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精华:治病求本,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要在复杂的各种临床表现中,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正确方法解决这个根本原因。治病的根本就是“阴阳”。一个健康人的状态是阴阳调和平衡的,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阴阳失调就会生病;医生治病就是要调和阴阳,也就是将失调的阴阳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黄帝内经》诊断疾病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望诊主要是观面色,看舌苔。闻诊主要是听声音,闻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发病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切诊主要是按压病人脉象获得诊断信息。这些都是通过由表及里的方法认识体内病变情况。
《黄帝内经》重视对病因的分析。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很多的,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这是外因;一类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这是内因。还有一类是饮食起居不当、过度劳累等引起的疾病,这叫不内外因。
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是辨证施治,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给出中药配伍、针灸配穴以及各种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阴阳的中和协调。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治未病”,也就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注意预防,从而不生病。这就需要“养生”。《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养生的一条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效法阴阳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然后讲养生有四个重要方法,那就是:“食饮有节”,饮食要节制,要合理搭配;“起居有常”,起床、睡觉等日常活动要有规律,要跟大自然的规律一致;“不妄作劳”,运动与劳动要适度,不能太过分;“形与神俱”,外形与精神要结合起来,尤其要保持精神安宁、情志平和。
《黄帝内经》“调和致中”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病,而且可以用于治家治企治国,这就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