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社区变迁:内蒙古赤峰调查(续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府村调查[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课题最早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起步的。内蒙古自治区有120万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在地域、经济、人口诸方面是我国北部一个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与其他地区相比,内蒙古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口迁移、民族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有哪些因素在促进或是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内蒙古开展调查研究时希望能够回答的问题。

赤峰(原昭乌达盟)[2]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农北牧,蒙汉杂居,其社会经济的历史变迁与目前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方面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一定典型性,被费孝通教授选作这一课题最先起步的地区(参见图1和图2)。在对赤峰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费教授于1984年发表了《边区开发:赤峰篇》(费孝通,1986a),为赤峰研究破了题。不久潘乃谷教授在翁牛特旗专题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塞北的驿马吐科技村调查》(潘乃谷,1986)。之后,赤峰调查就作为本课题的重点之一全面展开。

图1 赤峰各旗县地理位置与农牧区分布

1985年夏天,我们首先在赤峰下辖的4个旗组织了抽样户访调查,在41个自然村调查了2089户蒙汉居民。[3]研究的重点是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同时也详细调查了居民的生产、收入、消费、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情况。在户访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表了一组论文。1987年我们组织了翁牛特旗(赤峰中部半农半牧区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旗县,见图1)下辖6个建制镇130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4],在迁移与民族关系之外,增加了对乡镇企业和集市贸易调查的内容。在对赤峰的城镇、乡村两部分都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又选出了巴嘎塔拉苏木的府村,于1989年夏进行了重点社区调查。[5]三次调查的目的,就是在不同的地域范围、选取不同的社区类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考察赤峰地区的人口迁移历史与现状、经济活动、居民生活与蒙汉族群关系。本文将以1989年社区调查所获资料为主体,以一个自然村的变迁为案例,结合1985年、1987年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探讨赤峰半农半牧区的发展史和当前要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