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文化遗存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在迄今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山西积累沉淀下信息丰富和价值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村落。这些文化遗存是当代山西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瑰宝。

2007年到2011年,国家开展了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大规模的一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山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数量5.3万多处,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780余处。山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数量,排浙江、河南、四川之后,居全国第四。

在山西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仅多年来居全国第一,而且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戏剧舞台数量更是冠居全国,古代民居、古长城关隘、红色革命遗址十分独特。旧石器文化遗址(年代最早的是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已发现460多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而且早中晚自成序列,为全国仅有,在中国考古文化编年序列中占有突出位置。各类古建筑现存2.8万余处,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古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特别是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5%以上。其中,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塔式建筑是应县木塔。古代戏剧舞台保存有2888座,数量居全国之冠,其中1座金代戏台(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8座元代戏台(规模最大的是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乔泽庙戏台),为全国仅有。这些戏台和反映金、元时期的壁画、陶俑、砖雕等戏曲文物,是研究中国戏曲历史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古代民居保存有11134处,其中高平市中庄村元代姬氏民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实例;襄汾丁村、灵石王家、祁县乔家、太谷曹家等晋商大院及定襄阎锡山旧居等,集中反映了中国明、清和民国时期北方民居的建筑布局、装饰特点和文化。山西境内长城关隘连绵不断,是中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公里,涉及战国、汉、东魏、北齐、隋、宋、元、明、清等9个朝代,其中特别是东魏、北齐、隋、宋4个朝代的长城,为山西省独有。山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红色革命遗迹遗址,普查统计有34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多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5处,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

到2014年,在全国数量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5处。各省(市、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排全国前五的,分别为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452处,占全国总数的10.5%,以绝对多数居全国第一。

在山西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先后有平遥古城(1997年)、云冈石窟(2001年)、五台山(2009年)3处集群性的重要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仍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境内汉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承载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历史信息。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其雕刻艺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代表了当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之一,且居首位。山上保存有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荟萃了各个时期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展现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南禅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佛光寺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建筑明珠、亚洲佛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古村落)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到2014年,山西境内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12座,其中太原市、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6座城市(县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县、太谷县、孝义市、介休市、左云县、汾阳市6座县城(城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1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286个,其中灵石县静升镇、临县碛口镇、襄汾县汾城镇、平定县娘子关镇、泽州县大阳镇、天镇县新平堡镇、阳城县润城镇8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临县碛口镇西湾村、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等32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店头村、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新平堡村、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等129个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40个),排浙江(48个)、福建(42个)之后,位居全国第三;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排云南(502个)、贵州(426个)、浙江(176个)之后,居全国第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到2014年,山西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50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57项(2006年第一批32个项目、2008年第二批64个项目、2011年第三批40个项目、2014年第四批21个项目),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山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占全国1219个项目总数的12.8%,数量居全国前列。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有董永传说、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赵氏孤儿传说等10项,传统音乐有左权开花调、五台山佛乐、晋南威风锣鼓等16项,传统舞蹈有襄汾狮舞、稷山走兽高跷、原平凤秧歌等9项,传统戏剧有晋剧、蒲州梆子、皮影戏等32项,曲艺有潞安大鼓、阳泉评说、沁州三弦书等9项,传统体育杂技有忻州挠羊赛、晋中(形)意拳6项,传统美术有广灵染色剪纸、平阳木版画、山西面塑艺术等17项,传统手工技艺有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等27项,传统医药有傅山养生健身术、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9项,民俗有潞城民间社火、关公文化、寒食节、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等22项。2009年,山西省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子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山西孝义碗碗腔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子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移动文物同不可移动文物一样,也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可移动文物为各级各类文物、博物、图书、档案等机关和部门保存,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历代留存下来的各类古志、典籍,是山西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山西通志》是留存最古的山西省级旧志;民国年间编纂留存的《山右丛书初编》是反映自唐迄清历代山西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古籍丛书。2013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山西启动第一次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到2014年调查统计,全省国有单位保存可移动文物有30多万件(套),其中有不少重要文物是首次发现。如,在运城稷山县青龙寺发现佛教大藏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明代藏经《永乐南藏》,有800~900册。该藏经内容较宋元藏经多近一倍,国内收藏十部左右,其珍稀程度仅次于宋元藏经。

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宝藏。经过多年发掘和开发建设,许多重要文化遗产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平遥古城、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介休绵山、晋中晋商大院、皇城相府、临县碛口古镇、平定娘子关镇等。此外,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其价值,展现其魅力。