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研究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将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结合起来,将资产建设理念与现有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人资产账户。由于资产账户具有养老、医疗、房居、教育、投资理财、社会治理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对于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况有着无可替代的效能,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再到资产账户制,当属社会保障制度的又一次革命性演进。
全书共8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等。第二、三、四章主要介绍资产建设理念的缘起及个人资产账户的建设与功能。第五章阐述个人资产账户与贫困治理的深层次关系。第六章主要介绍个人资产账户制度与小额信贷计划的同质性。第七、八章主要介绍个人资产账户的建设、管理及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具体讲,第二章主要对资产建设理论的缘起及个人资产账户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相关制度安排进行了考察,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纵观全球社会政策走势,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正在成为一项主要社会政策而被大多数西方国家甚至一些传统的福利国家所接受并从中受惠。理论方面:主要有西奥多·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原理以及主张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改善一个国家、地区、家庭乃至个体的贫穷状况;安东尼·吉登斯关于社会投资型国家建构,主张将事后补救性福利政策改变为事前预防性政策,以此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迈克尔·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强调社会保障应从物质保障模式转向资产建设方式,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最起码的资产积累权利,而对于那些没有资产初始积累的低收入群体,政府应该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向他们倾斜,辅助他们建立起能够自己支配的资产账户,以此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最终走上脱贫之路等。在实证方面:“美国梦”示范工程、英国儿童发展账户、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发展账户、台北“家庭发展账户”、苏州沧浪区“圆梦计划”、南京市的幼儿助学券等都堪称资产社会政策的成功典范,完全可以为个人资产账户制度在中国的试点、推广提供参照蓝本。
第三章着重阐述个人资产账户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这一章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比如,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破碎化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成员的自然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不利于边缘贫困群体的自立自助,导致企业及财政负担沉重、个人账户资金被大量挪用等。可行性即为推行个人资产账户制的有利条件,包括当前的综合国力、技术装备等软硬件设施。个人资产账户的设立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慈善组织的积极性。随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普遍做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积累式账户的正常运行,农村林地农地等确权后农村居民实现有恒业、有恒产、有恒心,具有明显的资产建设理念的个人资产账户必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主要对个人资产账户的基本功能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购建房屋、家庭应急、投资理财、社会治理及小额金融服务等。拥有资产确实能产生诸多积极福利效应。基于这种理念,个人资产账户的设计也要赋予其多种功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弹性,让账户资金适应人们生命周期内的多种需要。通过建立起具有养老、医疗等多种功能的积累式个人账户,无论何时何地账户持有人都可就近享受诸如异地养老、就医等社会服务。尤其是个人资产账户在老少边贫地区扶贫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资产建设理念下的个人资产账户具有很强的福利效应,如果设计得当能够使穷人变富、国家变强。就个人来讲,个人资产账户能够承载养老、医疗、教育、投资理财等多种福利项目,能够产生积极的福利效应。
第五章探讨个人资产账户与贫困治理的关系。多年来,通过救济式、开发式和攻坚式扶贫,财政转移支付总量不断增加,城乡经济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行扶贫政策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现有政策始终未能超越经济贫困论的思维习惯,一味地将提高救助对象的收入水平作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扶贫对象瞄准目标逐渐偏离,扶贫边际效益逐年递减,贫富差距不减反增;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分割运行,即使所谓的开发式扶贫仍摆脱不了就经济谈贫困、就贫困谈经济的思维习惯;扶贫项目各主体之间缺乏互动,不能及时反映穷人需求,缺乏增强穷人抗风险能力的政策等。由此,全面测度扶贫绩效,深度调整扶贫策略已成当务之急。资产社会政策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有机融合,把“经济人”“社会人”两类角色合二为一,以此推进贫困治理,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缓解贫困的双重目标;资产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贫困治理图式,提倡人们放弃可有可无的福利救济,以进取精神去工作,形成个人资产,并借此参与社会,更有利于他们脱贫致富;支持家庭积累,在家庭成员的能力提升、心理改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均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因为有了资产便可以从长计议,追求长期目标;资产具有收入所无法替代的福利传承效应,因此能够有效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提升后代的福利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六章着重介绍资产建设与小额金融服务。由于小额贷款具有明显的资产建设性质与功能,因此与个人资产账户有着很大的同质性,而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农村贫困治理、改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缓解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功效。较为典型的成功案例有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模式、新疆呼图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以及正在推广的邮储银行小额信贷,等等。当前我国的小额信贷计划仍存在低端产品缺失、亲富嫌贫、管理粗放、利率混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规范。尤其在利率设定方面,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在排除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穷人的可及性。
第七章主要谈个人资产账户的建设与管理问题。具体路径为:逐步将以积极的具有发展性质的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政策取代消极的以收入为理念基础的福利政策;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社会成员(主要针对困难群体)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政府为每位低收入者建立一个资产账户,并进行一定比例的配款,以激励其进行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资产;将资产建设理念引入个人资产账户,把具有单一养老功能的个人资产账户拓展为具有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及投资理财等综合功能的资产账户。在此基础上,将个人资产账户与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衔接,以个人资产账户为工具,鼓励个人进行资产积累,让每个人参与资产建设。但是,个人资产账户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相互调剂、风险分担能力较差;操作不当有可能产生“福利倒置”;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全国性的资产社会政策体系难度较大;账户资金的监管及保值增值面临较大压力等。
第八章个人资产账户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在应对老龄化、缓解贫困、分散基金风险、家庭及其成员的增权赋能等方面,个人资产账户确实有着独特的功能。但毕竟,个人资产账户仍然属于社会政策的工具之一,属于资产建设理念的应用范畴,因此最终还是要在整个社会保障系统框架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还是要融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去。由此来看,促进个人资产账户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便成为必然应然之事。当前,体制内资金混乱、劳动力流动禁锢、保障项目繁杂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快制度整合。通过促进个人资产账户与现有的养老保险账户、医疗保险账户、社会保障“一卡通”、住房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机衔接,先做到制度全覆盖,再实行对象全覆盖,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国统一。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当前,已经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仅具有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尽快做实积累,其功能亟待扩展,使之具有养老、保健、房居、投资等多重功效,以满足个人及其家庭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需要。
(2)依托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的养老保险,为边缘群体乃至全体国民建立具有多种功能的个人资产账户,使之真正具有减贫、发展等多种功能,推动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向实质公平转变。通过资产建设的激励作用,使每位公民都有自己的法定权属资产。
(3)资产建设及个人资产账户制度皆源于西方、成长于西方,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为当权政府利益服务的。因此,虽然个人资产账户有合理性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仍要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并赋予其必要的本土元素。
(4)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未完全确立,仍需进一步调整,并加快完善定型。在制度推进的过程中,不要再以所谓的创新而反复试错。毕竟,制度的推广都是需要成本的,要使制度成本尽可能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社会保障;个人资产账户;资产建设;贫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