

华卉在旁边也插话说:“有时我们俩都站着说话,我就必须仰起头来看爸爸。我觉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

我真羡慕这父女俩。

“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父女两人,每天平起平坐,谈话(注意:不是训话!)1小时,坚持了11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1年365天,天天1小时,11年就是4015个小时。

这一小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从每天的一个小时中,孩子理解了妈妈爸爸,看懂了“妈妈”“爸爸”这两本书,自愿接受了书中的道理。

这一个小时,对繁忙的家长来说,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从这一个小时中,年轻的妈妈爸爸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看懂了“孩子”这本书,从内心里欣赏、珍爱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障碍自会排除,隔膜自能打破。

假如你的孩子还小,请你蹲下来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

孩子渴求倾听——倾听孩子说话

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我有一个孩子。30岁时我生下他,起名叫李悦。儿子出生时,我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区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没能满足他的请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讲活,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我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我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可以说,我爱孩子,正是从听孩子说话开始的。儿子五六岁时,我曾记过“悦悦日记”。从他的谈话中,我听到许多精彩的故事,那是大人们编不出来的。不信,我摘两段他5岁时我写的日记。那次,我刚从云南采访回来。

太阳

“妈妈!”

清晨,悦悦发现我睡在他身边,一下子扑过来,紧紧搂住我的脖颈。

“妈妈,你走了,我可想你了。星期一晚上睡觉时我都哭了。刘维也哭了,他爸爸出差住旅馆去了。”

我抚摸着他的头。他甜蜜地笑了。

“妈妈,你坐飞机看见太阳了吗?”

“看见了。太阳红着脸,在一朵朵白云中间跑,把云都照红了。”

“我也看见太阳了。老师带我们幼儿园小朋友去西山,我看见远远的有一条河,太阳落下去时,我怕太阳掉到河里,踮起脚尖看,自己差点儿掉下山去。回来的时候,汽车从那里过,我看清了,那不是一条河,是路,我才放了心。”

只有5岁的孩子才会担心“太阳会掉到河里”。多么善良的孩子!

唾沫是什么味?

“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儿子问。

“不知道。”我说。

“唾沫是臭味的!”儿子肯定地告诉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说着,又做示范。

我一闻,果然很臭。怎么在嘴里时不知道呢?难道“久闻不知其臭”吗?

我曾把“悦悦日记”拿给一位作家看过。作家告诉我:“你要向悦悦学习。一个人,说话少一点机关气儿,多一点真心和真情,会更接近‘善’与‘美’。‘悦悦日记’一定要坚持记下去。”

他的话很对。可惜,这十几年来,我的工作很忙,没能坚持记下去。但是,儿子的话,却随时会出现在我的文章和讲话里。写完一篇文章,我也经常用儿子的眼光、读者的眼光来评头品足,挑毛病。

一次,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窗》栏目来家里采访我和我的母亲及已经上高中的儿子。主持人问李悦:“你妈是‘知心姐姐’,你和你妈是什么关系?”

儿子幽默地说:“别人家的家长和孩子中间,总有什么沟呀坎呀,我们俩之间没有。我和我妈是朋友关系。”

“你既然是你妈妈的朋友,你都帮你妈做过些什么呀?”

“那干的事可就多了。如果我妈写了文章让我先看,只要我认为好的文章登出去,肯定能轰动。”

主持人逗他说:“那你不成了‘知心哥哥’吗?”

“‘知心哥哥’嘛,还谈不上。不过,也快了!”

悦悦幽默的话,把大家全逗笑了。

后来我听说,他真的成了班里同学的“知心哥哥”,经常热心地帮助别人解除烦恼。这个小时候有点口吃的悦悦,竟变成了孩子中伶俐幽默的“笑星”。以后他成了班里第一批共青团员,还被推荐为北京市东城区特优生。

你看,母子间平等的交谈有多么好!母亲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儿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

男孩子需要母亲倾听。母亲的倾听,培养了男孩子的幽默。幽默是男人的魅力。而男人的幽默是女人给予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或他周围的女友。

女人一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男人,她觉得幽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塑造有幽默感的男人,必须首先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而男人的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要善于倾听,有倾听的耐心,有倾听的激情,更懂得倾听的艺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儿子不爱说话,或说话紧张,甚至听你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不然,你会后悔终生。女孩子更需要母亲的倾听。母亲的倾听,会使女孩子成为有素养的女性。

我认识一个十分可爱、聪慧的女孩子,她叫张琳。这个与我儿子同龄的女孩子,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男孩子、女孩子都很喜欢她,因为她善解人意,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她的妈妈李秋芬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女儿自出生以后,一直由我带大。我一有空,就和孩子说话。她年幼时,两人对话往往以我为主。孩子能说会道时,我常以听为主了。我很有耐心,她滔滔不绝地讲时,我会一直静听。我们经常在假日或晚间出去散步,她会向我倾诉她的喜悦与烦恼。我也会帮她出主意、想办法,从不轻易指责她,更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如朋友一样平等待她。有时遇上一些问题,我一下讲不出更多的道理,就讲我的经历,甚至我的恋爱婚姻史都讲过。我想也许她会从我的经历中有所收获。我们彼此建立了信任感。

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便是你成为高明的说话者之时,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的条件。

妈妈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母亲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我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方法一:做出听的姿势

(一)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

(二)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三)不要制造“墙壁”。如用手捂着嘴巴,两手抱着胳膊,或翻看着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四)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方法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谈话中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

我记得,我大哥从美国回来探亲时,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过了两天,大嫂从兰州来北京,也去看了这部电影。回来后,她津津有味地给我大哥讲起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哥哥竟听得非常入迷,并不时地问:

“后来怎么样了?”

我觉得十分可笑,背地里问他:“你不是看过这部电影了吗?”

哥哥笑着说:“如果我说我看过了,让你大嫂多扫兴!”

我心里立刻对大哥产生了敬佩之情:他是多么懂得尊重人啊!

想想我们对孩子,就缺少这种尊重。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

于是,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当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方法三:要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

(一)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二)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妈妈是孩子语言的第一位老师。而语言,又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你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些吗?那么,就从倾听孩子说话开始吧!

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对孩子感同身受,可以和孩子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孩子渴求尊重——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有一次,我去一家大商场买文具。

营业员热情地向我推荐一种带锁的日记本。那精美的包装、上乘的纸张、小巧的铁锁着实让人喜欢,可昂贵的价格也挺吓人:小本的30元,大本的70—80元。

“这可是热门货,”营业员见我犹豫,马上过来向我推销,“您买一本吧,您家孩子保证喜欢。”

“买这种本子的都是多大的孩子?”我问。

“多大的都有,中小学生买的最多。”

正说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来买本子。

“要哪种?”妈妈问。

“要这个带锁的。”女儿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

孩子们买带锁的本子,为什么?

一位中学生告诉我,这种带锁的本子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

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了解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天然的代沟;跟孩子做朋友,靠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是唯一的途径。

许多孩子常常向“知心姐姐”“状告”父母:“妈妈爸爸老偷看我的日记或私拆同学给我的信,我十分气愤,可又不知道怎么办。”

我告诉他们,在你的日记本第一页写上:“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行为。”然后把这一页打开,放在桌上。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以后就不会再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很了解做父母的心。他们一天忙到晚,哪里有工夫去看孩子的东西。只是因为孩子一味地藏着、躲着、锁着,才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甚至犯了疑心,以为孩子有什么事在瞒着大人,于是,就采取了许多“侦破”手段,不自觉地触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在大人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

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第一,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是人,他就有感情,就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他的隐私权。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宠物,想玩就玩,想逗就逗,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第二,孩子是未成年人。正是因为没有长大,他们就坐不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不过10分钟到20分钟,过一会儿他就要动一动,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

有位年轻妈妈非常苦恼地来找我:“我的孩子总是坐不住,该怎么办?是不是有多动症?”

“你的孩子多大了?”

“3岁半。”

我差点儿笑出来。这位妈妈真是太性急。

孩子有时爱说大话,大人却以为他在说谎。其实,这是孩子为了让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夸大事实罢了。他还没有成年,思想尚未定型,这时候你不分青红皂白说他在说谎就是冤枉他了。第三,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大人们不能把他的一切都代替了。孩子要独立思考,要独立参与;他要有自己的秘密,也要有自己的隐私权。法律都在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你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你便触犯了法律。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有单独的卧室)时,有没有敲门?

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后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你自己也一定要懂法、守法,还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

记得我在深圳开展“知心姐姐”咨询活动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晚上,育才中学一位初二的女学生来找我,问:“我们中学生的烦恼,知心姐姐管不管?”“管。”我肯定地回答。仿佛我就是包公。

第二天中午,我应这个女孩子的邀请,来到育才中学。阶梯教室里挤满了人。

“这些人都是你请来的?”我吃惊地问。

“对。我请示了校长,他同意了,我就贴出了海报。”

这个女孩子出色的组织能力使我相当佩服。

活动开始后,第一个提问的便是这个女孩。她的脸涨得通红,显然十分激动。

“每次我的同学打来电话,我妈妈总站在一旁偷听。放下电话她就追着问:打电话来的是男的还是女的?明明是女同学,我偏说是男的!妈妈马上会问:你同他什么关系?我没好气地回答:朋友关系!我妈妈不甘心,又问:你们俩都说了些什么?我大声冲她叫着:你管不着!回到自己房间,关起门来,我一个人掉眼泪……”

女孩子越说越激动,大滴大滴的泪水掉了下来。

同学们也附和着:“对,我妈也这样!”“我爸也这样!”

老校长看了看我,苦笑着摇摇头。看来,这位有名的教育家也非常同情这些孩子。

当天晚上,老校长请来了30多位家长,让我和他们谈谈心。我讲了很多很多,讲到孩子们的伤心处,我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泪。我看到,许多家长的眼里也闪着泪花。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刚刚认识自己的孩子。

散会了,一位年轻的女士来找我,坦率地说:“我就是你讲的那位女孩的妈妈。”这位举止端庄、穿着大方入时、长得很漂亮的女士,一下子以她的坦诚打动了我。

“我很爱我的女儿,她从小就有男孩子的性格,大胆、泼辣、能仗义执言。正因为这些,许多男孩子都很喜欢她。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很担心失去她,所以对她看管得很紧。可是,自从她上了中学后,孩子和我越来越疏远,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很苦恼……”

说到这里,年轻妈妈美丽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您在单位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了不使她过于激动,我故意把话题引开。

“我是单位的组织部长。”

我明白了。

“您不能把您的女儿看成是你们单位的干部。母女之间,不必事事请示汇报。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各有各的隐私,需要互相尊重,互相保密。母女之间,是靠亲情维系的,不是靠上下级关系。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表达一种语言、一份情感,而这种亲情的基石就是信任。您虽然爱您的孩子,但总不相信她,让她感觉到您总在监视她。您说,她怎么会喜欢您呢?怎么会把心里的话向您诉说呢?”

这位妈妈非常同意我的看法。临走,她紧握我的手,感谢我为她上了一课。我说,是她的孩子给我们上了一课。

是啊,孩子们多么希望家庭成为他们倾诉秘密的小屋啊。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英雄少年、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赖宁救火牺牲后,他的父亲随赖宁事迹报告团来到北京。他刚下火车到达住地,我便去采访了他。

我问他:“儿子牺牲后,您感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这位山里汉沉默了许久后,一字一句地对我说:“赖宁上高年级后,多次向我提出:‘爸爸,能不能给我一个单独的小屋,给我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写字桌,桌上有抽屉,抽屉上有锁,那把锁,只有我自己有钥匙。’当时,我没有在意。我家只有两间房,又有一个老母亲在身边,不可能给他一个单间。他死后,我觉得我们太对不起儿子了。因为给他买个带抽屉的桌子是能够办到的,买一把锁也是能够办到的,可是我没有去办。现在想办,也晚了……”

说到这里,这位大山里的硬汉子伤心地哭起来。

男人是不轻易落泪的,所以,男人的眼泪最令人难忘。

赖宁爸爸的遗憾,沉入我的心底。我真心希望天下的爸爸妈妈不要再留下这样的遗憾。

孩子渴求赏识——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需要大人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妈妈真心地赏识过自己的孩子?

一次,我应邀去中央电视台谈“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一个看上去挺蔫、好像并不淘气的男孩坐在那儿。

我担心,原定的话题讨论不起来了。

谁想到,一开拍,这个挺蔫的男孩子冲着镜头说了一句特别精彩的话:“每次我爸说我的时候,都要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我心里很不服气,我老想: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孩子当爸爸算了,干吗给我当爸爸!”

我回头看了一下他爸爸,他爸爸的眼睛瞪得跟豆包一样,嘴咧得老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电视节目拍完后,这孩子的爸爸流着泪来找我:“我是一个司机,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对他那么好,挣钱全是为了他,他凭什么这么冤枉我?”

我对他说:“您爱您的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知道。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您赏识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您的孩子认为您不爱他。”

有这种烦恼的孩子和家长,为数并不少。

因为,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有的妈妈几乎成了《渔夫和金鱼》里贪婪的老太婆,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我说:“我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好容易当上了小队长,乐得屁颠屁颠的。回家跟我妈说,我妈不但没夸我几句,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可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可她不知道,我当上小队长有多么不容易!”

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对我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我看,有些妈妈真是太难为孩子了。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设想,学校里成功的学生只能有两名:一个是大队主席,一个是学习最拔尖的。其余的孩子就都是失败者了。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

盲目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有个男孩子曾经悄悄对我说:“我妈每次说我不好,都拿邻居家的洪洪做比较。每次考试我都不如洪洪,所以老挨打。过去我和洪洪是好朋友,现在,我很恨他,我甚至想把他杀了。没有了洪洪,我妈就没办法比了。”

我跟他说:“这个办法不好。你妈不和洪洪比,还会和别的孩子比的。”

妈妈的这种教育方法,目的是用来激将。实际上,却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会错误地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产生向伙伴学习的愿望,反而结下冤仇,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将拒绝向别人学习。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这不满意看那不顺眼的人一起共事。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这个单位不被赏识,干得不顺心,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赏识,就没地方去了。

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聋童叫周婷婷,是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这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她和她爸爸周弘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第一次听周弘讲婷婷的故事,是在婷婷当选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来北京的日子。周弘含着泪,讲述了他把聋女培养成神童的奇迹:

由于药物中毒,女儿刚到人世,双耳就全聋了。更痛苦的是,这个病被一些专家名医诊断为不治之症。这就意味着,女儿今后的命运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永远寂寞地生活在无声世界中。无情的判决如晴天霹雳,把我抛入绝望的深渊……

婷婷3岁半还不会叫“爸爸妈妈”,震耳的雷声也听不见。寒冬腊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第一个动作就是摸她的裤子。一发现湿了,心顿时凉了。骑车带女儿回家的路上,吹在女儿冻僵的身上的凛冽寒风,仿佛是穿射我心房的利箭……

绝望和痛苦把妻子的身体拖垮,长期病倒在床上。于是,异常沉重的担子压在了我的肩上。我疲惫不堪,睡梦中常听到女儿在呼喊“爸爸”,醒来面对现实又眼泪汪汪……唉声叹气总伴随着我,有时竟跪地祈求苍天:谁能救救我可怜的女儿,她的出路在何方?

怎么办?向命运屈服,生第二个孩子?还是与厄运抗争,全力为女儿解除磨难?我犹豫彷徨……

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使我从大岛茂身上找到了答案。我发誓,要做大岛茂这样的父亲,用我的父爱为女儿开辟一条通往有声世界的道路!

为了治好女儿的耳聋,我带着她走南闯北,访遍名医。多少次,我背着虚弱的女儿,提着沉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奔波在风雨泥泞中,面颊上流淌的分不清是汗水、雨水,还是泪水……

一次,我接触到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先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使人通过数百次的重复操作,建立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在教育心理学中,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也是最费力的方法。

于是,我决心尝试。有一天,婷婷午睡起来要吃饼干。奶奶示意婷婷说出“饼干”这个词,然后就能吃到。婷婷呆呆地望着奶奶,心里很想吃饼干,可喉咙像压了块千斤石,开口千难万难。这一老一少僵持着,一天、两天、三天、到了第四天,婷婷嘴里终于发出了“滴得”两个音。这就像寂静深谷中的一声脆响,震动了全家人沉寂已久的心灵。

既然婷婷的耳朵不行,为何不充分发挥她眼睛的功能呢?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字给了我启发和力量。

为了让4岁才学会说话的女儿赶上同龄的孩子,我采用母语识字法,用语言和文字同步教学的方法指导女儿学习。我们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看见星星写“星星”,看见月亮写“月亮”,要哭的时候就学写“哭”,想笑的时候就学写“笑”;吃饭时学,玩耍时学;婷婷在欢乐中学,我在欣慰中教。6岁时,婷婷不仅学会了说话,而且认识了2000个汉字。

为了让女儿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我没有把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让她进了普通学校。

女儿的进步,使我领悟了教育好孩子的奥秘:赏识孩子,真诚地赞美孩子。

当小婷婷念出第一首连父母都难听懂的儿歌时,全家人连连夸赞:“太好了!太棒了!”

婷婷刚学会做应用题,虽然6道题仅做对了1道题,我却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你都会做!”

当我发现女儿随手写的一首打油诗,我马上珍藏起来。因为在我心中,这绝不是一句句普通的顺口溜,它更代表了一颗自尊、快乐的童心!

女儿强烈的自信心在我和周围人的赏识中被培养起来。奇迹出现了:婷婷8岁时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3年时间学完小学全部课程,绘画、书法、写作门门获奖;喜欢写童话和幻想小说,她写的《恐龙复仇记》《绿豆糕星球》《宇宙大魔神》,都反映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毕业时,她以全校排名第二的高分考入中学。

周弘对家长们说:“不要总责怪自己的孩子‘笨’‘不争气’;聋女都能变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这话是周弘和他女儿婷婷用心血换来的。我们当家长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孩子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的港湾

妈妈爸爸永远不能对孩子说:“滚出去!”

远洋的巨轮,迟早要驶回平静的港湾,加油、维修、装货、卸货……以迎接第二次远航。离家的孩子,早晚要回到温馨的家庭,吃饭、休息、添衣、减衣……以迎接新的黎明。

家庭,不仅是成年人歇息的港湾,可以放松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且也是孩子的港湾。这个港湾地方不大,但是却有着母亲博大的胸怀,她能容纳孩子的成功与微笑,也能容纳孩子的过失和眼泪。

假使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欢迎你的孩子,而你却不能,你必须欢迎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即使你的孩子犯了再大的错,你都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因为,家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地方,除了家,他再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

“孩子需要保护。”我们许多父母亲忽略了这一点。

分析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的案例,多数是因为受了挫折,心理无法承受,或考试考砸了,或犯了错,无法向父母交代。

他们悄然离家前那一刹那,耳边响起的是父母的叫喊声:“滚出去!”

他们真的“滚出去”了,结果呢?

河北巨鹿县王虎寨镇有个初中男生,因考试成绩差,不敢回家,浪迹街头,结果被坏人以招工为名骗到乡下一个“地下血库”,和其他几个孩子天天被逼去抽血。

数日后,几个孩子面黄肌瘦,十分虚弱。幸好其中一个孩子逃出来,叫大人来,才得救。出来时,几个孩子已奄奄一息。那些“滚出去”的孩子,许多人在心灵上、肉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前面讲过年轻父母的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其实怕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保护的措施。

家庭如何保护女孩子

对小女孩,也就是女童,妈妈要教会她自护的知识和本事。如不要给陌生的人带路(可以指路),无论他给你什么好处也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把家门的钥匙放在显眼的地方,更不能挂在脖子上;放学回家晚或路远,最好结伴而归;路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要告诉家长,不要瞒着;独自一人在家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不要让男人碰你的身体;如果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呼喊;有人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有人对你非礼,不去理睬,严重了要大声斥责,不必害怕……

做母亲的要细心观察,发现女儿有什么不对劲的情绪,要耐心询问;听到什么情况,要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吃一堑,长一智,孩子遇到一件麻烦事,解决了,就是多了一种能力。

对大女孩,也就是少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母亲要更加关心,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心,让女儿懂得,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格是自尊、自重。不自尊、不自重的女人是会被人轻视的。青春期,是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从身体方面来看,到十几岁以后,在生理上多数女孩子开始有月经,乳房开始隆起;在心理上性意识开始发展,她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了解性方面的知识,并且对爱情产生一种梦幻式的想象,也有些女孩对异性产生爱慕情感。这个时期的女孩有时会有一些荒唐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举动。

有一次,北京一个初二的女孩打来电话,连着叫了十几声“姐姐”。我听出她有难言之隐,就安慰她说:“没关系,什么事都可以和‘知心姐姐’说。”于是,她讲了自己的苦恼:她有一个小学同学,是个男孩,跟她关系很好,后来去当兵了。前一阵儿回北京来,她就请他和其他几个同学到她家里喝酒。后来,她喝醉了,就没让他走。现在她怀疑自己怀孕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她说:“不能告诉他们,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情人。”

于是我猜到,那天晚上她的父母一定都没有回家。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奶奶或姥姥。她说,不行,她们身体都不好。她是在马路边上的公共电话亭里打的电话。

我说:“我很感谢你信任我,给我打这个电话。但是你还是应该自重。恋爱和婚姻不是一回事,这种事在结婚以前不应该发生。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这件事。你可以先去早孕门诊化验一下尿,看看是否真的怀孕了。如果是真的,马上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该怎么办;如果没有,那么请你接受教训。”结果,我等了好久她也没有再来电话。我想她并没有怀孕,但是她毕竟已经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这件事,那个女孩的父母和老师都不知道,她却告诉了“知心姐姐”。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如果你的女儿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你会怎么做?做爸爸的不要喊:“你给我滚出去!”做妈妈的不要哭着说:“你给我丢尽了脸!”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回到你身边。重要的是让她认识这件事的严重性,认真吸取教训,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孩子确实生活在比我们过去开放得多的社会。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你是怎么和我爸好的?”你应该认真回答,而不要敷衍、回避。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平时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很高。孩子上了中学以后有一天忽然问她:“妈妈,你是怎么和我爸结婚的?”

妈妈回答说:“怎么这么小就想这种事?思想太复杂了。”

女儿听了很不高兴。有一天,趁妈妈不在家,问了爸爸。爸爸没有批评她,如实地告诉了她。她高兴地说:“还是爸爸知心,我妈假正经。”

对于情感、婚育方面的事情,在孩子们懵懵懂懂的时候,最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一旦出了事情,再打再骂也不管用了。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也有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不能强迫孩子避免接触这些事,而是要正确引导。

家庭如何保护男孩子

许多人都觉得,男孩子根本不需要保护,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谓保护,不是过度保护,代替孩子去干本该由他们自己干的事,而是要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妈妈要告诉男孩子,从小要自立。男人的“男”字,是“田”和“力”的统一,表示男人要负重的。出现了问题,需要出力时,男人要挺身而出、不遗余力,而不能袖手旁观。但是,出力的时候要求实际、讲科学,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贸然去做,要找大人帮助,如救火、制止打架或坏人行凶……要勇敢也要机智。

妈妈还要告诉男孩子,要尊重别人,尤其要尊重女性。男人的力量要表现在保护女性上,而不能以欺负女性为荣;男人的风度,又往往表现在对女性的谦让、友好态度上,如人们常说的“女士优先”。男人的幽默、礼貌,往往会给人带来快乐;粗暴、野蛮的举动只会孤立自己。

对于小男孩,妈妈要放手,让儿子自己保护自己、保护母亲。对于大男孩,母亲要给予较多的关切。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发生很多变化:出现阴毛、肌肉逐渐发达、声音变粗……他们会感到:“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长大了。”他们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自立的男人。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局限,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却又摆脱不了青春期的困扰,因此感到心情很烦躁。

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一些掺杂着丑恶、腐朽、反动、暴力、色情的书刊和影片也随着侵入我们的国土,极大地危害、威胁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要时刻关心孩子在看什么,在做什么,以防微杜渐。

在“知心电话”中,男孩子倾诉的苦恼中,很多谈到性冲动方面的事。

有个男孩子问我:“手淫怎么办?”

我告诉他:“睡觉时做5件事:(1)用温水洗脸洗脚;(2)不要看艳情、惊险的小说或影片;(3)不要盖太松软的被子;(4)把手放在被子外面;(5)睡醒了就起床,不要赖床……”

上海有个初中的男孩在“知心电话”里对我说:“我们的班主任年轻又漂亮。一个夏天,她坐着跟我讲话,我站着。透过她那薄薄的连衣裙,我看见了她的乳房。以后上她的课,我眼前总出现那个情景,我无法抬起头面对她。我觉得我是个罪犯,我想转学……”

我告诉他:“所有的女人都有乳房,包括你的妈妈、姐姐,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你不必多想,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姐姐,一切都会跟从前一样。”

这些都是电话里的秘密。我想,男孩子是不会跟父母讲这些的,因为父母会大惊小怪,以为孩子学坏了。

我在香港访问时,曾看过一本给家长和小学生读的性知识手册,很浅显通俗。但是内地的这种书往往出版得极不正规,语言也不好,不适合孩子们看。所以我们有必要突破这个禁区,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性知识,不要大惊小怪,尤其是发生了问题时,要爱护他,给他一个机会,因为这种时候他最脆弱。家长可以向他保证不让别人知道,也要求他不要再有这样的事发生。

作为父母,我们担负着为民族的未来培养建设者的重任,我们有义务保护孩子、关心孩子,也有义务教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本领。我们这一代人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解饥缓渴的屋舍,更要给孩子们开辟一隅慰藉心灵、排除困扰的空间。这是“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也是“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个地方,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