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人们常说,做皇帝好,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坐拥全天下的美女,真是羡煞了天下男儿。难道,皇宫中的美女真是多得数不完?皇帝真的有那么多的妃子吗?
入宫不是从宫门外跨进宫门内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不是一套复杂的采选制度,而是一种仪式,一种成为内宫之人的仪式。内宫里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隶属于皇帝,对皇帝负责。按照这样的逻辑,后宫里的女性都可以算作是皇帝的女人,因此,为了加以区别,必须施行后妃制度。有了森严的等级,后宫的秩序才能得以维护。
我们回顾一下明、清两代的后妃制度,看看皇帝的艳福有多深。
自唐开始,宫廷就设立了六局二十四司。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后宫女官人数太多,遂改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和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至此,宫中共有女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
翊坤宫
皇后位居正宫,实为国母,低于此等级的设有贵妃,再往下诸妃位号,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有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明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和康嫔,等级在妃之下。明宪宗时期,首次出现了皇贵妃的称号,宪宗追封宠妃万贵妃为皇贵妃。明神宗时期,神宗封宠妃郑贵妃为皇贵妃。此后逐渐形成定制。
到了清代,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采纳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两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但此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册立皇后,位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只要是皇帝看中或驾幸的宫女均可纳入其中。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分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和景阳宫;西六宫分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和咸福宫。
单算有称号的后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如果将后宫的女性都算上,就不止“三千佳丽”了。明代,宫女一旦被选进宫,便永远不能离宫,因此,有进无出,数量也就变得异常庞大。以嘉靖时期为例,据《明实录》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嘉靖帝谕内阁,嫌中宫妃御所用不足,又嫌多老疾,于是礼部尚书费寀随即选女子年十一以上、十四以下者三百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选民间女子三百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选民间女子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同年十一月选湖广、承天府民间女子二十余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选进宫女三百人,至此,共一千零八十余人,连同原有的即达两千人左右,数量可观。
清代与明代不同,入宫的宫女到二十五岁时便可离宫,这样有进有出,宫女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但这也能达到三千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