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研究:以湖南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

湖南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一是源于其创意,二是源于其先发优势。湖南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使其在中国文化产业中处于市场开拓者和领先者的地位,但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各地纷纷出台旨在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力求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湖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地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较好地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湖南文化产业在全国地位的变迁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见表1-1)。

表1-1 2010~2015年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部分排名

续表

从表1-1可以看到,湖南虽然是文化产业大省,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缔造过“文化湘军”的奇迹,但2010~2013年连续4年未能进入全国前10名。直到2014年随着“文化湘军”的重新崛起,湖南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才挤进全国前10名。而随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数在2015年全面进入全国前10名(见表1-2)。

表1-2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年得分及排名情况

(一)文化市场“圈地”现象表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助力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注入及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政策支持,盘活了文化产业的资本供给,在资本作用下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更加迅速;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文化企业的重组,中小型文化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组建成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如各地纷纷成立的区域性传媒集团。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文化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文化市场开始呈现巨头竞争的态势。

文化巨头的出现加剧了文化市场的竞争,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文化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体现,为了争夺市场,文化产业的“圈地”现象越来越明显。所谓“圈地”是指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市场,不允许外来文化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如部分地方对外地卫视节目收取巨额落地费,个别地方甚至干脆通过政策禁止外地卫视节目在本地落户,借助政策力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个别地方除了借助政策或非政策的力量阻止外地文化产品进入,还在想方设法地进行市场扩张。

当前文化产业的市场扩张形式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全国海选模式。通过举办以“草根”参与为主的选秀节目,吸引民众参与,同时提高“电视湘军”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这种模式当前已经被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电视媒体所采用,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我要上春晚”等节目。第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的主题公园模式。该集团通过在全国各地兴建主题公园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当前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在国内已经建成的主题公园包括芜湖公园、泰安公园、汕头公园、重庆公园、株洲方特公园等。

文化市场发生的以上变化,对湖南文化产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湖南文化产业已做出一系列调整,但仍需要增强危机感,抓住历史机遇,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迎接文化市场更剧烈的竞争。

(二)“看不见的手”昭示文化产业需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存在区域竞争激烈的现象,也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文化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很容易被复制、被模仿,而且很难通过技术性手段进行排他性生产。由于湖南文化产业拥有先发优势,其开拓性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造了一系列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湖南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其他地区文化产业模仿的对象。以“电视湘军”为例,湖南卫视取得巨大成功,其节目形式迅速地被其他电视台模仿。2009年12月,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栏目,马上就有电视台推出“非诚勿扰”这样的模仿节目,甚至有电视台以模仿湖南卫视的节目为其生存之道。

模仿无疑是一种恶性竞争,但由于我国文化生产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对于模仿性的生产和经营,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要督促有关部门为文化生产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防范文化生产领域的抄袭、模仿,以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转变生产方式,给湖南文化产品打上特有的湖南“密码”,使湖南文化产品无法被模仿和复制。就如美国的硅谷经验一样,虽然全球很多地方想模仿,但其独特的“基因”使其根本无法被复制,即使硅谷公布其经营和管理经验,世界上也无法复制出另外一个硅谷。

(三)占领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需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得到国务院确认,也成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我国绝大部分省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首选。

广东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编制实施广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国家级软件及动漫产业基地。积极争取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国家试点。支持文化企业改制上市。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3]

吉林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第十六条强调:“实施文化产业提速计划。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强化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推进大型文化企业上市,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地,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咨询策划等新兴文化业态,进一步释放吉林文化知名品牌效应,形成具有吉林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部省份也不甘示弱。山西省于2009年7月制定《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时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在本行业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5]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中部各省都制定了文化强省战略,并且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制定了时间表。例如,江西表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安徽计划在2015年进入我国文化强省的第一方阵;湖北省于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八大工程”,明确了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各省纷纷出台规划抢占文化产业高地,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与文化强省战略的率先倡导者,湖南能否在下一个五年实现突围,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