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江西当前支柱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批复了15个区域发展规划,同时还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11个产业振兴计划。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正在得到市场化重估,在新的格局下,将会更多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往那种主要靠优惠政策来谋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在未来一段时期也许还会有用,但在新的格局下,各地区只有发挥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或区位优势,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议价权。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重新洗牌之后,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都会根据市场化原则进行“大开大合”的重组配置,各区域产业形态必然要往高端寻找出路。可以看到,各区域政府正重新审视自己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对区域支柱产业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部分省区市支柱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区域间产业同构化、重复建设、能源和原材料争夺激烈、产能过剩、难以形成独特优势和特色等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区域间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大,产品结构雷同。这在微观层面上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规模不经济两重效率的损失。第二,区域间分工协作淡化,加剧了能源紧张、原材料紧缺和部分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由于工业结构同构化,各区域的配套工业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这种趋同的经济结构直接导致区域政府为维护本地利益而对市场进行分割封锁,阻碍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第三,各地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的构建较为困难,同时也削弱了区域经济间的互补性。这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还导致区域经济整体上的同步性,使得区域经济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同步出现经济过热或经济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域政府在规划本地区支柱产业时往往受到行政考核因素影响、迫于经济增长指标压力,产业规划政策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支柱产业选择不准确。由于在选择区域支柱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创新能力、增长速度、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等指标,还要考虑短时期内能否促进区域内现有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对招商引资的贡献以及对地方的税收贡献等因素,区域政府在支柱产业选择上容易集中于那些能通过争取国家产业优惠政策来谋求竞争优势的产业,从而出现区域支柱产业的趋同。
2003年初,为了突出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对江西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重点培育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选择六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依据是:一是现有基础较雄厚,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二是具有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后续爆发力强的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三是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的产业关联度较大,产业成长性好,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四是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五是有一批敢有作为、善有作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六是利税高,能较大地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出口,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2005年,全省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下同)企业资产总额为1695.3亿元,比2002年增长58.5%;实现销售收入1856.7亿元,与2002年比,三年年均增长35.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3.8%;完成工业增加值519亿元,与2002年比,三年年均增长2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8.8%;利税总额194.1亿元,与2002年比,三年年均增长34.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4%。
“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努力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重点支持高成长型的骨干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延伸与配套,逐步形成一批生产要素集中、众多企业集聚、配套协作程度高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商务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基地,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规模的背景下,经过5年左右努力,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内在动力和活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以下目标:资产总额超过3850亿元,年均增长18%;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800亿元,年均增长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68%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480亿元,年均增长2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74%左右;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核心企业10家以上,其中江西铜业、新余钢铁超300亿元,江铃集团、九江石化、萍乡钢铁、昌河集团超200亿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着力培植南昌现代制造业、九江港口产业、昌九纺织服装产业、赣南轻工产业、赣东北有色冶金产业、赣西钢铁产业六大产业集群;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建设铜、有机硅、盐氟化工、轻型汽车、新型显示、钨生产加工、稀土生产加工、特色陶瓷研发加工、中药现代化、服装鞋帽十大产业基地。
江西六大支柱产业涉及 17 个标准工业行业大类,在江西工业中有比较明显的相对优势。通过进一步做强做大,可以形成技术先进、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进而成为支撑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的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火车头。但是,放到全国和全球大市场的同行业来比较分析,江西六大支柱产业的总体规模还偏小,产业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六大支柱产业的资源性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没有持续的区域创新能力,支柱产业创新体系无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也难以实现,区域发展优势也将随之丧失。江西六大支柱产业高度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六大支柱产业和企业研究力量薄弱,几乎没有动力进行产业结构高度化或产业结构升级工作,虽然江西省政府强调“产、学、研”结合,但目前仍然未建立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企业缺乏技术研究中心,或有了技术研究中心但技术力量不强。在现有工业产品中,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强大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少,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的科技攻关能力弱,普遍缺乏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严重制约了江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和科技事业滞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2003 年我国 R&D 经费按汇率换算仅相当于美国的 1/16。R&D 占 GDP 比重仅为 1.32%,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 3%左右的水平,而江西的科技研发投入更是长期严重不足,2003 年全省的科技三项经费仅 4300 万元,人均只有 1元钱,R&D 经费总支出占GDP比重仅为 0.31%,科研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且江西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江西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自主提高;另一方面,江西的教育目前仍处于较落后阶段,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等方面,江西至今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寥寥无几,每年从国家争取的教育与科研经费极其有限,严重制约着江西支柱产业的发展,制约着它从过去的基于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基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而形成的竞争优势发展。
2.支柱产业生产力布局不够优化。支柱产业的聚集度、关联度与核心竞争力是增强江西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江西还没有形成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有持续高成长性的工业园区,大部分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显著的产业配套、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自我调整、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导向不明显,工业园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到位,对建设一批六大支柱产业群的企业和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配套力度不够。应继续建设江铃、昌河、江铜、星火有机硅、赣南稀土、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钢、萍钢等特色工业小区,加强政策引导,引进相关企业入园落户,建立中小企业与支柱产业核心企业分工协作的关联体系,形成产业集聚,提高支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仍然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已经出现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量增长、开采量增长又低于消费量增长、国内资源保障程度快速下降、新增部分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江西的资源性产品供给情况也较为严峻:煤炭年产量只有 1200 万吨,且资源日益衰竭,产量逐渐下降,油气资源甚微,水力资源开发潜力有限,能源供给紧张,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建材等主要耗煤工业的快速增长,江西煤炭的供求缺口将逐年增加。而自 2003 年以来,在需求的拉动下,全国煤、油价格一路狂涨,仅 2004 年全国煤、油产品价格就较上年上升了 19.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要求国家调整电力企业上网电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将从能源供给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扬两个方面制约江西经济发展。从其他资源供给来看,江西虽然具有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如铀)的资源优势,但发展大规模现代工业的基础资源比较缺乏,如铁矿资源,江西既少又贫、铝矿罕见、铜矿丰富但品位低,省内需求一半以上需要依靠进口。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钢铁、冶金、机械以及建材等都是资源高消耗型的产业,加之目前江西正在打造制造业基地,对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原材料短缺将成为制约江西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制约。消费者越来越从品牌、质量服务等方面来选择消费,消费偏好的转变,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消费更多地转向休闲、文化和绿色产品,更加重视改善生活质量。消费趋势的这种变化,对江西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是一个挑战,江西大多数产品在品牌、质量服务上与沿海甚至中部省份有一定距离,品牌树立是江西支柱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江西难以推出名牌主要有以下原因:企业普遍缺乏名牌意识和承担广告投入的风险意识,难以把握和控制风险;新闻媒体广告经营的垄断,人为增加企业的广告投入成本;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产权保障,存在短视行为,没有长远目标;缺乏产生名牌的产业技术基础;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导致后发地区名牌树立上的“马太效应”,竞争力不强,缺乏树立名牌的经济实力;缺乏有实力的产业市场管理人才及营销队伍等。
5.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地位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促使江西逐步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努力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之一,也为各国、各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扩展了发展中国家和后进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以及获得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渠道。然而,由于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和产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梯度并掌握着主动权,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控制拉大了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江西与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的竞争差距,主要表现在:(1)引进公司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2)引进公司技术转让水平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其技术溢出的范围十分有限;(3)由于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引进企业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西省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4)引进公司凭借强大竞争优势,在我国国际行业中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抑制了江西省支柱产业的市场空间。
围绕这些问题和不足,江西支柱产业应从以下方面来突破: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支柱产业技术进步;强化支柱产业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与核心竞争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支柱产业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坚持大开放战略,在融入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的实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支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围绕创立名牌,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和加快人才引进机制,增强支柱产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建设支柱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十二五”时期是江西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上升趋势、国内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的有利时期,抓住国内外资本流动活跃、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良好机会,抓住国家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江西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的重大机遇,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扩大有效投入,促进江西六大支柱产业裂变扩张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