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阴的辩证关系
上一讲我讲了阳气的重要性和怎么保持阳气的充足不衰,这些都是黄帝说的,接下来是岐伯的应答,他认为光说阳气还不够,阳和阴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岐伯说——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对于“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这个命题怎么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分歧很大。对前半句没有争议,阴是储藏精的,但对后面这个“亟”字却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都认为是多次的、频繁的或者急切的意思。其实这个“亟”是气的意思,“亟”和“气”音近相通,《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阴是藏精而化气。后一句:“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使阴精坚固的。这两句讲了阴和阳的辩证关系,阴精藏于内,化生阳气,阳气卫于外,固守阴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如果阴不能制约阳,那么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就会使阳热之气迫近血脉,血液流动加快,力道强劲,进而会使人发狂。如果阳不能制约阴,那么阴精就过盛,阳气不足,五脏的气就会相争,就不和谐,以至于九窍不通畅。
这句中的“薄”通“迫”,是接近的意思,如成语“日薄西山”就是说太阳接近于西山。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不使任何一方偏胜,这样筋脉就舒缓平和,骨髓就坚固,气血就畅通,这样就使内外调和,邪气不得侵犯,耳聪目明,气机的运行也能正常了。
岐伯十分重视阴阳的和谐关系,他说——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阴阳的要害、关键之处就在于阳气要密闭,要保住不能外泄,这样才能使阴精固守住。虽然阴阳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阴和阳这一对关系中,阳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多人问我,既然阳决定阴,那为什么不说“阳阴”而说“阴阳”呢?这其实是用了道家的说法,在道家看来阴比阳重要,阴是第一位,阳是第二位,《道德经》四十二章说“负阴而抱阳”,就是阴在前、阳在后。在儒家看来是阳比阴重要,阳是第一位,阴是第二位的。当然两者应该是平衡关系,“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如果阴阳任何一方偏胜,失去平衡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所以阴阳调和才是最好的健康、快乐、长寿的“圣度”——神圣法则。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如果阳气过盛,就不能固密,阴气就会亏耗。最后岐伯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两句话太重要了,希望大家能背下来。如果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正常、旺盛;如果阴阳二气分离、决裂了,那么人体的所有精气也就会耗竭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平阳秘”是《黄帝内经》对待生命的基本思想。有人说你们中医太简单、太原始了,什么都归结到阴阳上。我说:大道至简啊,中医的真理就在这里。《周易》中用阴阳论天地万物,《黄帝内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我要强调一点,“阴平阳秘”是阴阳平衡的表现,但不是指阴阳的绝对平衡,而是指阴阳双方要达到动态的平衡、动态的和谐。
“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是中医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这一点和西医的对抗性治疗是不同的。对西医而言,要是高血压,就吃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高血糖,就把血糖给降下来,采用的是对抗性治疗。但中医的调和性治疗却不是这样,它不是以直接杀灭病毒、病菌为目的的,而是调整人的阴阳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人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是调动和激发人的正气的。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保存在身体里面,邪气就进不来,人就能健康。比如癌症,打个比方,癌细胞就像毒草,西医采用化疗、放疗等方法就是要把癌细胞这棵毒草给割掉,可是没有去治理产生毒草的这块土壤,结果毒草割掉了,过了不久这块土壤上的其他地方又长出新的毒草——癌细胞转移了。中医治疗癌症主要是治理这块土壤而不是割毒草,结果土壤治好了,不再长新的毒草了,旧的毒草也不再起作用了。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接下来,岐伯说了违背这一原则带来的后果——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阴阳不和,感受风邪侵袭,就会发生寒热之病。
“露”是冒犯的意思。“寒热”就是指恶寒发热的外感病。然后岐伯具体说了春夏秋冬四季感受外邪的不同情况。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春天感受风邪,邪气就会留存在那里,到了夏天就会发生泄泻。
为什么?因为春夏秋冬是一个生长收藏的时间序列,反映了阴阳相互消长的规律,春天感受风邪,应该及时去除掉,如果没有及时去掉,春天阳气就不足,生发能力就不够,到了夏天盛长的能力肯定就受到影响,阳气不足,阳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完谷不化,泄泻。“洞泄”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的“飧(sūn)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jiē)疟。
夏天感受暑邪,到了秋天会发生疟疾。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秋天感受湿邪,到了冬天就会发生气逆咳嗽,进而发生筋脉、骨骼的萎缩、痿软。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感受寒邪,春天就会发生温热之病。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不当,影响到下一个季节的情况,和《四气调神大论》的论述是一致的。这是阴阳的相互转化规律在四时病变上的体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的气候失调,会交替伤害五脏。“更”是更换、交替的意思。就是说,不是单纯地伤害一个脏,还会有规律地影响到另外一个脏。这个规律就是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规律。比如春天感受风邪,肝就受伤,肝木生心火,夏天心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有预防观念,要采取措施“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