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课:迈斯纳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推荐序

马玥应果麦文化之约,翻译《表演课:迈斯纳方法》(下面简称《表演课》)这本专著,真是好消息。她是很合适的人选。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2016年举办“迈斯纳方法大师班”之后,决定邀请外国专家在2017级和2018级本科班进行为期两学年的“迈斯纳方法实验教学”。马玥参与了这两个班“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并担任翻译,“实验教学”的教材就是这本《表演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马玥比较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了迈斯纳方法,因而译文能够把迈斯纳的原意表达出来。我有幸成为译作的第一位读者,在一章一章英汉对照中细读了《表演课》,对迈斯纳方法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

桑福德·迈斯纳是美国“方法派”表演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可是在我研究“方法派”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迈斯纳其人其法。

回顾往事,引起我对美国“方法派”表演浓厚兴趣的,是央视1998年10月30日播放的美国电影《欲望号街车》,男主角马龙·白兰度的表演震撼人心。但当时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寥寥无几。过了一些年,2005年,我为了撰写题为《多元与主流——论美国当代电影表演》的论文,再次研究“方法派”。经过对散见于各种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我对“方法派”的认识有了重要进展。我在论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方法派”表演是美国电影表演的主流,因为它“适应了电影本身发展的需要”。“方法派”表演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是又保持了独立思考,李·斯特拉斯伯格等人针对美国具体情况进行了创造性发挥,理论上有所建树,训练上独具一格。这本身就影响着演员们的理念。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不受任何束缚,着眼于创造,这恰恰又是最能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革新精神的。虽然批评“方法派”表演的声音从未平息,但是它在美国电影界的主流地位是难以动摇的,除非它固守模式,不思进展,从而不能适应美国电影的新发展。而这种新发展已经出现。[1]

那时,我对迈斯纳依然一无所知,他在十年之后才被介绍到中国来。据我目前的了解,2015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范益松在论文《关于方法派表演》中专门为迈斯纳写了一节。几乎同时,武汉大学的黄文杰在博士论文《美国“方法派”表演理论研究》中也专门论及迈斯纳。2016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举办“迈斯纳方法大师班”后,何雁、肖英等教授发表了相关论文,2018年正式出版了《迈斯纳方法训练教程》(上下)、《迈斯纳方法论文集》和《迈斯纳方法训练访谈录》这四本书。2021年,马玥深入研究了她在两个班教学实践中思考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跟传统的斯氏体系教学进行的比较中,寻求迈斯纳方法对演员培养和中国表演教学的实际价值和准确定位。她把这些思考和收获撰写成三篇论文正式发表,丰富了迈斯纳方法的研究成果。

还必须提到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卢昂教授的博士生何好,花费巨大精力撰写了博士学位论文《桑福德·迈斯纳方法和理论研究》,以更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多年的实际教学实践,在研究了大量外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何好2013年访学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剧场艺术系,回国后将迈斯纳方法纳入了自己的表演教学中。他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以学术研究为主,论文的学术含量很高。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介绍和正式引进迈斯纳方法的主阵地是上海戏剧学院。从2016年开始,迈斯纳方法进入中国戏剧的实践,成为培养演员可资借鉴的新手段。这是艺术开放、包容的成果,也反映了历经七十年的表演教学,为了适应新时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进行革新的一种努力。

在这样众声喧哗、各抒己见的情况下,推出迈斯纳本人总结几十年教学实践而写成的《表演课》原著,就十分重要、非常及时。

《表演课》摈弃“自白式”学术著作的写作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实录的形式,亲切可感,充满鲜活交流,把表演的生动形态展露无遗。《表演课》不是学术著作,但清晰地表达了迈斯纳的表演理念。《表演课》是一部表演训练教程,是迈斯纳的独特创造。它“向学生们传授一种系统的方法,使他们在戏剧的想象情境中创造出真实可信的行为。”西德尼·波拉克在本书序言中还指出,迈斯纳方法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不故弄玄虚和最行之有效的”,“他化繁为简,给予了清晰的表达”。因此,波拉克认为:“关于表演的好书屈指可数,这本就是难得的佳品。”

迈斯纳在卷首引用了契科夫的名言:“一切都应如生活中那样。”这成为迈斯纳方法最根本的出发点,所有练习均围绕这个理念设计创造。迈斯纳认为,“戏剧是人的个性在行动的真实中相互交织的竞技场”,做他的学生“要通过练习的各种要求来揭示自己,以达到能够运用我的表演概念的基本原则所需要的自我认识”,一言以蔽之,他是在“以戏剧之名进行自我揭示”。所以,迈斯纳反复训练的是激发学生的“本能”和“自发性”,排除理智,丢弃“扮演”。他认为演员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表演状态。

尽管迈斯纳自立门派,但在总的表演认识上跟“方法派”其他门派是基本一致的。

“方法派”排斥“图解”角色,也就是仅有“外部模仿”。著名导演卡赞说,“方法派”演员“必须要去经历他所扮演的角色将要经历的一切。情感必须真,不能假装,它一定正在发生,而不是被图解”[2]。图解,在表演语汇中,指的是假装,或预知接下来的情形,装腔作势地要去做一件事,而不是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发地去感受。迈斯纳上课时在这一点上花费很大精力,演员达不到要求,他就不往下进行。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发现的:“在美国,整个戏剧事业都是以演员个人为基础的。”[3]“方法派”明确:“对演员来说重要的是调动自身。”查尔斯·马洛维茨说“方法派”表演“鼓励演员把接近角色当成一种揭示自我的诱惑”[4]。理查德·麦特白把“方法派”表演归结为“一种创造表演的方法,以强烈关注演员的‘自我’为特征”[5]。自我是能动的,不是静止的概念。“方法派”将自我看成是持续不断去发现的一种状态,“方法派”表演“赋予了表演者敏锐的自我感受力”[6]。迈斯纳方法正是这样的强化训练。

“方法派”强调即兴表演。演员必须具备随机地对发生的事做出反应的能力。人的体验活动需要整个机体的融入,它表现在所有的方面:智力、体力和直觉力。三者中,直觉力是最活跃的,即兴表演训练就是加强直觉力的训练。它会唤醒演员身上的“自发性”。“自发性”是“个性自由的时刻”,是“那个我们面对现实,观察它、探索它,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时刻。在这个现实中,我们身心的全部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去发现去感受,并加以创造性的体现”[7]

这样,“方法派”表演跟好莱坞的传统——崇尚明星个性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明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只会使自己的魅力见长。所以,“方法派”包括迈斯纳方法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就理所当然了。

迈斯纳的书中几乎没有术语的堆砌,有的是教师的睿智和机敏。表演教师的特殊气质充分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读这本书了解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学习迈斯纳的鉴别力和引导力,学习他的人格和感染力,对表演教学的无比热爱,似乎更为重要。好在马玥的译文几乎没有“花言巧语”式的加工,她十分注意“信”和“达”,文字质朴流畅,对表演术语的翻译也颇为妥贴。

相信《表演课》的出版能为从事表演事业的人们提供长期有效、切实有用的“训练手册”。

是为序。

张仲年
2021年9月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张仲年:《多元与主流——论美国当代电影表演》,载《戏剧艺术》2005年第4期。

[2][美]罗伊·纽奎斯特《与杰克·莱蒙的对话》,《世界电影》杂志2002年第5期。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美]大卫·克斯拉那《我讨厌斯特拉斯堡》,《戏剧艺术》杂志2005年第2期。

[5][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美]杰夫·伦伯格《达斯廷·霍夫曼》,花城出版社1987年2月版。

[7][美]薇奥拉·斯波琳《戏剧即兴表演》,美国西北大学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