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防治与经济结构优化路径:“鱼”和“熊掌”何以兼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者自序

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到“绿色发展”理念,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基本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供给侧顶层设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转化为具体行动,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近年来,雾霾频发,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污染浓度之大,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2013年4月1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雾霾频发的现状及其一系列不利影响,有效激发了对雾霾防治深入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上述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的重点议题也成为本书选题的灵感之源。将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升级相结合、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正确选择,研究雾霾防治与经济结构优化联动的路径,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的细化与具体化。可以肯定的是,雾霾防治不仅是过去三年,而且将成为我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比较有趣的是,也许受我致力于雾霾研究的影响,女儿紫陌两岁多就能准确地判断每天是否有雾霾出现。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对于雾霾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已经得到有效转化,有些已获得省部级奖励,有些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作为课题负责人牵头完成的《中高速增长期雾霾污染治理及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获得2014年度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在《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发表,并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作为主要参与人牵头完成的《雾霾天气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及其防治路径研究》,获得2013年度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其他参与完成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和《东岳论丛》等CSSCI来源期刊上。

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导论,概述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脉络。第二章是文献述评,从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EKC假说的质疑、环境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梳理。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大气污染现状分析,分别从全国整体、地区、分行业和重点城市等视角统计描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比较,深层次挖掘了大气污染的特征特点。第六章是雾霾污染的空间特征分析,通过采用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得出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和内源性互动效应,从而解释了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由于污染物跨区域输送的叠加与反馈作用,中东部地区成为雾霾的重灾区。第七章是雾霾污染空间非均衡分布的影响因素,选取北京、山东、四川等12个典型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汽车保有量、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地区分布等维度,分析雾霾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内因,虽然无法得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天气的直接影响证据,但汽车保有量、发电结构、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地区分布等因素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征,从细分层面解释了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与雾霾污染的内在联系。第八章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经济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效应不明显,但考虑到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替代的叠加影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第九章是“双约束”下的经济结构调整,我们以山东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双约束”下,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替代有利于降低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这表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够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十章是强化雾霾治理、优化经济结构的具体路径。孙华臣牵头或参与完成了全书各章的撰写工作,许月恒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黄卫挺博士、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鲁尧、李鹏超、陈飞参与完成了第三章至第五章的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工作,任栋博士、马星完成了文献述评工作,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刘冰教授、卢华研究员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孙华臣、许月恒、任栋共同完成了本书的排版、校对工作,对本书参与编写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衷心感谢郑新立主任、张燕生秘书长百忙中亲自为本书作序,感谢我的家人、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凤玲博士及其他编辑人员的辛苦劳动。

孙华臣

2015年12月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