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要义精讲读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斯文讲坛”,继今年初出版第一本讲演集《国学要义精讲读1》以来,正好一年过去了。今天,第二集编辑成书,即将出版。本集收入十篇名家讲演,精彩纷呈。阅读全书后,印象较深引起思考的有两个方面,在此先期提要出来,与读者分享。

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这是书中第二篇钱志熙教授《李白新解:法度之中,豪放之外》中所引的一句话。说的是,写文章的人,需要有所取法才能写好;又需要有所变化,才能自成一体,蔚为大观。钱教授用这句话,说明“法古”与“变化”对李白诗歌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意义。李白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其“笔惊风雨、诗泣鬼神、想落天外、语绝凡近”这样天才性的非凡创造力,却忽略了李白对前人诗歌艺术丰富的、创造性的继承,以及其神思奇变中所体现的法理。全篇论证了“李白诗歌有很深的传统继承和法理……李白是学习古文最认真的一位”,说明从“摹拟前人”到“拟古而变化”的复古式的创作方法,加之“非凡的才性、不羁的自由精神与奔放激情”,才是李白所以成为李白之所在。

不用说,岂止是李白,岂止诗歌,文章、小说、书法、绘画,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都是而且必须是在“法古与变化”“守正与开新”的张力中,实现历史之河的奔涌前进。年轻时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复古求解放”是印象最深的一个论断。“穿着古人的服装,演出当代的历史剧”,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正是借着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完成新时代的文化追求和思想主张。

耐人寻味的是,不同时代、不同个人,对于这“旧与新”的两端,更应侧重于哪一端来努力才是?纵览本书,不少篇的讲演者,正是以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独到研究,令人信服、发人深思地解答着这个问题。

如马自力教授《说说中华古诗文吟诵》,认为“吟诵”这种古典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译码器,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培养品格、涵养气质,继而达成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心的当代追求。

如李小龙教授《如何解读中国古代小说》,寻根溯源,告诉我们被西方“小说”概念所遮蔽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本来面貌——承担着“向普通民众去传达文化规范的职责”,即小说须有教化意义。这是读懂和进入中国古代小说世界的重要前提。

所以说,溯本清源,守正法古,是成功创新的必要基础与前提。在随时随处听到“创新”口号的今天,这一点值得重视。以上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探讨文化形态的“本土原型与域外变异”。在跨文化的视阈下,重新审视一些我们原本熟悉的概念、命题、名物、故事等,通过“中外互看”,使我们更好把握它们的本质及发展变化。如曹峰教授论述世界上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解析学术史上从“经学”到“哲学”的研究转换与书写变迁,同时提出明治时期“古典深厚”“护教式”的学术研究,有时或更胜于“照搬西方理念”的所谓科学的新式研究,这是对第一个方面主题的回应。陈泳超教授梳理舜孝故事的中日传播,展现了民间故事的“记录史”与“生命力”。刘晓峰教授讲解“天皇践祚大尝祭”的文化蕴含,从这个最日本化的仪式中钩沉中国的要素。万明研究员讲述大航海时代的青花瓷,探究其在明代崛起的原因。

本书最后一篇,是张隆溪教授的《中西文化中的“镜子”意象》,旁通中外,出入古今,梳理了中西文献中的“镜”与“鉴”,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传统中,人类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文章最后说:

比较和跨文化的视野可以让我们看到的,正是超越语言、文化和文学表现手法之差异,人的想象所呈现出的那种令人惊讶的契合。……每一部文学创作都是独特的,但在无穷无尽的文学创作之上,能够探查而且欣赏人类心智和人之想象力那种内在的联系,又岂非享受一场想象的盛宴,得到智性的满足?

借用这段文字,是否也可说明源远流长,经历着正、反、合之前进步履的中国文化,给研究者所带来的思想的愉悦与文化的信心?

钱婉约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